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93章 考场记:风雪里的答卷

均平二十三年冬月初八,京北府的雪下得泼天漫地。天还没亮时,雪粒子就“簌簌”打在考核中心的灰砖墙上,像无数双小手在叩门;辰时刚过,雪片就大了起来,鹅毛似的,把檐下的红灯笼裹成了个白胖团子,灯笼穗子上的冰碴在晨光里闪着亮,像串冻住的星子,悬在“京北府未成年人监护与养育资格证考核中心”的木牌旁。

我站在议事会的露台上,手里捏着份墨迹未干的急报,是刑部民生司李司长亲笔写的:“京北府考核中心今日应考三百二十七人,含皇帝朱静雯,编号1086,已按规程核验身份,与考生同候场。候场秩序井然,无特殊报备。”字迹比往日更硬挺,在“同候场”三字下描了道粗黑的线,像在雪地里踩下的实诚脚印。

露台下的长安街,骑手们的摩托碾过积雪,留下两道深色辙痕,辙痕里很快又落满新雪。郑铁山站在台阶下,手里捧着件玄色斗篷,斗篷边角绣着暗金龙纹——那是御书房按例备的,却被朱静雯今早拒了。“议事长,”他的机械义手在斗篷上捏出褶皱,“陛下说‘考生都穿粗布,我也该穿’,硬是裹着件灰毡斗篷走了,靴底连防滑钉都没钉。”

我望着城南的方向,那里的雪雾里隐约透着点暖光——是考核中心的窗纸反射的烛火。此刻,朱静雯该正站在候场的队列里,和三百多个农户、骑手、渔民挤在一起,听着雪落的声,等着那扇涂着红漆的木门打开。

考核中心的院子里,积雪已没到脚踝。队列像条冻红的长龙,从木门根下蜿蜒到街角,每个考生都裹得严实,呼出的白气在帽檐下凝成霜,又被呵出的暖息化开,反反复复,在胡须、眉梢结出层细冰。

朱静雯站在队列中段,裹着件灰布斗篷。那斗篷原是城西民生配送站的旧毡子改的,去年冬天骑手们捐给孤儿院,常静徽见它厚实,便拆了重做,领口缝着块补丁,是用林晓送的骑手工装剪的,蓝布上还留着“民生之星”的半枚徽章印。她的帽檐压得极低,遮住了眉眼,只露出截冻得发红的鼻尖,鼻尖上沾着片小雪花,像颗刚落的星子。

她的左手揣在斗篷兜里,攥着块暖玉——那是马秀英给的,说“雪天揣着暖”,可玉的暖哪抵得过人心?兜里还藏着张纸条,是小张弟弟昨夜塞给她的:“皇帝姑姑加油!考不过也没关系,我教你给娃娃换尿布!”字迹歪歪扭扭,末尾画着个咧嘴笑的小人,小人手里举着颗糖。

“姑娘看着面生,”旁边的王大婶往手上哈了口气,呼出的白气裹着麦香——她怀里揣着个粗布包,里面是给孙子蒸的小米糕,“也是来考执照的?家里有娃了?”

朱静雯把帽檐又压了压,声音裹在斗篷里,有点闷,却透着认真:“还没,先学着。”她的目光落在王大婶胳膊夹着的《考核大纲》上,那本书的书脊用麻线捆了三圈,显然是翻得散了架又重新订的,纸页边缘卷得像浪花,上面沾着麦秸、草屑,还有几滴风干的米汤印。

“大婶这书看着有年头了?”朱静雯问。

王大婶笑出满脸褶子,指腹在“儿童辅食”那页来回搓——那页的纸都磨得发亮,字里行间写满了批注,“碎米要泡半个时辰”“南瓜泥得去皮”,笔迹是用炭笔写的,被汗水洇得发乌。“可不是?俺孙子刚长牙时,俺就抱着这书学做糊糊。前儿个听林晓说,皇帝也要来考,俺还不信——”她往朱静雯身边凑了凑,压低声音,“哪有皇帝跟咱庄稼人挤一块儿的?再说,皇帝还能不会带娃?”

朱静雯没接话,只是往队列前头望了望。木门上贴着张红纸,用墨笔写着“考场纪律”,其中一条被圈了又圈:“严禁任何身份特殊化,违者取消资格”,字迹是她亲笔写的,笔锋偏柔,却在“严禁”二字上用了力,墨色深得像要透纸而出。

队列前头传来骚动,是李大叔踩着积雪往前走。他怀里揣着个热红薯,用布包了三层,热气还是从布缝里钻出来,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1086号,”他路过朱静雯身边时,粗声粗气地说,“看你冻得直抖,红薯分你半块?”

朱静雯摇摇头,指了指红纸上的“禁止传递物品”,声音轻却清晰:“大叔,规矩不能破。”

李大叔“嘿”了声,把红薯往怀里又揣了揣:“倒是个懂规矩的姑娘。俺叫李铁牛,种三亩麦子,晚上跑骑手,考这执照,是想让俺家小宝冬天别再冻得哭。”他的手背有道冻疮,红肿得像个小馒头,“去年不懂,给娃穿得太少,耳朵冻烂了,现在还留着疤。”

朱静雯的指尖在斗篷兜里蜷了蜷,想起藏西的德勒黑小朋友,耳朵上也有冻疮,卓玛大姐用酥油给他搓了半月才好。“用酥油擦耳朵,”她轻声说,“每日两次,比药膏管用。”

李大叔愣了愣,随即拍了下大腿:“俺咋没想到!多谢姑娘提醒!”他把这话记在心里,又往前挪了挪,嘴里念叨着“酥油、酥油”,像在背考题。

雪又大了些,落在队列里,发出“噗噗”的轻响。朱静雯抬头时,看见街角跑来个年轻渔民,裤脚还滴着水,显然是刚从码头赶过来,帆布袄上沾着鱼腥气,怀里的《考核大纲》夹着片银闪闪的鱼鳞,像枚特殊的书签。

“对不住,来晚了!”渔民挤进队列,喘着粗气,帽檐上的雪簌簌往下掉,“潮汛提前了,刚把渔船拴好就跑来了。”他看见朱静雯,咧嘴笑了笑,露出两排白牙,“俺叫阿水,州泉府来的,考执照,是想让俺家丫头在船上也能学认字。”

他从怀里掏出个小木板,上面用烧红的铁丝烫着歪歪扭扭的字:“人、口、手”,“这是俺给丫头做的识字板,船上晃,纸书容易掉,木板结实。”

朱静雯望着那块木板,忽然想起自己跟着林晓跑单时,在关街村学堂见过类似的——是先生用废木料做的,给买不起纸的孩子用。她的指尖在斗篷兜里的暖玉上摩挲着,心里像被雪水浸过,又清又亮。

辰时三刻,木门“吱呀”一声开了,带着股陈年木头的味道。张嬷嬷领着六个考官走出来,为首的张嬷嬷头发全白了,用根红绳简单束着,胸前别着“首席考官”的铜章,章面磨得发亮,刻着“001”——她是京北府第一个通过考核的,当年为了练换尿布,把三个孙子当“活教材”,练得闭着眼都能系好尿布扣。

“按编号排队,进笔试场。”张嬷嬷的声音像裹了雪的石子,脆生生的,扫过队列时,目光在朱静雯身上顿了顿——她显然认出了这顶熟悉的灰毡斗篷,却没多问,只是扬声喊,“1086号,跟上。”

笔试场原是民生配送站的仓库,改造成考场后,土坯墙上贴满了照片:藏西的德勒黑穿着新棉袄笑,闽省的渔丫头捧着识字板念,京北府的小宝举着冻疮药瓶比耶……每张照片下都注着“持照家庭子女”,照片的边角用透明油纸包着,防着潮,像护着些易碎的珍宝。

考生们按编号入座,桌椅都是从关街村学堂借来的,长条形的木桌,凳腿高低不齐,垫着些碎瓦片找平。朱静雯的座位在靠窗的角落,桌上摆着支炭笔、块砚台、一沓草稿纸,和其他人的一模一样。砚台里的墨是用雪水研的,冻得有点稠,得用炭笔慢慢搅开。

窗外的雪还在下,大片大片地扑在窗纸上,把天光遮得昏昏沉沉。考官提着灯笼走过来,给每个桌上的油灯添了油,灯芯“噼啪”一声亮起来,在纸上投下团晃动的暖光。

考题发下来时,朱静雯的指尖微微发凉。是张桑皮纸,印着五道题,字迹是用活字印刷的,边角有点模糊。

第一题:“简述高原儿童每日所需热量与平原儿童的差异”。

朱静雯的笔尖悬在纸上,想起去年深秋在藏西草原,卓玛大姐给德勒黑擦酥油的场景。“德勒黑的阿爸是牧人,每天要赶羊走几十里,德勒黑跟着跑,耗的力气比城里娃多三成。”卓玛大姐当时舀着酥油茶,铜勺碰着碗沿叮当响,“所以得多吃酥油、奶酪,不然冬天冻得直哭。”

她在纸上写下:“高原儿童因寒冷与活动量大,每日需增加三成脂肪摄入,以酥油、奶酪为主”,写完又想起牧民大哥说的“胖娃抗冻,但跑不快会被狼追”,便在“三成”旁画了个小小的问号,添了句“需结合每日放牧里程调整,单日行程超二十里者可增至四成”。

第二题:“渔民子女随船生活时,如何保证每日两小时的户外活动”。

朱静雯的笔尖在纸上划了道浅痕,想起闽省州泉府的渔港。船老大用渔网在甲板围出块“安全区”,渔丫头们在里面跳皮筋,绳子是用渔民的旧网线编的;潮落时,男娃们就在沙滩上挖蛤蜊,比赛谁挖得多。

她写下:“利用船板划定1.5米见方活动区,每日潮平前后各一小时,组织跳绳、丢沙包;遇风浪时,在船舱内用帆布搭临时游戏角,玩翻绳、讲故事”,还画了个简易的船舱示意图,用箭头标着“游戏区”“储粮区”,特意注明“游戏区远离渔网挂钩”——她见过渔丫头被挂钩勾破裤子,哭得直抽噎。

邻座的王大婶正对着“如何安抚哭闹的幼儿”发愁,枯瘦的手指在纸上戳来戳去,嘴里念念有词:“俺孙子一哭就打滚,打也不是,哄也不是……”朱静雯听见了,握着炭笔的手紧了紧——考场纪律写着“禁止交头接耳”,她不能破了规矩。直到王大婶突然拍着大腿说“有了!给他唱《民生谣》!”,朱静雯才忍不住弯了弯嘴角,想起小张弟弟哭闹时,林晓就是哼着这歌谣哄他的,“一轮轮,一程程,热饭热汤暖人心……”调子简单,却比任何安神汤都管用。

第三题是“简述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要点”,朱静雯的笔尖顿了顿。她想起西广自治省的留守儿童小柱子,父母在外跑商,他跟着奶奶过,总把自己关在屋里,用树枝在墙上画火车——他说“画满一百辆,爸妈就回来了”。

“每日需固定时间视频通话,”她写道,“通话时让孩子展示当日成果(如练字、拾柴);每月由村学堂组织集体活动,避免独处;发现孩子画思念主题的画时,需耐心倾听,而非简单安慰‘别哭’。”她还在旁边画了个小火车,车厢里坐着三个小人,像小柱子一家。

第四题考的是“儿童烫伤应急处理”,第五题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朱静雯答得很认真,每道题都结合着调研时的见闻:烫伤处理写的是“用藏西的冷泉水冲淋,而非直接涂药膏”,那是卓玛大姐教的土法子;劳动意识写的是“让孩子参与简单农活(如捡麦穗、喂鸡),并给予口头表扬”,像刘老四教孙子那样,“娃子,你捡的麦穗够做碗粥了,真棒!”

午时三刻,笔试结束的铜锣敲响,声音在雪地里传得很远。考生们陆续走出考场,手里捏着草稿纸,三三两两地讨论。朱静雯把草稿纸叠好放进袖袋,纸上画满了各种示意图:有牧民帐篷里的育儿角,铺着羊毛毡;有渔船甲板上的安全围栏,缠着彩色布条;有骑手配送箱改造的“便携摇篮”,垫着旧棉絮——这些都是她这半年调研时记下的,如今都成了笔下的答案。

“1086号,准备实操考核。”张嬷嬷的声音在门口响起,手里拿着个布偶娃娃。娃娃的脸是用陶土做的,能模拟哭闹、咳嗽,甚至会“尿床”,是社会保障司特制的“考核娃娃”,身上穿着件小粗布褂,和关街村孩子们穿的一样。

实操场在隔壁屋,摆着八张桌子,每张桌上都放着考核用品:小被褥、奶瓶、模拟辅食(用小米粥和南瓜泥调的)、体温计。朱静雯走到第三张桌前,深吸一口气,雪天的寒气钻进肺里,让她脑子更清醒了。

张嬷嬷把“考核娃娃”放在桌上,按了下娃娃背后的机关,娃娃立刻发出“哇哇”的哭声,声音尖利,像真的孩子受了委屈,听得人心头发紧。

“请在一刻钟内,完成给娃娃换尿布、喂辅食、安抚哭闹。”张嬷嬷的秒表“咔嗒”一声开始计时,金属的轻响在安静的屋里格外清晰。

朱静雯先去解娃娃的尿布,手指却有点笨。布料的搭扣是按婴儿用品做的,小巧得很,她的指尖在冷空气中有点僵硬,总也扣不对,急得额角渗出细汗。她想起常静徽说的“把娃娃当真人待”,便放缓动作,轻轻抬起娃娃的腿,像托着片雪花,这才把尿布系好。可系好后才发现,尿布前后弄反了,娃娃的“裤子”湿了一小块——张嬷嬷在评分表上画了个圈,却没说话,只是盯着秒表。

喂辅食时更狼狈。模拟辅食稠度刚好,可朱静雯舀起一勺时,手却有点抖,粥洒在了娃娃的下巴上。她慌忙用手帕去擦,想起林晓说的“喂饭要慢,像给张奶奶送热粥那样”,便舀起半勺,在嘴边轻轻吹了吹,才送到娃娃嘴边,这次稳稳当当的。娃娃的“嘴”是个小瓷管,能接住食物,朱静雯喂得很耐心,像在给真孩子喂饭,嘴里还轻声说:“慢点吃,不烫了。”

最难的是安抚哭闹。无论她怎么轻拍娃娃的背,怎么哼《民生谣》,娃娃的哭声就是不停,尖利得像要刺破耳膜。朱静雯的手心出了汗,忽然想起小张弟弟说的“哭的时候要讲故事”,便清了清嗓子,轻声说:“从前有个骑手,她的宝宝总哭,后来她发现,宝宝是想跟她一起送单……”

她编的故事很简单:骑手妈妈把宝宝放在保温箱旁,宝宝看着妈妈给张奶奶送热粥,看着给李大叔送馒头,看着给卓玛大姐送酥油茶,慢慢就笑了。“最后呀,宝宝说,‘妈妈,我也要当骑手,送热乎饭给大家’。”朱静雯说到这里时,娃娃的哭声竟真的停了——张嬷嬷悄悄按了下机关,眼里却闪过丝笑意,像落进雪地里的阳光。

秒表“咔嗒”停下时,朱静雯的额角已经冒汗。张嬷嬷拿起评分表,在“实操”栏写了个“良”,评语是“动作生涩但态度认真,具共情力”。她把表递给朱静雯时,忽然说:“陛下,您的‘渔船育儿方案’,我们会抄送给闽省的考核中心。”

朱静雯接过表,指尖触到“良”字,心里竟比当年当选皇帝时还踏实。“张嬷嬷,”她认真地说,“我现在是1086号考生,不是陛下。”

张嬷嬷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雪光:“成,1086号。三天后取执照,别忘了。”

走出考核中心时,雪已经停了。夕阳把雪地染成了金红色,像铺了层碎金。朱静雯看见赵麦围站在门口,手里提着个食盒,里面是热乎的玉米粥和糖包——常静徽让他送来的。“麦围叔,”她接过食盒,指尖碰着温热的盒壁,“我好像有点明白,为什么姑母说‘民心的秤在柴米油盐里’了。”

赵麦围挠挠头,工装袖口沾着机油:“俺不懂大道理,就知养娃和种麦子一样,得天天上心。你看,”他指着远处的炊烟,“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冒烟了,那都是在给娃做晚饭呢。”

朱静雯望着那片炊烟,忽然觉得,这场考试考的不是知识,是心意。是牧民给娃擦酥油的心意,是渔民给娃划安全区的心意,是骑手给娃讲故事的心意,这些心意凑在一起,就是江山最暖的底色。

她把考核表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林晓送的荷包里,荷包上的配送车仿佛动了起来,载着颗刚刚通过考核的、沉甸甸的心,驶向关街村的方向。那里,张奶奶的院门该挂起红灯笼了,灯下,小张弟弟说不定正等着听她讲考场的故事呢。

风雪过后的天空格外蓝,像块刚洗过的蓝布,衬得考核中心的灰砖墙越发温暖。墙上的儿童笑脸照在夕阳里闪着光,每张脸上都带着笑,像在说:这场考试,每个人都及格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