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92章 执照记:御书房里的民生课

均平二十三年冬月初,御书房的炭盆燃得正旺,松木的香气混着案头的墨香,在窗纸上晕出淡淡的暖痕。窗纸是新换的桑皮纸,浆糊里掺了点糯米汁,摸上去韧韧的,像关街村老人们用的粗布。案上堆着半尺高的卷宗,最上面一本是刑部民生司送来的《全国未成年人监护资格考核月报》,牛皮纸封面上贴着张小红签:“呈议事长朱阅”,字迹是民生司李司长的,笔锋刚硬,却在“朱”字旁边顿了个小小的弯,像怕惊扰了什么。

我翻开月报第三十二页,那里用红笔圈着组数据:“京北府考核通过率较上月提升七个百分点,农户与骑手群体占比达六成”,旁边附着张三寸照片:关街村的李大叔举着刚领到的“父母执照”,笑得眼角的皱纹挤成了花,执照的边角还沾着点麦秸屑——那是他早上在麦场翻晒麦种时蹭的。照片背面有行小字:“李大叔,五十二岁,种三亩麦子,兼职夜间骑手,通过考核后,其子李小宝冬季冻伤率下降八成”,墨迹是用民生司特制的防水墨写的,不怕潮,像他们父子俩的日子,透着股扎实的暖。

案头还压着张京北府地图,用朱砂笔标着七个红点,是新增的考核点:城西的民生配送总站、城北的牧民安置点、城南的渔民码头……每个红点旁都注着开考时间,渔民码头的标注格外显眼:“每月初五、廿十,趁潮落开考,备姜茶驱寒”,字迹是朱静雯的,她的笔锋偏柔,却在“姜茶”二字下描了三道,像怕忘了似的。

门帘被寒风掀起时,常静徽抱着个粗布包走进来,包上的麻绳结打得紧实,是关街村老人们常用的“防滑结”,据说能经住十级风。她穿件深靛蓝棉袍,领口缝着块灰布补丁,是用马秀英去年做棉衣剩下的料子补的,针脚虽歪,却密得不透风——马秀英总说“静徽的针线,藏着过日子的实诚”,这话不假,去年冬天下大雪,常静徽就是穿着这件棉袍,在考核中心外等了两个时辰,给考生们送热粥。

“朱姐姐,”她把布包放在案上,解开绳结,露出两册线装书,封面烫着银字“未成年人监护与养育资格证考核大纲(全国通用版)”,书脊上印着两行小字:“刑部民生司 户部社会保障司 联合编撰”,书角用牛皮纸包着,是怕磨破了,“这是社会保障司新修订的版本,加了藏西、古蒙的地方案例,你看这页——”她翻开其中一册,指着“高原儿童防寒养育指南”,上面画着幅小图:卓玛大姐正用酥油给孩子擦脸,旁边注着“每日辰时、申时各一次,需用温热酥油,忌用冷水洗”,“卓玛大姐说,藏西的孩子得用酥油擦脸才不冻裂,这就加进实操考核了。上次有个牧民大哥说,他女儿脸蛋冻得通红,照着指南做了半月,就变得光溜溜的,特来考核中心送了袋风干肉,说‘这执照比喇嘛的祝福还灵’。”

我接过书,纸页是加了韧皮的厚棉纸,经得起反复翻阅,扉页上印着行隶书:“均平二十一年,由全国议事会议事长朱韵澜提案设立,均平二十二年京北府试点,均平二十三年秋推行全国”。字迹下方有个小小的篆刻印,是议事会的“民生印”,印泥里掺了点朱砂,在纸上透着沉稳的红,像把小钥匙,能打开民心的锁。

“这大纲编得越发周全了。”我指尖划过“提案人”三个字,指腹触到纸页上细微的凹凸,那是活字印刷时字模留下的痕。忽然想起均平二十一年那个春寒料峭的清晨,林晓抱着发烧的小张弟弟冲进驿站,孩子的小脸烧得通红,嘴唇干裂,林晓的蓝布工装湿了半截,是路上雪化的水。“朱姐,您看这孩子……”她哭得说不出话,手里攥着半袋退烧药,是从药铺赊的,“要是有本教人怎么带孩子的册子就好了,我连他该喝多少水都不知道。”那天我在驿站的油灯下写了第一版提案,纸页上还沾着林晓掉的泪渍,晕得“儿童饮水指南”几个字都发了蓝。

常静徽在对面的梨木椅上坐下,椅垫是用民生配送站淘汰的棉布缝的,里面塞着旧棉絮,坐上去软乎乎的像团云。那棉布原是骑手们的工作服,磨出了细毛边,却洗得发白,透着阳光的味道。她拿起另一册大纲,翻到“考核纪律”章节,指尖点着其中一条:“凡参与考核者,无论身份尊卑,均需独立完成笔试与实操,不得托请代考”,“朱姐姐,我琢磨着,该让静雯去考这执照。”

她的声音像炭盆里的火星,不炽烈却耐烧:“不是为难她。你看这京北府考核中心的数据,通过的家庭里,孩子的营养不良率降了三成,哭闹时父母能蹲下来讲道理的占了九成——当父母的道理懂了,治江山时才更懂百姓的难处。前儿个我去孤儿院,院长说,现在来领养孩子的家庭,半数都带着‘父母执照’,给孩子喂饭时会先试试温度,讲故事时会用手指着绘本上的字,这都是学来的本事。”

我望着案上那盏竹编灯,灯罩上贴着小张弟弟画的“全家福”,歪歪扭扭的三个人手里都举着星星,星星是用金粉涂的,闪着怯生生的光。小张弟弟现在也在备考“小照护员执照”,说要帮着照顾孤儿院的弟弟妹妹,他的课本上写满了批注:“给小娃娃喂粥要吹凉”“不能抢他们的玩具”,像个小大人。

“好啊,我跟她一起去考。”我合上月报,纸页摩擦的轻响在安静的书房里格外清晰,“当年写提案时我就说‘上至皇室,下至百姓,都得守这规矩’,总不能提案人自己破了例。我记得均平二十二年试点时,有个考生是京北府的老秀才,说‘我读了三十年书,还能考不过这养娃的章程?’结果实操时给娃娃换尿布,把尿布当肚兜系,逗得全场笑,最后他红着脸说‘这执照比四书五经难,也比四书五经有用’。我也想尝尝这难的滋味。”

常静徽却摇了摇头,把案边的铜镇纸轻轻推了推——那镇纸是用旧机床零件熔铸的,上面刻着“均平”二字,是赵麦围送的,他说“这俩字得镇着民心的秤”。“朱姐姐,别搞特权。”她的目光落在大纲扉页的“民选皇帝”字样上,那是朱静雯亲笔添的注,字迹清润,像她这个人,“静雯是民选皇帝,全国百姓都看着呢。你要是去了,哪怕就站在考场外,都会有人说‘议事长给皇帝兜底’,这执照的公信力,可经不起这点缝。”

她从布包里掏出份《京北府考核中心章程》,是用桑皮纸印的,边角盖着“全国议事会事务院”的朱印,印泥有点褪色,却依旧清晰。“你看这章程,第一条就写着‘考核面前,人人平等’。去年有个宗室子弟想走后门,托人给民生司送了两匹云锦,被李司长原封不动退回去,说‘就算是亲王,也得先学怎么给孩子换尿布’。那子弟气呼呼地来考试,笔试考了三次才过,实操时给模拟娃娃喂奶,把奶瓶嘴怼到了娃娃鼻子上,考官说‘您这喂法,娃得呛着’,他红着脸说‘我娘当年就是这么喂我的’,后来才知道,他是奶妈带大的,从没见过亲娘怎么喂孩子。这规矩是你定的,更该守得严实。”

“我知道。”我拿起案上的《全国推广简报》,首页印着京北府考核中心的照片:灰砖墙上爬满了牵牛花,花藤是去年骑手们栽的,说“让考场有点生气”;门口的木牌写着“每月初三、十六开考,农户优先安排农闲时段”,牌子的边角被骑手们的车把蹭得发亮,像块被摩挲了多年的老玉。“京北府这考核中心,是全国议事会批准的第一家,当年改造时特意保留了民生配送站的旧柜台,说‘让骑手们看着亲切’。现在三十三省都有分中心,最远的藏西考核点,设在卓玛大姐的商队驿站里,考官跟着驼队走,走到哪考到哪。上个月卓玛大姐来信说,有个牧民为了考执照,跟着驼队走了七天,说‘我儿子不能再像我小时候那样,冬天冻得直哭’。”

我翻到简报的“提案背景”页,上面贴着张泛黄的照片:均平二十一年,我在关街村孤儿院调研,怀里抱着个刚退烧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半块冷馒头,馒头上的牙印小小的,像只怯懦的鸟。“这执照,原就是这么来的。”我的指尖划过照片里孩子皴裂的脸颊,那裂痕像田埂上的缝,能插进指甲,“那时见太多孩子跟着大人遭罪,有个渔民的娃在船上长大,五岁了还不会说整话,只会说‘涨潮’‘落潮’;有个矿工的儿子,跟着爹住在矿洞旁的窝棚里,天天吸煤烟,三岁了还不会跑。我就想着立个章程——不是要给父母设门槛,是要给孩子铺台阶,让他们知道,养孩子不只是给口饭吃,是要教他们说话、走路、笑,教他们知道这世上有人疼。”

常静徽的眼里泛起点潮意,她拿起朱静雯的《民生调研手记》,那本子的封面是用旧地图改的,上面画着三十三省的轮廓,每个省的位置都贴着片当地的树叶:藏西的松针、古蒙的杨树叶、闽省的榕树叶。其中一页写着:“藏西的德勒黑小朋友说,‘要是阿爸知道冬天不能用冷水给我洗脸就好了’——这就是执照的意义。”字迹旁边画着个小小的笑脸,是用红铅笔涂的,“静雯这孩子,心里亮堂着呢。昨儿个她还在改《实操考核细则》,加了‘单亲家庭如何平衡生计与养育’,说‘不能让骑手们为了考执照耽误送单’。她还让社会保障司做了批‘便携考核包’,里面有迷你模拟娃娃、奶粉量勺、体温表,骑手们出工间隙就能练,她说‘要让养娃的本事,像送单的路线一样,刻在心里’。”

正说着,门帘“哗啦”一声被掀开,带进股冷雪气,朱静雯掀帘进来,玄色常服上沾着点雪沫,是刚从京北府考核中心回来的。她的靴子上还沾着泥,是考核中心后院的,那里新辟了块“儿童游乐区”,用的是骑手们捐的旧轮胎、木板,孩子们在那玩,家长们在这考,两不误。

她手里拿着个布偶,是用考核通过的父母们捐的旧衣服做的,蓝布身子是骑手的工装改的,红布领子是农户的头巾剪的,布偶的手里捏着张迷你“执照”,上面用金线绣着“合格”二字。“姑母,母亲,”她把布偶放在案上,布偶的眼睛是用黑纽扣缝的,笑得圆圆的,“考核中心的李主任说,下个月要开‘皇室专场’,其实不用——我跟大家一起考,就排在关街村的王大婶后面,她要给孙子攒学费,每天天不亮就去拾粪,比我急。”

她拿起那册考核大纲,翻到“儿童心理疏导”章节,上面有她用铅笔写的批注:“需加入‘如何跟孩子解释父母的忙碌’,骑手的孩子总问‘爸爸为什么不能陪我玩’。”字迹旁边画了个小骑手,正蹲在地上给孩子看配送路线图,旁边写着:“可以说‘爸爸送的每单热饭,都有给你的一颗糖’”。“我考这执照,不光是为自己,是想让全国的父母知道,皇帝也得学怎么带孩子——这不是丢人的事,是正经事。前儿个古蒙的巴特尔代表来,说他儿子总抱怨‘阿爸只会教我套马,不会给我讲故事’,现在他天天抱着《儿童故事集》学,说‘等考了执照,要给儿子讲三十三个省的故事’。”

常静徽把考核通知书递给她,通知书上的编号是“京北府第1086号”,和寻常百姓的一模一样,纸张是普通的麻纸,透着草木的纹路。“下月初八开考,我去给你送热粥,就像你考驾照那天一样。”她的声音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紧张,像当年朱静雯第一次学骑摩托时,她在旁边攥着拳头说“慢点开”。

朱静雯接过通知书,指尖轻轻抚过上面的“刑部民生司”红印,印泥的朱砂有点硌手,像颗小小的心在跳。“好。考完了,我要让刑部民生司把各地的优秀案例编成《百姓养育经》,印成图画版,贴在每个配送站和村口的公告栏上——让张奶奶知道怎么给孩子做营养餐,玉米粥里该加多少豆子;让马大叔知道不能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摔了碗该说‘碎碎平安’;让渔民大哥知道船上要备个小书架,不能让娃只认识渔网。这比宫里的诰命文书有用多了。”

她把通知书折成小小的方块,放进贴身的荷包里,荷包是林晓送的,绣着辆小小的配送车,车斗里装着颗心。“对了,姑母,”她忽然想起什么,从袖袋里掏出张纸条,“这是小张弟弟写的‘考官须知’,他说要当我的‘小考官’,考我会不会给娃娃讲故事。”纸条上歪歪扭扭写着:“故事要讲三遍,娃娃才听得懂”“不能讲吓人的,要讲有糖的”,末尾画着个咧嘴笑的小人。

炭盆里的松木“噼啪”响了一声,火星溅到灰里,像颗小小的流星。我望着案上的考核大纲、简报和朱静雯的手记,忽然明白,当年那页沾着泪渍的提案,如今已长成了护着千万孩子的树荫——而这树荫的根,就扎在“规矩面前无特权”的泥土里,扎在每个父母认真学习的眼神里,扎在朱静雯那句“我跟大家一起考”的平实里。

常静徽的声音在暖烘烘的空气里荡开,像块投入湖心的暖玉:“朱姐姐,你看这执照上的算筹纹,一格一格的,记的不是分数,是民心的刻度呢。”她指着执照样本上的花纹,那算筹纹是用阳刻的,摸上去凸凸的,“每道纹都代表个孩子的笑脸,多一道,就多颗亮起来的星星。”

我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落在京北府考核中心的屋顶上,像给那片灰砖墙盖了层白棉絮。考核中心的灯还亮着,窗户上贴着考生们剪的窗花:有娃娃抱着奶瓶的,有父母牵着孩子手的,有骑手背着娃送单的,每幅都透着热乎气。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闹声,是刚考完试的家庭在院子里放风筝,风筝上画着个大大的“证”字,尾巴上系着串小小的铃铛,在风里唱着:“养娃有章法,民心有牵挂……”

这歌声,比任何法典都更清亮,是这江山最柔软也最坚韧的底色。我拿起案上的《全国未成年人监护资格考核月报》,翻到最后一页,那里印着行加粗的字:“截至均平二十三年冬月初,全国持照父母累计达十七万三千六百八十二人,覆盖三十三省,儿童营养不良率较去年下降三成,家庭暴力报案率下降六成,入学率提升至九成七”。数字旁边,贴着张合影:来自三十三省的持照父母抱着孩子,站在京北府考核中心的院子里,身后是爬满牵牛花的灰砖墙,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像初冬的太阳,暖得能化开冰雪。

我合上月报,炭盆里的火渐渐稳了,松木的香气漫得满室都是,像在酿一坛叫“民心”的酒。御书房外的走廊上,朱静雯正对着布偶练习换尿布,动作生涩却认真,常静徽在旁边轻声指点:“先把娃娃的腿抬起来,像托着片云……”她们的声音混着窗外的风雪声,像首最动听的民生谣,谣里唱着:执照虽小,能撑得起孩子的天空;民心虽微,能垒得起江山的根基。

雪还在下,却挡不住考核中心透出的暖光,那光穿过风雪,照亮了关街村的麦场,照亮了藏西的草原,照亮了闽省的渔船,照亮了每个孩子熟睡的脸庞。而那些握着“父母执照”的手,正轻轻掖好孩子们的被角,把民心的温度,一点点织进了岁月的纹路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