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14章 学时卡上的刻度:考场里的规则与成长

均平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二清晨,寅时刚过,京北市东郊的天还浸在墨色里,只有几颗残星挂在民生驾校的铁皮屋顶上。朱静雯裹紧棉布褂子,踩着结霜的石板路往训练场走,棉布鞋踩在薄冰上,发出细碎的“咯吱”声,像在数着她怀里学员证上的纹路。

“小朱咋这么早?”传达室的张大爷刚拉开铁门,哈着白气给她递手电筒,“这天才蒙蒙亮,周教练都还没到呢。”

“张大爷早。”朱静雯接过手电筒,光柱在碎石路上扫出一片晃动的光斑,“老周说学时卡得实打实打,晚来一会儿就少练一会儿,我想多摸两把方向盘。”她口袋里揣着昨晚在御书房画的库位图,纸上还沾着砚台的墨渍——为了把倒车入库的角度记牢,她对着油灯画到后半夜,连袖口都蹭上了墨痕。

训练场的铁门“哐当”一声推开时,周建国正蹲在倒车入库线旁,用粉袋补画被夜风扫淡的白线。他抬头看见朱静雯,手里的粉袋顿了顿:“丫头来得比鸡还早,这劲头要是搁十年前考科举,指定能中个秀才。”

“老周您才是真早。”朱静雯把学员证塞进打卡机,金属探头扫过芯片的瞬间,机器发出清脆的“嘀”声,屏幕上“朱静雯,学时累计0小时”的绿色字样跳了出来,“您这粉线画得比朝堂的界碑还准。”

“那可不。”周建国直起腰捶了捶后背,霜花从他的蓝色教练服上簌簌往下掉,“这线就是规矩,差一厘米都不行。就像你们议事院批文,错个字都得重写,开车也一样,线就是底线。”他指了指远处的J1A教练车,“去把车发动预热,等会儿恩茂和南蕥来了,咱们先练倒车入库。”

朱静雯刚把车钥匙插进锁孔,就听见身后传来自行车铃铛声。王恩茂骑着辆半旧的女式自行车,车把上挂着布包,老远就喊:“小朱!等等我!”她跳下车时差点打滑,布包里的搪瓷饭盒“哐当”响,“我娘今早蒸了萝卜丝包子,给你带了两个。”

黄南蕥随后赶到,她穿着件洗得发白的工装棉袄,怀里抱着个硬纸壳本:“昨晚我琢磨着曲线行驶的角度,画了张示意图,你俩瞅瞅对不对。”纸壳本上用红笔标着S弯的转弯点,旁边还写着“方向盘打半圈回四分之一”的小字。

“南蕥你这脑子比算学先生还灵。”朱静雯接过包子,热气透过油纸渗出来,暖得手心发烫,“我昨晚对着油灯画库位,总觉得左倒库的角度不对,你帮我看看?”三个姑娘凑在车头前,借着熹微的晨光比对图纸,哈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缠成一团,又很快散开。

太阳刚爬上东边的厂房顶时,训练场已经热闹起来。卖早点的张婶推着三轮车过来,车斗里的豆腐脑冒着热气;修鞋的王师傅蹲在墙角,一边擦鞋一边给年轻学员讲“当年考手动挡的苦”;两个纺织厂的女工正围着周建国问侧方停车的技巧,手里的小本子记得密密麻麻。朱静雯抱着方向盘模型,在地上反复练习“打死方向”的手势,袖口沾着的粉笔灰蹭到脸上,活像只花脸猫。

“小朱你这手势不对。”周建国走过来握住她的手腕,“打方向得用巧劲,就像你握毛笔,太使劲字就僵了。你看,这样从九点到三点钟方向转,胳膊别较劲……”他粗糙的手掌裹着她的手,在方向盘模型上慢慢转动,“倒车入库讲究‘宁早勿晚’,方向打早了能回,打晚了就压线,跟你们写奏折似的,起笔错了后面再改就难了。”

朱静雯盯着模型上的刻度,忽然想起上个月批南河省的救灾奏折,因为开头的灾情统计错了个数字,后面的拨款方案全得重算。她在小本子上记下“打方向宁早勿晚”,笔尖把纸页戳出个小坑:“老周,我总记不住后视镜该看哪个点,是不是笨了点?”

“笨啥?”周建国从口袋里掏出块橡皮,擦掉她脸上的粉笔灰,“当年监督协会的李代表学倒车入库,撞坏了我三块库位桩,最后不也一把过了?你这丫头肯下苦功,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中午啃馒头都抱着方向盘模型,比当年我教的秀才还用心。”

第一天的四个学时过得飞快。朱静雯在训练场上来回挪步,练右倒库时总压右线,周建国就搬来个小马扎,让她坐在库位旁盯着车轮:“你看,车轮离边线还有两指宽时就得回方向,就像你看奏折里的民生数据,得提前预判风险。”她蹲在地上看了整整一个小时,膝盖都麻了,站起来时差点栽倒,王恩茂赶紧扶住她:“歇会儿吧,我刚练侧方停车也总压线,老周说练多了就有感觉了。”

中午在训练场的遮阳棚下吃饭,王恩茂打开搪瓷饭盒,萝卜丝包子的香味飘得老远:“我娘说多吃萝卜顺气,练车不紧张。”黄南蕥掏出个烤红薯,掰成三块分给她们:“这是我弟在城郊种的蜜薯,甜着呢。”朱静雯咬着包子,听王恩茂讲纺织厂的新设备:“现在新上的织布机,脚底下不用踩踏板了,跟你开的自动挡似的,省力多了。”黄南蕥则翻着她的角度图:“我发现曲线行驶时,盯着车头的小镜子看边线,比看方向盘准。”

下午练侧方停车时,朱静雯总在倒车时忘了打右转向灯。周建国把她叫到一边,指着训练场的公告栏:“你看那上面写的‘操作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转向灯就是给后面的人发信号,就像你们朝堂议事,得让大臣们知道你的意图,不然就乱了套。”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塑料转向灯模型,让她反复练习“打灯-倒车-回灯”的动作,直到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老长,打卡机再次“嘀”响时,屏幕上的学时变成了“4小时”。

第二天清晨的打卡机前,朱静雯的学员证上已经有了淡淡的汗渍。周建国今天重点教曲线行驶,他在地上摆了排矿泉水瓶当参照物:“过第一个弯时,车头盖住边线就打方向,就像你们制定政策,得看准时机出手,早了晚了都不行。”朱静雯开着J1A慢慢驶过“S”弯,车轮总在接近矿泉水瓶时吓得她猛打方向,车身上被蹭掉的漆皮还留着上次练习的痕迹。

“别怕蹭着瓶。”周建国在车外跟着跑,嗓门洪亮得能传到隔壁训练场,“你越怕越容易压线,就像治水,堵不如疏,得顺着劲儿来。”他让朱静雯下车,自己坐进驾驶座演示:“你看,方向盘要慢慢动,就像揉面,力道匀了才劲道。”方向盘在他手里灵活得像长了眼睛,车轱辘贴着矿泉水瓶驶过,硬是没碰倒一个。

中午休息时,黄南蕥拿出个小本子,上面记着每个学员的易错点:“张婶总在直角转弯时忘了减速,王师傅倒车入库总看反后视镜。”朱静雯凑过去看,发现自己的名字后面写着“转向灯忘打三次,左倒库压线五次”,她红着脸把本子合上:“下午我一定改。”王恩茂拍着她的肩膀笑:“谁还没个错?我昨天练侧方停车,把油门当刹车踩,差点撞着围墙,老周脸都白了。”

下午练直角转弯时,朱静雯总算记住了打转向灯,可车身总在转弯时压内角线。周建国找来根竹竿,让她坐在驾驶座上,看着竹竿与车头的距离:“竹竿过了车头中间就打方向,这个点比看边线准。”他举着竹竿在寒风里站了半个多小时,耳朵冻得通红,直到朱静雯能稳稳驶过每个直角,才搓着冻僵的手说:“这就对了,凡事找规律,开车和治国一样,都得有章法。”

第二天的学时卡停在“8小时”时,朱静雯的小本子已经记满了半本。她摸着方向盘上被自己攥出的汗渍,忽然发现J1A的方向盘比龙椅的扶手更让她踏实——在这里,对错一目了然,压线就是不合格,没有含糊的余地。

第三天的晨光里,朱静雯的棉布褂子袖口磨出了毛边。周建国今天要教她们完整的科目二流程:倒车入库、侧方停车、曲线行驶、直角转弯,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练。朱静雯刚把车停进库位,就听见周建国在车外喊:“手刹没拉!车溜了!”她吓得赶紧踩刹车,车屁股离后面的土墙只剩半尺远。

“你看你这马虎劲儿。”周建国拉开车门,眉头皱得像个疙瘩,“手刹就是保险,就像你们国库的储备粮,平时看着没用,关键时候能救命。”他让朱静雯反复练习“入库-拉手刹-挂空挡”的动作,直到她形成条件反射,“开车不能凭感觉,得有规矩,就像你们议事院开会,表决完了就得执行,不能含糊。”

中午吃饭时,王恩茂带来个坏消息:“我弟说城郊的路冻住了,拉菜的车进不了城,明天的早市怕是没新鲜菜了。”朱静雯心里一动,掏出随身携带的小记事本:“我记下了,回去让交通司加派融雪车。”黄南蕥眼睛一亮:“真的?那我娘就能去早市卖白菜了!”朱静雯笑着摆手:“这是应该的,路通了百姓才方便。”

下午的完整流程练习里,朱静雯在侧方停车后忘了挂前进挡,车在原地憋得突突响。周建国绕到车头前,敲了敲引擎盖:“你看这机器,你不顺着它来,它就给你闹脾气。就像百姓过日子,你得顺着他们的需求来,政策才能落地。”他让三个姑娘轮流练完整流程,谁出错了就集体讨论原因,夕阳西下时,朱静雯终于能不压线地跑完所有项目,打卡机上的学时变成了“12小时”。

第四天清晨,朱静雯的学员证已经被磨得发亮。今天是打满16个学时的最后一天,周建国把她们叫到一起:“上午练完流程,下午咱们模拟考试。”他搬来个小黑板,上面写着考试注意事项:“一要调座椅后视镜,二要系安全带,三要打转向灯,四要慢!记住这四点,比背四书五经还重要。”

朱静雯练倒车入库时,忽然发现左倒库的角度总比右倒库差一点。周建国蹲在地上帮她量距离:“你坐姿偏左了,方向盘就会不自觉往右转,差一厘米就压线。就像你们写圣旨,字歪了没关系,意思偏了可就麻烦了。”他让朱静雯在座椅上贴了块小胶布当标记,“以后上车就把肩膀对齐胶布,准没错。”

中午的阳光格外暖,三个姑娘坐在车盖上晒太阳。黄南蕥的弟弟骑着自行车来送红薯,车筐里还装着刚摘的青菜:“我娘说谢谢小朱姐姐,交通司的融雪车早上就去了,路通啦!”朱静雯接过红薯,心里甜滋滋的,比红薯还暖——原来为民办事的快乐,和练车压线的懊恼一样真切。

下午的模拟考试里,朱静雯第一次完整跑完所有项目没压线。周建国在成绩单上打了个红勾:“不错!但别骄傲,考场的车和场地跟咱们这不一样,就像你在御书房批奏折和在议事院辩论,环境变了,心态也得跟着变。”他掏出张紫金区驾考中心的平面图,在上面圈出重点:“4号库的库位比咱们这窄半米,二号线的直角转弯前有个小坡,得提前带点油门。”

傍晚打卡时,朱静雯盯着屏幕上“16小时”的满格学时,忽然觉得这四天的时光比四个月还长。她蹲在打卡机前拍了张照片,照片里的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身后的J1A教练车沾着尘土,却像披了层金光。

出发去考场前,周建国把她们仨叫到办公室,桌上摆着三杯热茶:“考场不让练车,你们记好三辆车的特点。13号车方向盘沉,打方向得使劲;15号车刹车软,得提前踩;63号车后视镜松,上去先调紧了。”他从抽屉里拿出个方向盘模型,在桌上演示倒车入库:“右倒库看左镜,左倒库看右镜,出库时车头必须过线,就像你们交税,一分都不能少。”

朱静雯把模型揣进怀里,就像揣着块暖炉:“老周您放心,我们一定记牢。”王恩茂掏出个平安符:“这是我娘去庙里求的,咱们仨分着戴。”黄南蕥把她的角度图复印了三份:“带着这个,紧张了就看看。”三个姑娘的手叠在一起,热气从茶杯里冒出来,模糊了窗外的暮色。

十二月初六的清晨,京北市紫金区驾考中心的铁门刚打开,考生就排起了长队。朱静雯跟着人流往前走,棉布鞋踩在结霜的水泥地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候考区的白色大棚里,塑料椅上坐满了人,有抱着孩子来的年轻媳妇,有头发花白的老农,还有穿着工装的工人,每个人手里都攥着身份证和预约单,脸上的紧张像结在眉毛上的霜花。

“姑娘,你也是考自动挡?”旁边的大婶啃着馒头问,“我儿子说J1A车好开,我学了仨月,就盼着今天能过。”朱静雯点点头,刚想说点什么,就听见广播喊:“请考生到拍照处拍照。”拍照机前的队伍像条长蛇,朱静雯站在队里,看着前面的考生对着镜头紧张地抿嘴,忽然想起自己登基时拍的第一张皇像,那时她也这样攥着衣角。

“笑一笑,姑娘。”拍照的大姐举着相机,“考驾照是好事,别跟上刑场似的。”朱静雯扯出个笑,闪光灯亮的瞬间,她忽然觉得这张照片比皇像更真实——没有龙袍,没有皇冠,只有个穿着棉布褂子的普通学员,眼里藏着期待和紧张。

刷大明身份卡时,读卡器“嘀”的一声,屏幕上跳出她的信息:“朱静雯,公职人员,c2考试。”旁边的工作人员抬头看了她一眼:“公职人员更得守规矩,考场里可没有特例。”朱静雯点点头,心里忽然暖暖的——在这里,她不是皇帝,只是个要凭本事考试的学员。

候考区的塑料椅上,王恩茂正对着平安符念叨:“左倒库别压线,侧方停车打灯……”黄南蕥则在手机上刷考试流程视频:“你看这人出库时车头没过线,直接挂了。”朱静雯掏出周建国给的方向盘模型,在腿上反复练习打方向的动作,模型的塑料边缘被磨得光滑发亮。

“听说今天的考官是个老 strict(严格)的,一点情面都不讲。”后排传来考生的议论声,“上次我表哥倒车入库车身出线一厘米,直接不合格。”“我邻居考了三次都没过,说考场的线比驾校的细,稍不注意就压了。”朱静雯捏着模型的手紧了紧,王恩茂赶紧塞给她颗糖:“别听他们瞎念叨,咱们练得这么好,肯定能过。”

候考区的大屏幕突然亮起,红色的字体滚动起来:“王秀莲,13号车,1号库,一号线……”考生们齐刷刷盯着屏幕,有人紧张地搓手,有人掏出小本子再看一眼,还有人对着屏幕合掌祈祷。朱静雯的心跳得像打鼓,手心的汗把模型都浸湿了。

“朱静雯!63号车,4号库,二号线!”当她的名字跳出来时,朱静雯猛地站起来,椅子腿在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王恩茂往她口袋里塞了半块巧克力:“含着,补充体力!”黄南蕥帮她理了理衣领:“别紧张,就当是在驾校练车,老周在看着呢。”

从候考区到考试车的路不长,可朱静雯觉得像走了半里地。63号考试车停在起点线旁,银灰色的车身沾着尘土,车门上“考试专用”的蓝贴纸边角卷了起来,露出底下的铁皮。她绕车检查时,发现左前轮的胎压确实有点低,就像周建国说的“考试车总有点小毛病”。

坐进驾驶座的瞬间,朱静雯深吸了口气。座椅比驾校的硬,方向盘也沉了些,她按照老周教的,先把座椅往后挪了两格,直到膝盖能轻松踩到踏板;再伸手调后视镜,左镜看到后轮,右镜看到库角,就像在宫里调整御座的角度,直到每个细节都妥帖。

“请开始考试,倒车入库项目。”语音播报的机械音在安静的考场里格外清晰。朱静雯系紧安全带,金属扣“咔嗒”一声扣紧,她摸了摸口袋里的方向盘模型,挂d挡、松手刹,轻踩油门让车慢慢驶向4号库。

右倒库时,她盯着左后视镜,当后轮距库线还有三十厘米时,稳稳打满方向盘。J1A车像条听话的鱼,慢慢滑向库位,车轮压过地上的感应线圈,发出轻微的震动。她刚想松口气,就听语音突然卡顿:“等待……等待监管系统回应……你的扣分项目:车身出线,不合格。”

朱静雯的手指猛地攥紧方向盘,指节泛白。她明明看着后轮在线内,怎么会车身出线?后视镜里的库线清晰笔直,可系统的判决像道冰冷的圣旨,容不得半点质疑。她忽然想起周建国的话:“就算不合格,也得把项目做完,这是规矩。”咬了咬牙,她挂前进挡继续往前开。

侧方停车时,朱静雯盯着右后视镜,见后轮快压线时稳稳回正方向,车屁股刚进库就赶紧拉手刹;曲线行驶时,她按照黄南蕥教的,盯着车头小镜子看边线,方向盘慢慢转动,车轮始终在白线内;直角转弯时,她提前打了右转向灯,车身贴着边线驶过,连转向灯都没忘回。虽然知道这次成绩无效,可每个动作都做得一丝不苟,就像当年第一次主持朝会,哪怕紧张得手心冒汗,也得把仪式走完。

把车开回起点时,考官在成绩单上签字的笔尖顿了顿:“第一次考试不合格,准备第二次补考。”朱静雯下车时腿有点软,扶着车门深吸两口冷 air,远处的候考区里,王恩茂和黄南蕥正朝她挥手,她们的身影在寒风里小小的,却像两团暖火。

第二次上车前,朱静雯在起点线站了半分钟。她摸了摸座椅上的胶布标记,又把后视镜往下调了调,直到能更清楚地看到库线。这次她告诉自己:别想过不过,就想怎么把车开好,就像批阅奏折时,别想能不能被称赞,就想怎么把百姓的事办好。

“请开始考试,倒车入库项目。”语音再次响起时,朱静雯的手稳了许多。右倒库时,她比刚才更慢,后视镜里的库线一点点对齐,车身稳稳停在库中央,连周建国说的“车身与边线平行”都做到了。“右倒库完成。”语音播报的瞬间,她心里松了口气。

挂前进挡准备左出库时,朱静雯盯着车头,眼看保险杠快过边线时轻踩刹车。可就在这时,语音再次卡顿:“等待……等待监管系统回应……你的扣分项目:车身出线,不合格,请把车开回起点。”这次她看得真切,车头确实压到了边线前的感应线,就差那么一厘米。

朱静雯慢慢把车开回起点,解安全带时才发现手心全是汗。考官接过成绩单时,她轻声问:“请问……刚才车头压的线,算出库范围吗?”考官指了指地面的感应线圈:“考试规则第12条,出库需完全过线,差一厘米都算不合格。就像你们朝堂断案,律条写得明明白白,不能因为谁求情就改。”

下车时正遇上黄南蕥过来,朱静雯扯出个笑:“63号车后视镜得调低点,出库线比咱们驾校的靠前。”黄南蕥比了个oK的手势,坐进驾驶座时还回头冲她眨了眨眼:“等我好消息!”没过多久,广播里就响起:“黄南蕥,成绩合格。”朱静雯在候考区使劲鼓掌,比自己考过了还高兴。

王恩茂是最后一个考的,她考的15号车。朱静雯坐在候考区,看着大屏幕上王恩茂的名字后面跳出“正在考试”的字样,手心替她捏着汗。没过几分钟,屏幕上的字变成了“第一次考试不合格”。朱静雯赶紧跑到窗边,看见王恩茂红着眼圈从车上下来,对着考官连连鞠躬,又上车开始第二次考试。

可这次屏幕上很快跳出“第二次考试不合格”的字样。王恩茂下车时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她看到朱静雯就扑过来:“小朱,我对不起老周,他说我练得最好,肯定能过的……”朱静雯拍着她的背递纸巾,心里忽然亮堂起来——她来学开车,不就是为了体验这种紧张和失落吗?不就是为了知道百姓考驾照时的心情吗?

夕阳斜斜照进驾考中心时,她们仨坐在返程的通勤车上。王恩茂还在念叨倒车入库的角度:“我总在左倒库时回方向晚了,下次一定记住。”黄南蕥正给她画修正示意图:“你看这里,后视镜下缘过线就回半圈,保准不压线。”朱静雯摸着口袋里的学员证,忽然笑出声:“下周咱们还来练车,我请大家吃驾校门口的豆腐脑,加双倍卤汁。”

车窗外,晚归的百姓骑着自行车说笑,车铃“叮铃铃”响个不停;拉菜的J1A小车驶过街角,车斗里的白菜沾着新鲜的泥土;远处的民生工程公示牌上,“京北市冬季融雪计划”的红色大字格外醒目。朱静雯望着窗外,忽然想起老周说的“开车和治国一样,都得守规矩”——规矩或许严格,可正是这份严格,才让每个努力的人都有公平的机会。

回到宫里时,御书房的灯已经亮了。朱静雯掏出小本子,在“驾考心得”下面写道:“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百姓的紧张与失落,就是政策的试金石。”她想起考官说的“律条不能改”,忽然觉得朝堂的律法也该这样,不能因为身份高低就有松紧,就像考场的线,对谁都一样。

夜色渐浓时,朱静雯给老周发了条消息:“明天我还来练车,麻烦您多指点出库线的角度。”老周秒回:“好嘞,给你留着最热乎的车,咱们从倒车入库的出库线重新练起,保准让你下次一把过。”她看着屏幕笑了,指尖在“发送”键上顿了顿,补了句:“谢谢周教练,今天我学到的规矩,比考过关还重要。”

窗外的月光洒进御书房,落在朱静雯的小本子上,把“规矩”两个字照得格外清晰。她知道,自己的驾考之路还没走完,就像这新生的大明,还有很多“科目二”要练,很多“压线”的风险要防。但只要记住此刻的心情——记住规则的公平,记住百姓的期待,这方向盘上的汗水,就会变成治国的初心,稳稳地,照亮前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