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漠的风,从来都是烈性子。裹挟着砂砾的气流撞在极限环境模拟测试场的合金舱壁上,发出沉闷的 “呜呜” 声,像是远古巨兽在荒原上低吟。这栋拔地而起的银色建筑,在茫茫戈壁中宛如孤舟,却承载着整个 “云鹏” 项目组数十载的夙愿,更系着苍穹之心跨界攻坚的底气。
舱内,空气却仿佛凝固了。
苏念穿着深蓝色的防静电服,额前碎发被汗水微微打湿,目光却死死锁在中央控制台的大屏幕上。屏幕被分割成十几个小窗口,左侧实时跳动着模拟临近空间的环境参数 ——-75℃的超低温、0.03 标准大气压的稀薄空气、强度堪比极地的紫外线辐射,每一项数据都在挑战现有材料与动力技术的极限;右侧则是 “云鹏” 验证机核心模块的实时反馈,动力输出曲线、热管理系统温度变化、复合材料应力值,一行行绿色数据如同紧绷的弦,牵动着在场每个人的神经。
“还有三分钟,环境参数将稳定在预设阈值,准备启动核心模块。” 基地首席科学家钱老的声音透过对讲机传来,这位年近七旬的老者,此刻双手紧握在身后,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鬓角的白发在舱内冷白光的照射下格外显眼,那是几十年钻研 “临近空间飞行器” 留下的印记 —— 从青丝到白发,从意气风发到鬓染霜雪,他见过太多次实验失败,听过太多次设备损毁的警报,如今站在这关键节点,连呼吸都带着几分颤抖。
苏念身旁的刘工,正紧盯着动力系统的监测面板,指尖悬在应急按钮上方,掌心早已沁出冷汗:“念总,新型斯特林发电机的预热完成,太阳能 - 电离能复合汲取装置也已校准,就等您下令了。”
姜柠则负责热管理系统的实时分析,她面前的屏幕上,仿生脉动热管理模型的数据流飞速滚动:“记忆合金蒙皮的温度响应正常,中空微结构已经根据环境温度开始自主调节,目前辐射率控制在 0.85,符合设计预期。”
苏念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在场每个人 —— 有基地跟着钱老奋战多年的老研究员,眼中满是期盼与忐忑;有苍穹之心派来的年轻工程师,脸上写着兴奋与紧张;还有国安部门派来的技术保障人员,神情肃穆地守护着数据安全。她缓缓抬起手,声音清晰而坚定:“启动核心模块,按预定流程执行。”
“收到!启动核心模块!”
随着指令下达,控制台发出 “嘀” 的一声轻响,模拟舱内的 “云鹏” 验证机核心模块缓缓亮起。那是一个半人高的金属装置,外壳覆盖着苍穹之心自研的新型复合材料,在低温下泛着淡淡的暗蓝色光泽,宛如从深海中捞出的秘宝。装置中央,微型反应堆开始运转,发出极其轻微的 “嗡嗡” 声,透过隔音玻璃传来,却像是惊雷般炸在每个人的心头。
“动力输出开始攀升,当前功率 120 千瓦,目标功率 150 千瓦。”
“热管理系统启动,核心温度 38℃,外部环境 - 75℃,温差控制稳定。”
“复合材料应力值 0.12GPa,远低于极限值 0.3GPa,结构完整!”
数据一条条报出,绿色的曲线在屏幕上平稳上升,没有丝毫波动。苏念的心脏随着数据跳动,她想起一个多月前刚进驻基地时的场景 —— 那时钱老看着 “寰宇图谱” 给出的材料合成路径,还带着几分怀疑:“小苏啊,这‘仿生蒙皮’的思路是好,但北极熊毛发的中空结构要复刻到合金材料上,精度要求太高了,我们之前试过三次,都卡在了微结构成型上。”
当时她笑着拿出图谱推演的工艺方案:“钱老,《考工记》里说‘智者创物,巧者述之’,我们的新型 3D 打印技术,能实现 5 微米级的微结构成型,再配合梯度冷却工艺,一定能成。” 后来的日子里,苍穹之心的团队与基地研究员日夜攻关,光是调整打印参数就试了上百次,有一次因为冷却速度差了 0.5℃,整批蒙皮材料全部报废,年轻的工程师当场红了眼,钱老却拍着他的肩说:“失败是成功他妈,咱们搞科研的,哪有一帆风顺的?”
如今,那些曾经的艰难险阻,都化作了此刻屏幕上平稳的数据曲线。
“动力输出达到 150 千瓦,稳定!”
“能量采集效率 42%,远超预期的 35%!”
“紫外线照射持续 1 小时,复合材料表面无氧化、无开裂,性能衰减率低于 0.5%!”
当最后一项数据报出时,控制台前陷入了短暂的死寂。所有人都盯着屏幕,仿佛不敢相信眼前的结果 —— 这个困扰了国内航空航天领域几十年的难题,这个让无数专家束手无策的 “临近空间魔咒”,竟然真的被一个 “跨界” 团队攻克了!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钱老,他猛地走上前,双手按在控制台上,盯着温度曲线看了又看,浑浊的眼睛里突然涌出泪水:“成了…… 真的成了!” 他转过身,一把抓住苏念的手,力道大得让苏念微微皱眉,却能感受到他掌心的温度与颤抖:“小苏,苏总工!你们苍穹之心,真是国家的宝贝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