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耀先主导的“内部窃密案”虽暂时搅浑了水,转移了部分视线,但毛人凤书房内那令人窒息的沉默,比任何雷霆震怒都更具压迫感。风暴眼正在悄然形成,更深的审查与试探如同无形的蛛网,层层笼罩下来。
翌日,毛人凤便以“提振士气,严明纪律,彻查内奸”为由,宣布成立“内部纪律督察特别小组”,由林寒挂帅,沈醉副之,授予其跨部门调查、随时调阅一切档案记录、约谈任何人员之特权。明面上是针对全局积弊与“内部窃密案”的延伸调查,但郑耀先与刘铭章都清晰地感受到,那审视的探照灯,冰冷的光束更多地锁定在行动处与电讯处,尤其是他们二人身上。
林寒的出手,精准、高效且更具压迫性。他并未兴师动众,而是采取了“外科手术”式的精准切割与心理施压。首先被“请”去谈话的,是行动处几位郑耀先一手提拔起来、参与过近期数次敏感行动的中层骨干。问询内容细琐至极,远超常规,从某次小型行动的具体分钟细节、人员调配的微小变动,到郑耀先当时在场看似无意的一句点评、一个眼神,皆被事无巨细地记录在案,反复核对,试图找出前后矛盾或“意味深长”的蛛丝马迹。电讯处那边,刘铭章分管的几个负责核心信号监测与分析的机组,被要求进行“强制性全面技术保养与安全检查”,林寒的亲信工程师和技术督察随即入驻,名义上“协助工作,确保设备最佳状态”,实则监控无处不在,任何非常规的操作指令、数据调用都会引来“关切”的询问。
压力如影随形,缓缓收紧,仿佛一条冰冷的巨蟒,正悄然缠绕上来。郑耀先面上不动声色,甚至主动将部分边缘化、不涉及核心机密的行动指挥权“下放”给沈醉派系的人,示人以坦荡,避免授人以“揽权自重”的口实。但他心知肚明,林寒意在剪除其羽翼,孤立他本人,并在日复一日的细节拷问与氛围压抑中,寻觅哪怕最细微的裂痕,或者逼他自乱阵脚。他必须反击,不能坐困愁城,必须在对方精心编织的罗网中,找到反击的支点。
一个看似偶然的机会,出现在一次关于“长江防线江防通讯保障体系升级”的部际协调会上。林寒作为保密局电讯技术的最高代表,力荐一套他主导研发、基于最新式跳频加密设备的通讯方案,阐述其保密性与抗干扰能力如何卓越,建议优先列装沿江要害部队及核心情报站点。
轮到军方代表和郑耀先发言。郑耀先并未直接驳斥林寒的方案技术上的先进性,而是话锋一转,提出一个看似旁逸斜出、实则切中实战要害的问题:“林处长的方案,技术上自是领先,卑职钦佩。然,卑职近日复盘近半年来诸多战例,尤其是几次我方换装期间的遭遇战,发现共军情报人员极擅利用我军新旧装备换装期的衔接空隙、官兵操作熟练度不足、以及不同系统间密钥管理与通讯协议可能存在的兼容性问题,进行渗透、监听甚至破袭。敢问林处长,此套新设备的密钥生成、分发与管理体系,与我军现有各主力部队、不同兵种正在使用的主战通讯体系,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兼容与平滑过渡?基层操作人员从熟悉到熟练掌握,形成稳定战斗力,保守估计需耗时几何?在全面换装完成前的这段‘窗口期’,我们如何确保绵延千里的江防通讯链络绝无‘真空地带’或‘脆弱节点’,避免重蹈类似……嗯,某些历史教训中,因通讯体系更迭不畅而导致的覆辙?”
他语气平和,近乎请教,措辞谨慎,完全没有提及“天书”二字,但“历史教训”、“覆辙”这些词语,在毛人凤和在场知情人听来,与“天书”计划的失败阴影形成了无声却强烈的共鸣。林寒镜片后的目光骤然一凝,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寒芒。郑耀先此举,看似探讨技术细节和实战应用,实则一石三鸟:其一,点出新设备潜藏的、容易被忽略的实战风险和换装阵痛,质疑其仓促大规模推广的妥当性与潜在危害;其二,隐晦提醒在座的国防部校官们,通讯安全关乎战局胜负与士兵生命,不容任何纸上谈兵式的轻忽,成功引发了军方代表的忧虑;其三,也是最致命的一点,他将毛人凤心中那根最敏感的刺——“天书”计划失败所代表的内部漏洞与信任危机,于大庭广众之下不着痕迹地挑起,并将其可能引发的“隐患”与林寒力推的、代表着未来权力基础的技术革新悄然挂钩。
会场气氛瞬间微妙起来。几位国防部的校官低声交换意见,看向林寒的眼神中多了审视与疑虑,显然对郑耀先提出的“真空期”和“兼容性”问题深感认同。林寒面色沉静如常,推了推眼镜,给出了一套关于密钥平滑过渡方案、强化培训周期以及建立临时备用通讯链路的技术性解释,措辞严谨,逻辑清晰,但先前那股借着技术优势咄咄逼人的气势,已然受挫。
毛人凤端坐主位,面无表情,指节无意识地、有节奏地轻叩着光亮的桌面。郑耀先知道,这根关于“内部隐患”与“技术可靠性”的刺,算是成功地、不落痕迹地埋下了。这无法直接击倒林寒,但足以在毛人凤心中种下怀疑的种子,并在军方那里给林寒的技术权威蒙上一层阴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