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七年,南京城在连绵阴雨中瑟瑟发抖。保密局大楼内,郑耀先虽凭借城南染坊的惊天发现和那份被篡改的“焦土”指令,险之又险地挣脱了审查的绞索,重掌行动处权柄,但他与刘铭章都清晰地感受到,来自毛人凤那看似“信任”的目光背后,以及林寒那镜片后冰封的瞳孔深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刺骨的寒意。审查的尘埃尚未落定,无形的硝烟已再度弥漫。
“耀先兄,此次虽化险为夷,然林寒断不会善罢甘休。”刘铭章借汇报“堡垒计划”通讯保障方案之机,与郑耀先在走廊短暂交汇,声音压得极低,语速却快如疾风,“他的人在重新校准全局无线电监测矩阵,尤其是对行动处常用频段及几个已知的……‘历史遗留’盲区,加大了扫描密度和算法精度。”他口中的“历史遗留盲区”,正是他们以往偶尔用来传递绝密信息的缝隙。
郑耀先面色如常,微微颔首,目光掠过窗外灰蒙蒙的天空,仿佛在思考公务:“意料之中。他那‘清道夫’计划,一招不成,必有后手。城南之事,打草惊蛇,也让他背后的‘影子’更加警惕。”他顿了顿,声音几不可闻,“‘彼岸花’与沪上‘繁花’的关联,必须尽快深挖,这是揪住他们尾巴的关键。”
几乎在郑耀先官复原职的同一时刻,毛人凤的办公室内,一场关于“内部净化与效率提升”的谈话正在进行。毛人凤摩挲着温润的玉貔貅,对垂手肃立的林寒淡淡道:“林处长,此次审查虽未竟全功,但也暴露了我局内部管理,尤其在通讯与行动衔接上,存在不容忽视的漏洞。总裁对‘堡垒计划’的最终落实寄予厚望,决不能再出任何差池。”
林寒心领神会,立刻呈上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方案:“局座明鉴。卑职建议,即刻启动‘电波净空’行动。由我电讯处牵头,行动处配合,对南京城内所有非常规无线电信号进行为期七天的拉网式普查与精准定位。重点是……”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寒光一闪,“城内几个信号屏蔽复杂区域,以及……近期所有异常电波活动的历史轨迹覆盖区。此举既可肃清潜在共谍电台,亦能检验我局最新侦测设备的效能,确保‘堡垒’通讯无虞。”
毛人凤略一沉吟,便批准了此方案。他需要效率,也需要稳定,林寒此举看似一箭双雕。但他还是补充了一句:“让郑耀先的行动处全力配合你。他熟悉地面情况,正好弥补你们技术部门的不足。” 这话既是真需要配合,也未尝不是对林、郑二人的又一次平衡与牵制。
“电波净空”行动以极高的效率展开。数台新式无线电测向车日夜穿梭于南京的大街小巷,电讯处的监测屏幕上,无数条代表电波信号的曲线被实时捕捉、分析、定位。保密局内部的气氛再次绷紧,尤其是行动处和电讯处,人人都感到一股巨大的压力。
郑耀先明面上积极配合,指派精干人手随同测向车行动,提供区域情报支持,甚至“主动”提供了几个以往行动中记录的、信号微弱的可疑点位。暗地里,他却心急如焚。他与“掌柜”李建君、以及与“镰刀”罗中立联系的备用频率,虽然极其隐秘且使用次数寥寥,但都在此次拉网排查的理论覆盖范围内。一旦被捕捉到蛛丝马迹,后果不堪设想。
刘铭章身处电讯风暴的中心,感受更为直接。林寒几乎坐镇“技术侦防中心”,亲自监督关键数据的分析。他要求对每一个微弱信号、每一点背景噪音的异常起伏都进行溯源,并频繁调阅刘铭章及其手下技术员的工作日志和操作记录。
“铭章,你看这个信号碎片,”林寒指着屏幕上一条几乎淹没在噪音中的微弱脉冲,语气平淡却带着审视,“出现时间在凌晨三时十七分,持续时间零点三秒,频率飘忽,加密方式无法识别。其出现的地理位置,根据多点交叉定位,大致覆盖了城北仓库区至鼓楼一带。你对这个区域近期的电波环境,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吗?”
刘铭章凝神看去,心中猛地一凛!这个信号特征,与他之前冒险记录下的、那个幽灵般的“影子”信号有几分相似,但出现区域……城北仓库区,正是之前郑耀先怀疑并调查过的、可能与“涅盘计划”物资储备有关联的区域之一!林寒是在试探他,还是真的捕捉到了“影子”的踪迹?
“回处长,这个信号能量级太低,特征也非常模糊,”刘铭章推了推眼镜,面色沉静如常,“城北一带大型仓库众多,各类工业电机、老旧变压器的电磁干扰源复杂。仅凭这零星碎片,很难判断其性质。可能需要结合该时段的人员活动记录、车辆进出情况等其他信息进行综合研判。”他将问题巧妙地引向了需要多方协作的复杂层面,避开了直接的技术定性。
林寒深深看了他一眼,未置可否,只是吩咐:“记录在案,列为持续观察目标。任何相关发现,直接向我汇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