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朱标不曾早逝,若朱雄英未曾夭折,
那大明又怎会仅存续不到三百年?
后人对大明的种种评说,不外乎围绕这两位若仍在世的假设。
若朱标健在,朝局不会大乱;
若朱雄英成长起来,老臣更替也不会如此剧烈,也就不会激出朱元璋晚年的铁血手段。
由此,大明才不至于骤然衰落。待靖难战火熄灭,方慢慢复苏。
但后来又出了个“大明战神”。
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朱涛最瞧不起的便是那位侄孙——大明的某位皇帝。
纵观列祖列宗,皆刚正不屈,一身傲骨,热血男儿。
可偏偏就出了这么一位软骨头,开门迎敌,引敌入关,简直是奇耻大辱。
至于他那侄子朱允炆呢?
开局手握一副好牌,却偏偏启用李景隆这种艹包。
此人号称大明另一战神,实则误国之徒。
若能用徐达之子,何至于让朱棣逍遥法外?
怕是早就被擒回京城了。
但在朱涛眼里,朱允炆也不过是个无能之辈。
削藩就削藩吧,本意也对,确实该削。
可为何非得逼得诸王走投无路?
甚至,连死后的谥号都要用恶字羞辱?
太祖洪武皇帝的儿子湘王朱柏,
年少时与他亲厚,
死后却被赐“戾”为谥,
这才是朱涛最不能接受的。
如此薄情寡义,
岂能担得起皇帝之位?
王朝若交于这等人手中,迟早土崩瓦解。
所以,朱允炆最好还是离朝堂远些,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大明前有两大战神,后又出一位战神,
却还是难逃国运不长、三百年而亡的命运。
这中间出了多少荒唐事?
哪怕朱元璋重生,恐怕也无力回天。
“对了。”
“爹。”
“儿子愿请命北伐,替爹清除北元残余!”
朱涛回过神来,看着身边欢笑融融的一幕,眼神中闪过一丝温柔。
他转向朱元璋,拱手道:“儿曾在济南击败王宣父子,如今愿出征漠北,为爹铲除王保保这个最后的障碍!”
“咱已决定让你老丈人徐达领军。”
“你就在京城安安心心准备成亲,别总想着打仗。”
“咱大明英才辈出,你想立功,机会多的是。”
“现在嘛,咱就想再抱个大孙子。”
朱元璋忽然冷淡地拒绝了朱涛的提议,接着目光落在朱雄英身上,这才露出笑容:“咱们老朱家子嗣不算兴旺,除了你爹,老三那小子至今还没有亲生儿子,我只能靠你了,你可不能让我失望。”
“嗯。”
“确实该早点考虑这事。”
“赶紧给你娘添个孙子。”
“趁你娘还能帮忙照料,多生几个正妻所出的孩子。”
马皇后也笑盈盈地看着朱涛,人到中年之后,权力和地位已经稳固,儿子也争气,现在最期盼的就是抱孙子,享受天伦之乐,所以再重要的事,也比不上家族血脉的延续。
“……”
“殿下。”
“您总算回来了。”
“秦王殿下一早便到了府上,穿着厚衣在院子里读书,奴才们都吓坏了。”
朱涛刚踏进齐王府,门口的侍卫便急忙上前,向他行礼说道:“末将不敢擅作主张,还请殿下亲自去看看。”
“看什么看。”
“让他背完书赶紧回去。”
“真是不懂事。”
朱涛不耐烦地斥责了一句,随即又摆手笑道:“带秦王去凉亭休息,别真中暑了。这是我说的,记得端一杯凉茶,再配些水果点心,他想吃什么就给什么,别让人说弟妹心疼丈夫,他都成年了。”
“遵命。”
侍卫终于松了口气,转身朝朱樉读书的院子走去,生怕这位秦王真的出什么差错。
“殿下。”
“宁国公主殿下到了。”
朱涛刚换好衣服,正打算去见三弟朱樉,门口的侍女青衣便低声禀报。
“皇兄。”
说话间,房门被推开,一位身穿华服的少女走了进来,正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长女朱英娆,受封宁国公主,年约十三岁。
“小妹,我跟你说了多少遍,咱们是兄妹。”
“用不着这么拘谨。”
朱涛看着朱英娆一脸恭敬的模样,忍不住摇头:“装得跟不熟似的,你二哥可真是心寒。”
“礼数不可废。”
朱英娆依旧低着头,静静站在原地。
“青衣。”
“去让厨房准备早饭。”
朱涛察觉到一丝异样,便挥手让青衣离开,他知道,只要有下人在场,这位妹妹就不会露出真实性格。
这都是因为朱元璋的家规所致,说什么女子温良方是美德。
于是。
朱英娆和她的姐妹们从小便学习规矩,无论与谁相处,都必须守礼,不敢越雷池一步。
“怎么了?”
“谁敢欺负我朱涛的妹妹?”
青衣刚离开房间,朱涛便注意到朱英娆眼圈泛红,泪水几乎要溢出来,心中一紧,连忙问:“是不是老五干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