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救命!老扁把我逼成战国医学卷王 > 第127章 行军锅熬药:剂量精准到“粒”的倔强

第一节 粒药之争

天刚蒙蒙亮,晨雾还没散,营地里的鸡刚叫头遍,林越就蹲在了伙房外的三角石灶旁。那口行军锅黑得发亮,是去年从秦军手里缴获的,锅底还沾着前晚煮杂粮粥的残渣,硬得像块铁痂,用铁丝球刮都得费半天劲。锅沿上有个小豁口,是上次行军时磕的,现在成了林越放竹片的地方——竹片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字,还有个指甲盖大的扁鹊像,是他上个月在药圃里闲时刻的,刻得不算精致,却能看清先生捻着药草的模样。

林越面前铺着张糙草纸,是从后方运粮时带的,边缘毛糙,上面摆着晒干的槟榔果。这些槟榔是前几天从海边营地调过来的,个个棕红饱满,闻着有股淡淡的木质香。他正用指尖捏着槟榔,一粒一粒往小布包里放,每放满10粒就扎紧袋口,旁边压根小竹片,刻着“成人份”三个字。他的指尖泛着红,是昨晚数药材时被草纸边缘割破的,现在还沾着点干血痂,混着槟榔的碎渣,看着有点狼狈,却一点没影响他的动作。

“林郎中,你这是跟槟榔较上劲了?”老兵马老栓扛着捆干柴过来,粗布褂子上沾着草屑和晨露,他把柴往地上一扔,“哐当”一声,震得地上的石子都滚了滚,“熬个驱虫药而已,抓一把扔进去就行,还数粒?你这也太矫情了!”

马老栓是营里的老伙夫,今年五十多了,脸上满是皱纹,下巴上的山羊胡沾着点灰,说话像敲锣,嗓门大得能吵醒隔壁帐篷的士兵。他烧火熬药全凭“手感”,以前煮治风寒的草药,从来都是“一撮麻黄、半把桂枝”,连秤都不用,士兵们喝了也没出过错,时间久了,营里没人不佩服他的“老经验”。

他蹲下来,看着林越把槟榔摆得整整齐齐,像列队的小兵,忍不住皱起眉:“我当伙夫这么多年,哪次不是凭经验来?多一粒少一粒能咋地?士兵们拉了快半个月,早等着药救命了,你在这儿数来数去,耽误工夫!”

林越没抬头,手里的动作没停,把刚数好的布包放在一边,又拿起一粒槟榔:“马叔,钩虫药不一样。槟榔里的槟榔碱,多了会让人恶心呕吐,严重的还会头晕抽搐;少了杀不死虫,等于白喝。必须精准,差一点都不行。”

他的思绪飘回昨晚的医疗帐篷——油灯的光昏昏黄黄,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映在帐篷布上,像个晃动的剪影。他面前摆着个破铜秤,是先生留下的,最小的砝码只有一钱,秤杆上的刻度都快磨平了,得眯着眼才能看清。他把槟榔倒在秤盘里,一粒一粒称,称完记在竹片上:“成人每斤体重用槟榔3粒,贯众2粒;少年兵体重轻,剂量减半;体质敏感的,再减一成。”

当时胡郎中进来送水,看见他在数槟榔,还打趣说:“林郎中,你这是要把槟榔数出花来?”林越只是笑了笑,指着竹片上的扁鹊像:“先生说过,‘医者用药如将用兵,多一粒则过,少一粒则不及’,这兵不能乱派,药也不能乱加。”

“精准?”马老栓嗤笑一声,伸手从柴捆里抽了根干柴,往灶里一扔,火星“噼啪”溅出来,落在地上,很快就灭了,“战场上的刀箭没个准头,士兵们挨一刀都不怕,喝药还这么讲究?你看这锅,上次煮米汤多放了把米,士兵们不也照样喝得香?”

林越刚数完一小堆,听见这话终于抬起头,眼里带着点固执,像块难啃的硬骨头:“刀箭没准头,是没办法;药能精准,就得精准。先生当年在民间治虫积,用槟榔都是按‘钱’算,差半钱都要重新配,他说‘病人的命,经不起“差不多”三个字’。”

正说着,一阵细碎的脚步声传来,少年兵狗剩跑了过来。他才十五岁,个子矮矮的,比灶台高不了多少,脸上还带着稚气,额头上留着块浅疤,是上次铅中毒时撞的。他手里拿着个豁口的粗瓷碗,碗边还沾着点米汤,声音有点怯:“林郎中,我的药好了吗?我昨天又拉了两次,肚子有点疼,晚上没睡好……”

林越赶紧放下手里的槟榔,摸了摸狗剩的头,他的头发软软的,还带着点汗味:“快了,你别急。你体质比别人敏感,药得单独配,剂量要更准点,不然容易难受。”

狗剩点点头,抱着碗站在旁边,眼睛盯着锅里的水,慢慢开始冒热气,像条白色的小蛇。马老栓在旁边看着,撇了撇嘴,没再说话,却偷偷从柴捆里多抽了两根干柴,往灶里一塞,火“呼”地一下旺了起来,锅里的水很快就“咕嘟咕嘟”冒起了小泡。

林越没注意他的小动作,还在专注地数槟榔。草纸上的布包越来越多,像一排整齐的小馒头。突然,马老栓手里的柴没拿稳,掉了一根在草纸上,火星“噌”地溅到纸角,瞬间烧出个黑窟窿,火还往中间窜,眼看就要烧到记着剂量的字。

“马叔!小心!”林越赶紧伸手去拍,指尖碰到火星,烫得他一缩,却还是硬着头皮把火拍灭。草纸的一角已经焦了,卷成个黑边,沾在指尖黑乎乎的,搓都搓不掉。他有点急,这草纸上记着每个士兵的剂量,哪个是成人、哪个是少年,哪个体质敏感,烧了就乱了。

马老栓满不在乎地捡起草柴,拍了拍上面的灰:“慌啥?烧了再写呗!多大点事!我看你就是太较真,等会儿药熬浓了,多喝点少喝点,不都一样能打虫?”

林越没跟他争,只是把焦了的草纸小心地挪到一边,又从怀里掏出张新的草纸——这是他昨晚特意多备的,就怕出意外。他重新拿起槟榔,指尖的焦痕有点疼,却没停,一粒一粒地数,动作比刚才更慢、更仔细,像在呵护什么宝贝。

他知道,马老栓不是坏,只是习惯了“凭经验”,觉得药只要能治病就行,不用这么麻烦。但他不能妥协,先生教他的,不仅是治病的方子,更是对生命的敬畏——每个士兵的命,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哪怕只是一粒小小的槟榔。

第二节 矫情之辩

锅里的水彻底烧开了,“咕嘟咕嘟”地翻滚着,热气往上冒,把林越的额发都熏湿了,贴在额头上,有点痒。他拿起一个写着“狗剩”的布包,正要往锅里倒,马老栓突然伸手拦住他,手掌粗得像树皮,挡住了布包:“等等!我看你这包太小,狗剩这孩子瘦得像根麻杆,多喝点药才能好得快!”

说着,他没等林越反应,就伸手从旁边的槟榔堆里抓了两粒,往布包里塞。槟榔是圆的,滑溜溜的,差点从他指缝里掉出来,他赶紧攥紧,硬塞进了布包。

“马叔!不行!”林越赶紧把布包抢回来,手指捏着布包口,倒出那两粒多余的槟榔,“狗剩体重只有80斤,按剂量只能用8粒,你加了2粒,就超了四分之一!他体质敏感,会受不了的!”

马老栓的脸一下子沉了下来,山羊胡都翘了起来:“我都说了,多两粒没事!你看他拉得脸都白了,多喝点药,虫死得快,不就好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轴?”

他嗓门大,一下子引来不少士兵围观。早上没训练的士兵都围了过来,里三层外三层,把灶台围得水泄不通。有的士兵看着林越手里的小布包,忍不住小声议论:“是啊林郎中,多两粒没啥吧?”“我们上次喝铅毒药,不也没这么讲究?”“狗剩这孩子可怜,早点好起来才重要。”

林越举着布包,对着围观的士兵,声音不大,却很清晰:“上次李二喝了12粒槟榔,本来该喝10粒,他觉得多喝好得快,结果吐了一下午,连水都喝不进去,虫没打出来,还拉得更厉害;王三体质弱,该喝8粒,他只喝了6粒,虫没杀死,又拉了两天。剂量错了,要么伤身体,要么没效果,这不是小事!”

他从怀里掏出那根刻着字的竹片,举起来给大家看,竹片上的小字虽然歪歪扭扭,却看得清楚:“成人每斤3粒,少年减半,敏感者再减一成。”他指着竹片上的扁鹊像:“这是我先生教我的,他说‘药无定方,量需对症’,就像给士兵发铠甲,高个子穿大的,矮个子穿小的,不能都穿一样的,不然要么护不住,要么勒得慌。”

马老栓凑过来看竹片,手指摸了摸上面的扁鹊像,有点扎手——林越刻的时候没磨平。他皱着眉,看了半天,突然说:“你还真把你先生的话刻在上面了?”语气里少了点不屑,多了点意外。

“嗯。”林越点点头,把竹片收回来,小心翼翼地放进怀里,“先生的话,我怕忘了。”他又拿起那两粒倒出来的槟榔,放在手里掂了掂:“马叔,你看这两粒,比别的重一点,要是混进去,剂量就更不准了。我昨晚把所有槟榔都挑了一遍,大的按1.5粒算,小的按0.8粒算,确保每堆的重量差不多。”

马老栓没说话,只是盯着林越手里的槟榔,突然伸手捏了一粒,放在手里掂了掂,又捏了一粒小的,对比了一下:“还真不一样重……我以前都没注意过。”

正说着,灶里的火星又溅了出来,这次溅得更远,落在了林越的袖口上,烧出个小洞。林越赶紧拍灭,袖口的粗布已经焦了,露出里面的棉絮。马老栓赶紧递过块布:“你咋不躲开?烫着了吧!我给你吹吹!”他的语气软了下来,没了之前的不耐烦,甚至带着点愧疚。

“没事,小伤。”林越摆了摆手,把焦了的袖口往里面折了折,继续数槟榔,“这些剂量不能错,狗剩他们还等着药呢。”

围观的士兵们也没再议论,有的还小声说:“林郎中真细心,难怪能治好我们的铅中毒。”“是啊,上次我拉血,林郎中也是一点一点调药,才好的。”“看来真不是矫情,是为我们好。”

马老栓听着士兵们的话,脸有点红,他走到灶边,往里面添了根细柴,这次没再添多,火慢慢小了点,锅里的水也不再那么翻滚了。他蹲下来,看着林越数槟榔,突然说:“林郎中,我帮你数吧?我眼神还行,能看清。”

林越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好啊,马叔,你帮我数小的,按0.8粒算,凑够8粒算6.4粒,就当6粒用。”

马老栓点点头,伸手捏起一粒小槟榔,动作有点笨拙,手指粗,总把槟榔捏掉,却没放弃,掉了就捡起来,继续数。他数得很慢,嘴里还小声念叨:“1、2、3……8,够了。”

林越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心里有点暖。他知道,马老栓不是固执,只是需要有人告诉他“为什么要精准”。先生说过,“医者不是要改变别人,而是要让别人看到‘精准’背后的意义”,今天,他做到了。

第三节 敏感之险

药熬好了,深褐色的药液盛在粗瓷碗里,冒着热气,闻着有股淡淡的槟榔香,还带着点苦涩。士兵们排着队领药,队伍像条长蛇,从灶台一直排到帐篷边。马老栓站在林越旁边,帮着递碗,眼睛却盯着每个士兵的碗,好像想看看“精准剂量”到底有啥不一样。

狗剩排在最后,他抱着碗,手指捏着碗边,有点紧张,指节发白。林越给他盛了小半碗药,比别人的少了一半:“狗剩,你喝这个,慢点喝,要是觉得恶心、头晕,就赶紧说。”

狗剩点点头,端着碗,小口小口地喝。药有点苦,他皱着眉,嘴角往下撇,却还是坚持喝了个干净,连碗底的药渣都舔了舔——他知道这药能治他的病,不想浪费。

刚放下碗,狗剩突然捂住肚子,脸色“唰”地变白了,嘴唇也没了血色,声音有点发颤:“林郎中……我……我有点恶心……想吐……”

马老栓赶紧凑过来,手忙脚乱地扶住狗剩,一脸紧张:“咋了咋了?是不是药多了?我就说少喝点!都怪我,刚才不该想加药!”他的声音有点抖,眼里满是后悔,要是刚才真加了那两粒,狗剩说不定会更难受。

林越也赶紧扶住狗剩,让他坐在旁边的石头上,手指搭在他的腕脉上——脉搏有点快,跳得有点乱,但还算稳,没有抽搐的迹象。他松了口气:“没事,是正常反应。槟榔碱会刺激肠胃,你体质敏感,反应会重点,歇会儿就好。”

他从药箱里掏出块甘草,是上次从后方带来的,一直没舍得用,现在正好派上用场。他把甘草递给狗剩:“含着,能缓解点苦味和恶心。”

狗剩接过甘草,放进嘴里,慢慢嚼着,甜味慢慢散开,恶心的感觉果然好了点。他抬头看着林越,眼里带着点感激:“林郎中,谢谢你。”

“不用谢,好好歇着。”林越摸了摸他的头,又转身看向排队的士兵,“大家喝了药要是不舒服,别忍着,赶紧说!”

正说着,旁边突然传来一声“哎哟”,一个壮实的士兵捂着肚子蹲在地上,脸色涨红,额头上冒起了汗:“林郎中!我……我有点头晕,还想吐……”

林越赶紧跑过去,是三排的李壮,身高八尺,体重一百五十斤,刚才领的是10粒槟榔的药。他摸了摸李壮的脉,脉搏跳得又快又乱,比狗剩的严重多了:“你是不是多喝了药?”

李壮有点不好意思,头低了下去:“我……我刚才看狗剩喝得少,觉得我的药不够,就偷偷从锅里多舀了半碗……想着能快点好,没想到……”

林越皱起眉:“我跟你说过,你体重150斤,只能喝10粒的量,多喝半碗就相当于多了3粒,槟榔碱过量了!”他赶紧让旁边的士兵端来碗温水,让李壮喝下去,又给他含了块甘草,“以后别乱加量!药物过量会伤肝伤肾,严重的还会休克!”

马老栓在旁边看着,脸色有点发白,他刚才还觉得多两粒没事,现在看李壮的样子,才知道“过量”有多可怕。他走到林越身边,声音有点小:“林郎中,要是……要是刚才我没听你的,给狗剩加了那两粒,他是不是也会像李壮这样?”

“会更严重。”林越点点头,“狗剩体重轻,多2粒就超了四分之一,可能会吐得更厉害,还会头晕抽搐,比李壮难受多了。”

马老栓没说话,只是走到灶台边,看着锅里剩下的药,突然伸手抓了10粒槟榔,放在手里掂了掂,又抓了8粒,对比了一下,嘴里小声念叨:“10粒这么重,8粒这么重……以后我就能凭手感抓准了。”

林越看着他的样子,笑了:“马叔,不用急,慢慢学,以后我们一起数,数多了就准了。”

过了半个时辰,狗剩的脸色慢慢好了起来,能站起来走动了;李壮也不头晕了,只是还有点恶心,坐在旁边歇着。马老栓走到林越身边,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林郎中,以前是我不对,总觉得凭经验就行,没想到这剂量这么重要。以后我熬药都听你的,你让我放几粒我就放几粒,再也不凭手感了。”

“马叔,你能这么想就好。”林越拍了拍他的肩膀,“我们都是为了士兵好,以后一起把药熬准,让大家都好起来。”

马老栓点点头,眼里满是坚定。他走到灶边,开始收拾柴火,把大柴和小柴分开,摆得整整齐齐,像林越数的槟榔一样。围观的士兵们也散了,有的还跟林越说:“林郎中,以后我们都听你的,让喝多少就喝多少,绝不乱加!”

林越看着营地里的景象,心里暖暖的。他知道,精准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所有人的事。先生说过,“医学的意义,不仅是治病,更是让更多人懂得敬畏生命”,今天,他做到了。

第四节 精准之悟

下午,太阳有点毒,林越在医疗帐篷里整理药渣——他习惯把熬过的药渣再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没煮透的药材,确保药效没浪费。帐篷里有点闷,他打开帐篷帘,让风进来,刚拿起一把药渣,就发现里面有几粒槟榔没煮透,比别的大很多,果肉还是硬的。

他赶紧把马老栓叫过来,手里拿着那几粒没煮透的槟榔:“马叔,你看这几粒,比别的大,没煮透,药效没出来。要是混在药里,士兵喝了,等于少了剂量,虫杀不死,还得再熬一次药。”

马老栓接过槟榔,放在手里掂了掂,又用牙咬了一下,果然没煮透,有点硬:“这就是你昨天挑出来的大槟榔?我还以为煮煮就好了,没想到这么难煮。”

“所以得挑出来单独煮,或者按1.5粒算。”林越把槟榔放在竹片上,指着上面的字,“你看,这粒比别的重一半,要是按1粒算,就少了一半药效,士兵喝了等于白喝,还耽误病情。”

马老栓没说话,突然蹲下来,从药渣堆里抓了一把药渣,开始一粒一粒挑槟榔,动作有点慢,手指粗,总把药渣弄洒,却没放弃,洒了就捡起来,继续挑。他挑得很认真,眼睛盯着药渣,连最小的槟榔碎都没放过。

林越看着他认真的样子,从怀里掏出那根竹片,翻到背面,上面刻着一行小字,是扁鹊先生的批注:“医之精准,非为矫情,实为敬命。”他把竹片递给马老栓:“这是先生教我的,我一直记着。以前我也觉得麻烦,数药材数到手指发麻,可一想到士兵们的命,就觉得值。”

马老栓接过竹片,摸了摸背面的小字,虽然不认识,却能感觉到字里的重量。他抬头看着林越,眼里满是敬佩:“我懂了,林郎中。不是你矫情,是你把士兵的命当回事。我以前就是太马虎了,觉得差不多就行,以后我也把命当回事,再也不马虎了。”

傍晚,伙房又开始熬药,这次马老栓早早地就蹲在灶台旁,把槟榔按大小分成三堆,大的、中等的、小的,每堆旁边都放着块小石子,记着数量。林越过来时,他还兴奋地说:“林郎中,你看!我分好了!大的按1.5粒算,小的按0.8粒算,中等的按1粒算,跟你说的一样!”

林越笑了,蹲下来,和他一起数槟榔:“马叔,你学得真快!以后我们就这样,一起分、一起数,保证每碗药都准。”

狗剩也来帮忙,他拿着小布包,帮着装槟榔,小脸上满是认真:“林郎中,马叔,我也能数!我数得可准了,上次先生教我数数,我能数到一百呢!”

“好啊,那你帮我们数小的,数8粒装一包,好不好?”林越摸了摸他的头,心里暖暖的。

夕阳西下,把营地染成了橙红色。灶台边,林越、马老栓、狗剩三个人蹲在一起,手里捏着槟榔,一粒一粒地数,笑声在营地里回荡。士兵们路过,都笑着打招呼:“林郎中,马叔,还在数槟榔啊?”

马老栓抬起头,笑着说:“数准点,大家喝了药好得快!”

林越看着夕阳下的三人,心里突然想起先生的话:“医学不是冷冰冰的剂量和方子,是有温度的——是数药材到半夜的坚持,是教伙夫分剂量的耐心,是给少年兵递甘草的温柔。”

他知道,自己不仅是在熬药,更是在传承先生的“敬命”之心。这口行军锅,熬的不仅是槟榔药,更是对生命的敬畏;这一粒一粒的槟榔,装的不仅是剂量,更是医者的初心。

远处的秦军阵地静悄悄的,林越却一点都不怕。因为他有精准的药,有认真的马老栓,有信任他的士兵,还有先生教给他的智慧——只要心怀敬畏,认真对待每一个生命,就没有治不好的病,没有打不赢的仗。

马老栓突然说:“林郎中,明天我想跟你学用秤,把所有药材都称清楚,再也不凭手感了!”

“好啊。”林越笑着点头,“我们一起学,一起把药熬得更准,让大家都健健康康的!”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行军锅旁,像三个紧紧靠在一起的小山峰,坚定而温暖。林越知道,这就是先生希望看到的——让“精准”成为每个人的习惯,让“敬命”成为每个人的初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