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救命!老扁把我逼成战国医学卷王 > 第105章 望闻问切?我只想开化验单

第一节 热症疑云

长平战场的雨,下得缠绵又歹毒,像无数根冰冷的针,扎进人的骨头缝里。临时诊疗帐篷是用破军毯和断矛杆搭的,四处漏风,穿堂风卷着帐外的血泥味、腐烂气息和雨水的腥气,直往人鼻孔里钻,呛得人喉咙发紧,像塞了团浸了油的棉絮。

帐内,发霉的草席上挤满了发热的赵军士兵,他们蜷缩着,脸色潮红得像熟透的柿子,嘴唇却干裂起皮,爆起的白皮间渗着血丝。有人不住地咳嗽,胸腔里发出“呼哧呼哧”的声响,像破旧的风箱;更多人则趴在草席边呕吐,酸腐的秽物混着没消化的粗粮,在地上积了一滩滩,与草席的霉味、草药的苦味搅在一起,形成一种让人窒息的恶臭,连最耐脏的苍蝇都绕着飞。

林越蹲在一个年轻士兵面前,指尖搭在他的腕脉上。雨丝从头顶的破洞漏下来,打在他的旧皮甲上,冰凉的触感顺着脊梁骨往下窜,激得他打了个寒颤。他的指尖能清晰地感觉到病兵脉搏的躁动——快,而且乱,像受惊的兔子在乱撞,每一次跳动都带着微弱的震颤,仿佛下一秒就要断掉。

在他的脑海里,这触感自动转化成一幅波形图:扁鹊教他切脉时,曾用手指在他手腕上模拟过正常脉波,那是平缓的起伏线,像风吹过麦田的弧度,沉稳而有力;而眼前这病兵的脉波,却像被狂风撕扯过的布条,呈锯齿般杂乱,每一次跳动都急促而无力,与他们胸腔里发出的“呼哧”声、喉咙里的干呕声完美重合,织成一张绝望的网。

“眼睛。”林越轻声说,抬手拨开病兵汗湿的刘海。病兵的眼结膜充血,布满了细密的红血丝,像被人撒了一把红胡椒面,连眼白都染成了淡粉色。这不是疟疾的典型症状,扁鹊的医案里写过,疟疾多是周期性发热,且结膜不会红得这么吓人,更像是“邪入胃肠,湿热上涌”。

“还不是瘴气闹的!”一个苍老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像一块冰冷的石头砸进沸水里。林越回头,见胡郎中拄着根药杵,慢悠悠地走过来。胡郎中是赵军里的老军医,留着山羊胡,下巴上的胡子沾着草药渣,据说师从某个隐居的老神仙,最信“瘴气致病”的说法,药箱里常年备着驱瘴汤的方子。

“胡郎中。”林越站起身,雨水顺着他的发梢往下滴,在胸前的旧皮甲上洇出一小片深色的湿痕,“这些士兵的症状不太像瘴气。瘴气多犯肺,会咳嗽喘促,痰涎壅盛,他们却多是呕吐,且眼结膜充血明显,更像是……”他顿了顿,把“水源污染”几个字咽了回去,换成更易理解的说法,“像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伤了肠胃。”

胡郎中“嗤”了一声,药杵在地上磕出火星,溅在发霉的草席上:“年轻人懂什么!这连绵阴雨,地气上涌,沼泽里的秽气蒸腾,不是瘴气是什么?去年秋天那场疫病,不也是这样?喝两副驱瘴汤就好了。”他指了指角落里熬着的药锅,黑乎乎的药汤冒着泡,散发着苦涩的气味,像一锅熬坏了的浆糊,“我已经让人煎了驱瘴汤,每人一碗,保管药到病除。”

一个刚喝了药汤的士兵突然剧烈呕吐起来,刚灌进去的药汤混着酸水喷了一地,气味更加难闻。他虚弱地摆手,手腕上的青筋因为用力而暴起:“没用……喝了更吐……胃里像被火烧……”

胡郎中的脸色沉了沉,山羊胡气得直抖,像只炸毛的猫:“良药苦口!病来如山倒,哪有喝一碗就好的道理?”他转向其他士兵,声音提高了八度,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都给我喝!谁不喝,就是违抗军令!军法处置!”

士兵们面面相觑,看着那黑乎乎的药汤,又看了看呕吐不止的同伴,脸上满是恐惧,却没人敢违抗。一个瘦小的士兵刚端起碗,手一抖,药碗掉在地上摔碎了,他“噗通”一声跪下,磕头如捣蒜:“郎中饶命!我喝!我喝!”

林越的目光越过帐篷的破洞,望向远处的河流。那条河是赵军的主要水源,离营地不过半里地。连日阴雨,河水早就涨了,浑浊得像一锅搅浑的泥浆,水面上漂浮着一层绿莹莹的泡沫,像肥皂水吹出来的泡泡,却散发着一股浓烈的腥臭味,比昨天更重了。

“胡郎中,”林越的声音很轻,却带着坚持,雨水顺着他的下颌线往下滴,“这些士兵发病集中在喝河水的群体,喝井水的小吏们几乎没发病。能不能先别急着喝药?我想先查查看他们的饮食,特别是饮水来源。”

胡郎中的山羊胡翘得老高,像根竖起的针:“查什么查?水不都是河里挑的?难道还能是龙王爷下的毒?我看你就是年轻气盛,想抢功!告诉你,这些兵蛋子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第一个参你!”他转身对煎药的士兵喊道,“继续灌!谁不喝,直接撬开嘴!”

林越没再争辩。他知道,跟固执的人讲道理,就像对着石头说话。他蹲下身,重新握住那个呕吐士兵的手腕,指尖的脉波依旧杂乱如锯齿。他忽然想起扁鹊处理军中痢疾时说的“凡疫病群发,先查饮食水源,不可轻言瘴气”,当时他还觉得老人太过谨慎,现在才明白,那是无数人命换来的经验。

雨还在下,帐篷里的酸腐味越来越浓。胡郎中还在逼着士兵喝驱瘴汤,药锅咕嘟咕嘟地响,像在煮一锅绝望。林越看着那些被迫仰头灌药的士兵,又看了看帐篷外那条浑浊的河流,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找到证据,不然这些士兵可能真的要被“瘴气”和这碗没用的药汤一起断送了性命。他的指尖在病兵的腕脉上轻轻按压,仿佛能透过这杂乱的搏动,听到无数生命在无声呼救。

第二节 木炭图谱

雨势稍歇,天边透出一丝惨白的光,像病人脸上勉强挤出的气色。林越找了块相对干燥的帐篷布,是从破口处剪下来的,边缘还带着撕裂的毛边。他捡起一根烧黑的木炭头,炭芯还带着点余温,是从火塘里刚扒出来的。

“这是干嘛?画鬼画符吗?”胡郎中抱着胳膊,站在一旁冷笑,山羊胡上沾着的草药渣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晃动。他刚把最后一个病兵灌了药,此刻正满脸不悦地盯着林越,觉得这小子纯粹是在浪费时间,哗众取宠。

林越没理他,自顾自地在布上划拉起来。木炭在粗糙的布面上留下黑色的痕迹,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春蚕在啃桑叶。他先画了三横三竖,打了个九宫格,横排用炭笔写着“发热度数”——他只能凭手感估算,分成“微热(手触不烫)”“中热(手触发烫)”“高热(烫手)”三档;竖排写着“呕吐次数”,从“0次”到“5次以上”;最右边一栏,留着写“饮水来源”。

“张三,发热烫手(高热),呕吐三次,喝的河水。”林越一边问,一边在对应的格子里画“正”字,笔画用力,炭粉簌簌往下掉,落在他的手背上,像撒了一层黑灰。他的袖子卷到肘部,露出的胳膊上沾着泥点,是刚才扶病兵时蹭的,还有几道被树枝划破的细小伤口。

一个负责记录的年轻士兵凑过来,看得眼睛发直:“林越哥,你这法子……能看出啥?病就是病,画这些格子有啥用?”

“看出谁更容易生病,生的病更重。”林越头也不抬,又转向下一个病兵,那士兵正趴在草席上干呕,胸口剧烈起伏,“李四,发热中等(手触发烫),呕吐两次,喝的什么水?”

“河……河里的……”李四有气无力地回答,嘴唇干裂得像块老树皮,说话时嘴角扯得生疼,“井里的水……早就被长官们分完了……我们这些大头兵……只能喝河里的……”

胡郎中在旁边嗤笑,药杵在地上磕出“咚咚”的响,像敲着丧钟:“故弄玄虚!生病就是命不好,撞上了瘴气,跟喝什么水有屁关系?我看你就是闲得慌,不如过来帮我熬药!”

林越依旧没接话,他的注意力全在那块帐篷布上。炭笔在布上移动,一个个“正”字渐渐填满了格子。喝河水的士兵名字后面,“高热”和“多次呕吐”的格子里,“正”字堆得像小山;而少数几个喝井水的病兵(多是些小头目),症状明显轻得多,有的甚至只是微热,没呕吐。

“有意思。”林越喃喃自语,指尖点在布上,“喝河水的,发病的有27个;喝井水的,发病的只有9个。发病率差了三倍还多。”他忽然想起扁鹊教他整理医案时说的“凡诊病,需观其群,辨其异,同症者,必寻其同因”,此刻这些数字,不正是在诉说那个“同因”吗?

“巧合!都是巧合!”胡郎中跳脚,山羊胡气得直抖,像被风吹乱的茅草,“那些喝井水的,体格壮!跟水没关系!我当年在赵**营,喝河水的多了去了,也没见这么多人生病!”

“王老五体格壮吧?”林越抬头,目光锐利如刀,扫过胡郎中,“他喝的河水,现在烧得人事不省,呕吐物里都带血了。李七郎文弱得像个书生,喝的井水,现在还能自己走路。这也是巧合?”他指了指角落里那个正靠着帐篷壁喝水的瘦小士兵,“他就是李七郎,昨天喝了半碗河水,吐了一次,今天改喝雨水沉淀的水,烧已经退了。”

胡郎中被噎得说不出话,脸涨得通红,像被炭火烤过的红薯。他跺了跺脚,药杵在地上磕出个小坑:“反正就是瘴气!你这鬼画符没用!有这功夫,不如多采点驱瘴的草药!”

林越没跟他争辩,只是把木炭头递给旁边的年轻士兵:“继续记,新来一个记一个,千万别错了。”他转身走出帐篷,想去河边看看。雨停了,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潮湿的泥土味,混杂着远处传来的腐臭味,像块发了霉的肉。

他刚走到帐篷门口,就被胡郎中叫住了:“你去哪?”

“找证据。”林越的声音飘回来,带着雨水的湿气和不容置疑的坚定,“证明不是瘴气。”

帐篷外的泥地被踩得稀烂,深一脚浅一脚,像踩在烂泥塘里。林越深吸一口气,空气里除了雨水的腥气,还隐约能闻到一丝河水里特有的腐臭味,比昨天更重了。他的脚步很快,心里的那个念头越来越清晰:水源,一定是水源的问题。

回到帐篷时,林越的裤腿沾满了泥,像绑了两块铅。他走到“木炭图谱”前,新的数据又填了不少,喝河水的病兵数量涨到了32个,喝井水的还是9个。差距越来越明显,像一道鸿沟,横亘在“瘴气说”和“水源说”之间。

“你看这里,”林越指着图谱,对围过来看热闹的士兵说,“喝河水的,呕吐的比例特别高,说明病邪可能在肠胃;喝井水的,呕吐少,发热也轻。这更像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而不是瘴气。瘴气哪会挑人喝水的地方?”

士兵们交头接耳,看向胡郎中的眼神里,多了些怀疑。有个老兵怯生生地说:“我昨天就觉得河水不对劲,漂着层绿沫子,闻着有点臭,像……像死鱼的味……”

“胡说!”胡郎中厉声打断,山羊胡气得竖了起来,“河水一直那样!以前喝了也没事,怎么偏偏今天有事?就是瘴气!你们别听这小子胡说八道!”他虽然嘴硬,心里却有点发虚,毕竟那图谱上的“正”字,摆得明明白白,不像作假。

林越拿起木炭,在图谱最下方画了一条歪歪扭扭的河,旁边打了个大大的问号。炭粉落在他的手背上,像撒了一层黑灰。他知道,这张简陋的统计表,就是他现在最有力的武器,比任何华丽的理论都管用。扁鹊说过“医者不争口舌,争实证”,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个能让所有人闭嘴的实证。

夜幕降临,帐篷里点起了油灯,昏黄的光把“木炭图谱”上的字迹照得格外清晰。那些密密麻麻的“正”字,像一群沉默的证人,无声地诉说着真相。胡郎中不知什么时候走了,药锅也熄了火,大概是觉得没趣,又或许是心里的那点坚持开始动摇了。

林越守在图谱旁,时不时有士兵过来添新的记录。他看着那些不断增长的数字,心里越来越确定: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那条浑浊的河里。他必须想办法让所有人相信,不然,这张图谱上的“正”字,只会越来越多,直到把整个帐篷都填满,把所有鲜活的生命都吞噬。

第三节 浊流溯源

天刚蒙蒙亮,林越就揣了块干硬的麦饼,带着两个愿意帮忙的士兵,往河边走去。露水打在草叶上,晶莹剔透,像撒了一地碎钻,却掩不住草叶下的泥泞和腐臭。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浓重的腥气,比在营地里闻到的更刺鼻。

“林越哥,真要去啊?胡郎中说了,去了也是白去,还可能被秦军的探子撞见。”一个叫王小二的士兵小声说,他的腿有点瘸,是上次打仗被箭射的,这次没发热,算是侥幸。他手里拿着根长矛,紧张地四处张望,像只受惊的兔子。

“不去看看,怎么知道白去?”林越的脚步没停,裤腿卷到膝盖,露出的小腿上沾着泥点,还有几道被荆棘划破的血痕,“要是真能找到原因,能救多少弟兄?你忘了昨天晚上,赵小四烧得说胡话,喊着要娘的样子了?”

另一个士兵赵大牛是个壮汉,性子直,瓮声瓮气地说:“我信林越哥!那驱瘴汤喝了没用,说不定真是水的事!我昨天就看见上游漂着个死猪,好大一只,白花花的,被石头卡住了,看着瘆人!”

林越的心猛地一沉:“死猪?在哪段?”

“就在前面那个弯道,”赵大牛指了指前方,那里河道突然变窄,水流湍急了些,“被两块大石头夹着,泡得鼓鼓的,肚子都破了,看着……看着就恶心。”

三个人加快脚步,很快就到了赵大牛说的弯道。河水依旧浑浊,墨绿色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层泡沫,绿莹莹的,像肥皂水吹出来的泡泡,却散发着一股浓烈的腥臭味,比昨天在营地里闻到的重十倍,熏得人头晕眼花。

“在那!”王小二指着河湾的石头堆,声音发颤,下意识地后退了一步。

林越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头死猪卡在两块大石头中间,尸体已经高度腐烂,肚皮胀得像个圆鼓鼓的皮球,皮肤破裂的地方露出暗红色的肌肉组织,混杂着灰白色的脂肪,几只绿头苍蝇在上面嗡嗡盘旋,时不时落下啃食几口,飞起时翅膀上都沾着腥臭的黏液。河水从死猪旁边流过,带走一些不明的污秽,顺着水流往下游漂去——正是流向赵军营地的方向。

“呕——”王小二没忍住,扶着旁边的树吐了起来,把早上吃的那点麦饼都吐光了,胃里空得发疼。

林越强忍着胃里的翻腾,蹲下身,仔细观察河水。离死猪不远的地方,水面上漂浮着一些细小的颗粒物,像碎肉渣和腐烂的内脏碎片,随着水流缓缓移动,像一群微型的幽灵。他用一根树枝撩起一点河水,水色浑浊,呈暗绿色,凑近闻了闻,除了腥臭味,还有点淡淡的氨味,这是蛋白质腐烂后的典型气味,和他在现代实验室里闻到的标本**味如出一辙。

“就是这个了。”林越的声音有点沙哑,他用树枝拨开死猪周围的泡沫,“死猪腐烂,污染了河水。喝了这水,能不生病吗?”

赵大牛挠了挠头,憨厚的脸上满是困惑:“可以前也有死动物漂下来,没见这么多人生病啊?”

“这次不一样,”林越站起身,指着上游,“连日下雨,河水涨了,流速慢,污染物沉淀不下去,全混在水里了。而且这死猪太大,腐烂得厉害,污染范围广。”他顿了顿,想起扁鹊教他辨认毒物时说的“一物腐,染其流,则百里皆毒”,此刻才算真正明白,“就像一锅汤,掉进一点脏东西可能没事,掉进一大块烂肉,整锅汤就都坏了。”

“那怎么办?”王小二急了,脸色苍白,“总不能不喝水吧?弟兄们都快渴死了!”

“当然要喝,但不能喝这河水了。”林越的语气很坚定,他看了看四周,目光落在不远处的一处高地,“得找到干净的水源,或者想办法把河水处理干净。”

他们沿着河岸往下游走,想看看有没有更干净的取水点。走了约莫半里地,到了赵军平时取水的地方,几个士兵正拿着水桶,犹豫着要不要打水。看到林越他们,有人喊道:“林越哥,这水还能喝吗?好多弟兄喝了都病倒了!胡郎中说是瘴气,可我们觉得就是水的事!”

林越走到水边,蹲下,用树枝拨开水面的绿藻泡沫,底下的水依旧浑浊,能看到细小的杂质在水里翻滚。他摇了摇头:“别喝了,上游有死猪,水被污染了。”

“那我们喝什么?”士兵们慌了神,七嘴八舌地嚷嚷起来,“井里的水早就被当官的占了,我们根本轮不上!”“总不能喝尿吧?”

林越皱起眉头,这是个问题。他环顾四周,忽然看到不远处有个废弃的土灶,像是前几批驻军留下的,灶膛里还有些未烧尽的木炭,黑黢黢的,却还保持着块状。

“有了!”林越眼睛一亮,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把河水烧开了再喝!高温能杀死水里的脏东西!”

“烧开?那得多费柴火啊!”一个士兵嘟囔道,脸上满是不舍,“现在柴火金贵得很,都要省着给伤兵取暖、熬药。”

“命重要还是柴火重要?”林越的声音提高了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烧开水花的是柴火,不烧,可能就要出人命!你们自己选!”他想起昨天晚上那个高热不退的士兵,牙关紧咬,浑身抽搐,心里就像被针扎一样疼。

士兵们面面相觑,没人说话,但眼神里的犹豫渐渐变成了决心。一个老兵叹了口气:“听林越哥的吧!他救了赵石头,还能骗我们不成?柴火没了可以砍,命没了可就回不来了!”

林越让赵大牛去通知营地的士兵,暂时别喝河水,想办法收集柴火,把河水烧开再喝;让王小二去把死猪捞上来,埋远点,免得继续污染水源。他自己则提着一桶河水,往营地走去——他要做个实验,让胡郎中和那些不信的人亲眼看看,这河水到底有多“脏”。

回到营地时,消息已经传开了。胡郎中闻讯赶来,依旧抱着他的药杵,满脸不屑,山羊胡翘得老高:“不过是只死猪,哪就能污染整条河?小题大做!我看你就是想借机出风头,动摇军心!”

“是不是小题大做,试试就知道了。”林越没跟他吵,而是找来两个干净的陶碗,一个倒了半碗井水,一个倒了半碗河水,放在阳光下。

阳光下,河水的浑浊更明显了,碗底很快沉淀了一层泥沙,还有些细小的漂浮物在水里游动,像微型的虫子;而井水则清澈得多,虽然也有少量泥沙,却没有那些可疑的漂浮物。

“光看颜色能说明什么?”胡郎中依旧嘴硬,他瞥了一眼陶碗,语气里满是不以为然,“井水看着干净,说不定也有瘴气!”

林越没说话,只是找来一块干净的麻布,把河水过滤了一遍,麻布上留下一层灰黑色的杂质,散发着腥臭味。他又把过滤后的河水和井水分别倒进两个锅里,架在火上烧。

“胡郎中,您行医多年,总该知道,高温能杀毒吧?”林越看着渐渐沸腾的水,水汽袅袅升起,带着一股淡淡的腥味,“不管是瘴气还是脏东西,烧开了,总能去掉大半。”

胡郎中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没说出来。他行医几十年,确实知道高温能杀菌,只是一直觉得“瘴气”无形无质,不怕高温。但看着那碗浑浊的河水,和过滤出来的杂质,他心里的坚持,第一次出现了松动。扁鹊的医案他也看过,里面确实写过“沸水煮饮,可解其毒”,只是他从未放在心上。

水开了,锅里冒出大量的白汽,带着一股淡淡的腥味。林越把水倒进两个干净的陶碗,等水稍微凉了些,对胡郎中说:“您看,烧开的河水,虽然还是有点浑,但至少没有那些漂浮物了。喝这样的水,总比喝生河水强。”

胡郎中盯着碗里的水,又看了看远处那些躺在帐篷里呻吟的士兵,山羊胡动了动,终于没再说什么,转身走了。但这次,他没再提驱瘴汤的事,药锅也熄了火,像个泄了气的皮球。

林越知道,胡郎中虽然没明说,但心里已经信了大半。他对围过来看热闹的士兵们说:“都听着,从今天起,河水必须烧开了才能喝!谁要是敢喝生水,出了问题,自己负责!”

士兵们纷纷应和,开始七手八脚地收集柴火,架锅烧水。炊烟袅袅升起,在营地上空盘旋,像一道道希望的信号。林越看着那些升腾的白汽,心里稍微松了口气,但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要彻底控制住疫情,还需要找到更干净的水源,或者挖新的井。

他回头望了望上游那个隐藏着死猪的河湾,心里默念:希望这锅烧开的水,能挡住那些看不见的“脏东西”,保住这些在血泥里挣扎的性命。就像扁鹊说的“医道如治水,堵不如疏,疏不如导”,他现在做的,就是“导”,引导大家避开污浊,走向洁净。

第四节 望闻问切

帐篷里的“木炭图谱”又添了新的记录,只是这一次,新增的病例明显少了。喝烧开河水的士兵越来越多,他们的脸色虽然还有些苍白,但眼神里多了些生气,不再像之前那样呆滞。呕吐的人少了,咳嗽的人也轻了,帐篷里的酸腐味渐渐被草药的清香取代,像雨后的田野,透着股新生的气息。

林越蹲在一个刚退烧的士兵面前,再次伸出手指,搭在他的腕脉上。雨已经停了,阳光透过帐篷的破洞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暖洋洋的。他的指尖能清晰地感觉到病兵脉搏的变化——快,但已经平稳了许多,锯齿般的波形图变得柔和,像被抚平的皱纹,每一次跳动都带着回升的力量。

“眼睛红得退了些。”林越轻声说,抬手拨开病兵汗湿的刘海,病兵的眼结膜充血减轻了,红血丝淡了不少,不再像兔子眼睛,而是像蒙了层薄红纱。

士兵点点头,声音还有点虚弱,却带着笑意:“嗯,喝了烧开的水,昨天吐了两次,今天没吐了,头也不那么晕了。胡郎中还给我开了草药,说是清肠胃的,喝着有点苦,却舒服多了。”

林越有些意外,胡郎中居然肯改药方?他站起身,拍了拍士兵的肩膀,目光投向帐篷的另一角。

只见胡郎中正坐在一个矮凳上,给一个士兵把脉,手指搭在士兵的腕上,神情专注,像在解读一本厚重的书。他的山羊胡不再翘着,而是温顺地贴在下巴上,之前的傲慢和固执似乎被这场疫病磨平了些。

“胡郎中。”林越走过去,语气里带着一丝尊重。

胡郎中抬起头,看了看他,又低下头继续把脉,过了一会儿才说:“你那套……数数画画的法子,确实有点用。”他的声音很轻,像怕被人听见,“那些喝了开水的,确实好得快些。”

林越笑了笑:“胡郎中过奖了,只是碰巧罢了。您的草药也起了大作用。”他知道,让一个固执的老军医承认自己的错误,有多不容易。

胡郎中却摇了摇头,放下士兵的手腕,站起身,走到“木炭图谱”前,用粗糙的手指点了点上面的“正”字:“不是碰巧。老夫行医几十年,总说‘望闻问切’,却忘了‘问’里面,也包括问清饮食水源。”他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一丝愧疚,“总把什么都归到瘴气上,是我固步自封了。扁鹊先生的医案里,确实写过‘水毒致病,甚于瘴气’,是我忘了。”

林越心里一动,胡郎中也看过扁鹊的医案?他忽然想起扁鹊说的“医道如水,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此刻才算真正明白,无论是现代的统计法,还是传统的望闻问切,只要能救人,就该兼容并蓄。

“胡郎中言重了,”林越真诚地说,“您的‘望闻问切’,是经验的积累,很管用。比如您看舌苔判断寒热,比我这只会看数据的强多了。”

胡郎中捋着山羊胡,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笑容,像朵干枯的菊花终于绽放:“你这小子,倒会说话。不过,你那套数数的法子,也确实能补‘望闻问切’的不足。两者结合,或许更好。”他顿了顿,从药箱里拿出一卷竹简,递给林越,“这是我整理的扁鹊先生关于疫病的医案,你看看,或许对你有用。”

林越接过竹简,入手沉甸甸的,上面的字迹古朴苍劲,是胡郎中的笔迹。他翻开一看,里面详细记录了扁鹊如何处理各种军中疫病,有不少关于水源污染的记载,还画了简单的图谱,标注了发病区域和水源分布,竟与他的“木炭图谱”有异曲同工之妙。

“谢胡郎中。”林越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不仅仅是一卷医案,更是一份认可,一份传承。

接下来的几天,林越和胡郎中配合得很默契。林越继续他的“数据统计”,记录士兵们的恢复情况;胡郎中则根据“望闻问切”的结果,调配草药,针对不同的症状加减药量。喝开水的士兵越来越多,新增的病例越来越少,帐篷里的气氛渐渐轻松起来,偶尔能听到士兵们聊天说笑的声音,像雨后初晴的阳光,温暖而明亮。

林越站在“木炭图谱”前,看着上面新增的“康复”记录,心里忽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望闻问切”的价值——那不是落后,而是古人在资源匮乏下,用智慧和经验总结出来的生存法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卷”,是在没有化验单的年代,对疾病最执着的追问。

夕阳透过帐篷的破洞照进来,在“木炭图谱”上投下一道金色的光带,把那些黑色的“正”字和红色的“康复”记录都镀上了一层暖色。胡郎中正在给一个士兵开药方,笔尖在竹简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与远处传来的河水声、士兵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和谐的曲子。

林越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自己穿越到这个时代,或许不只是为了用现代医学拯救古人,也是为了在这里,重新认识医学的本质——无论是化验单还是望闻问切,无论是开水还是草药,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救人。而所谓的“卷”,不过是在不同的条件下,用尽一切可能,去靠近这个目的。

他摸了摸怀里的竹简,扁鹊的字迹仿佛带着温度,熨帖着他的心房。他知道,这场与疫病的战斗,他们赢了。而他自己,也赢了一场更重要的战斗——一场关于偏见和理解,关于传统和现代,关于“化验单”和“望闻问切”的战斗。

河水依旧在营外流淌,只是上游的死猪被清理了,水色渐渐清亮了些。士兵们打水的时候,都会先烧开再喝,这个习惯,像一颗种子,在他们心里扎了根。林越知道,这颗种子,会像扁鹊的医道一样,生根发芽,代代相传,在这片血与火的土地上,开出希望的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