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救命!老扁把我逼成战国医学卷王 > 第103章 睡袋改担架!卷出移动ICU

第一节 奇物遭嘲

长平战场的晨雾裹着血腥味,像块湿抹布,捂得人喘不过气。林越蹲在临时医疗帐篷外,手里拽着个荧光绿的东西,在灰败的营地格外扎眼——那是他穿越时带的户外睡袋,拉链早被树枝刮坏了,却还保持着完整的桶状,内层亮闪闪的防水膜在晨光里泛着冷光,像块没打磨的镜子,照得人眼晕。

“这啥玩意儿?”一个粗哑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带着战场十年磨出的糙劲。林越回头,见刘老根拄着根断矛站在那儿,老兵脸上的皱纹里嵌着血泥,像块风干的老腊肉,眼神却像淬了火的铁,透着不屑。刘老根从赵武灵王时期就当兵,啥苦没吃过,最瞧不上花里胡哨的东西,总说“战场不是戏台,花哨玩意儿不顶用”。

“睡袋,”林越扬了扬手里的东西,防水膜摩擦着发出“沙沙”声,像蛇在蜕皮,“改个担架。”

“担架?”刘老根嗤笑一声,断矛在地上磕出火星,震起些血泥点子,“用这软趴趴的玩意儿抬人?还不如门板结实,不如毯子轻便!我看你是被血泥糊了脑子,净整些没用的花哨活儿!”他往地上啐了口唾沫,“想当年我被秦兵的箭射穿大腿,就是俩弟兄用破军毯裹着拖回来的,不也活下来了?当兵的命贱,经不起这么金贵的折腾!”

周围几个抬担架的士兵也跟着哄笑,有人指着睡袋的荧光绿:“这颜色,在战场上老远就被秦军瞧见了,是想给人家当靶子?生怕人家箭法不准?”还有人伸手戳了戳睡袋里的棉絮:“这软乎乎的,能经住折腾?怕是抬不了三里地就散架了!”

林越没急着辩解,伸手摸了摸睡袋内层的防水膜——穿越前他特意选的加厚款,号称能防暴雨,此刻指尖触到的光滑质感,让他心里有底。“普通担架抬重伤员,过个坑洼颠一下,伤口就可能二次出血,”他扯过旁边一根折断的矛杆,杆上还凝着黑褐色的血,像干涸的河,“尤其是腹腔出血的,颠簸一下就可能没命。这睡袋里的棉絮能减震,就像给伤口垫了层软垫子;防水膜能挡泥挡血,伤口不容易感染,存活率能高不少。”

“胡扯!”刘老根把断矛往地上一戳,矛杆微微颤动,“当兵的哪那么金贵?流血牺牲是本分!你这玩意儿看着就娇气,经不住战场折腾!我看你就是闲得慌,没事找事!”

林越知道跟他争没用,干脆拿起石刀,“咔嚓”一声剪开睡袋的侧缝。防水膜被撕开时,发出清脆的响声,像冰面裂开。他掏出随身携带的麻线,那是他用破布搓的,结实得很,开始往剪开的边缘缝削好的矛杆——选的是矛杆中段最直的部分,两端各留一尺长当把手,还特意在对应头部、腰部、腿部的位置加缝了三根短木片,形成三个受力点,这样抬起来更稳。

“你看,”林越拍了拍缝好的担架,睡袋里的棉絮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晃动,像团蓬松的云,“这三个点能托住身子,抬起来稳当,不会晃得厉害,就像给重伤员安了个移动的小床。”

刘老根眯着眼瞅了半天,突然“哼”了一声:“等着瞧吧,用不了三天,这花架子就得散架!到时候别耽误了弟兄们的命!”说罢,拄着断矛转身就走,军靴踩在血泥里,发出“咕叽”的响,像在表达不满。

林越没理会,继续手里的活计。他知道,这荧光绿的“奇物”看着扎眼,却可能是那些需要转运的重伤员的救命符。晨雾渐渐散了,阳光照在防水膜上,反射出刺眼的光,像在灰败的战场上,竖起了一块不肯低头的牌子,宣告着一种新的可能。

第二节 夜制担架

夜幕像块浸了墨的破布,沉沉压下来,把整个营地都罩在黑暗里。临时医疗帐篷里,伤兵的呻吟声此起彼伏,和外面的风声搅在一起,像支绝望的曲子,听得人心头发紧。林越蹲在火堆旁,手里捏着块烧红的铁丝,眼神专注得像在解一道难题,火光映在他脸上,忽明忽暗。

他面前摆着剪下来的睡袋边角料,是白天改担架时剩下的。铁丝被火炭烧得通红,顶端冒着青烟,林越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用铁丝去烫布料的边缘——他在测试这防水膜到底经不经得住折腾,战场上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滋啦——”铁丝碰到防水膜,发出一声轻响,冒起股白烟,带着股塑料燃烧的怪味。林越赶紧移开铁丝,用手指摸了摸烫过的地方,眉头立刻皱了起来——防水膜被烫出个小窟窿,边缘有点黏手,显然温度太高不行,这样别说挡泥水,怕是连自身都难保。

“还没弄完?”守夜的士兵打着哈欠走过来,手里拎着个陶罐,里面是刚煮好的草药水,见林越对着块破布折腾,忍不住问,“这玩意儿有那么金贵?值得你半夜不睡?”

“得弄清楚它能扛住多少热度,”林越头也没抬,又把铁丝伸进火里烧,这次烧得没那么红,只在顶端泛着点橘色,“万一转运时遇到下雨,或者不小心蹭到火堆,防水膜坏了,泥水渗进伤口,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可能直接要命。”

他又烫了一次,温度低了些,这次没烫出窟窿,防水膜只是稍微有点发皱,用手摸上去依旧光滑,不渗水。林越松了口气,刚想咧嘴笑,火星突然溅起来,燎到了他额前的头发,发出“噼啪”一声轻响,烧焦的味道立刻弥漫开来,像烧着了的茅草。

“嘿,你头发!”守夜士兵惊呼,赶紧伸手想帮他拍掉火星。

林越这才回过神,伸手一摸,额前的碎发焦了一小撮,有点扎手,像摸到了干枯的草。他不在意地摆摆手:“没事,弄明白就好。”他把测试好的边角料收好,上面烫着好几个大小不一的痕迹,像幅奇怪的地图——那是他烫坏三个角落才得出的结论:低温熨烫不会破坏防水膜,还能让布料边缘更紧实,不容易开线。

解决了防水的问题,林越又拿起麻线,开始加固担架的受力点。白天缝的线有点松,他担心抬重了会崩开。手指被麻线勒出红痕,他浑然不觉,脑子里全是转运时的场景:两个士兵抬着担架,步伐要稳,受力要匀,不能让伤兵的身子晃得太厉害,尤其是腹腔出血的,每一次晃动都可能致命……

火堆渐渐弱下去,只剩下些发红的炭火,像一颗颗疲惫的眼睛。林越终于满意地看着自己的成果:担架两端的矛杆被磨得光滑,和睡袋布料缝得严丝合缝,三个受力点用双线加固,像打了三个结实的绳结,经得起拉扯。他试着抬了抬,重量很轻,睡袋里的棉絮随着动作轻轻晃动,果然有减震的效果,比硬邦邦的门板舒服多了。

“成了。”林越把担架靠在帐篷边,拍了拍手上的灰,额前烧焦的头发有点扎眼,但他毫不在意。火光映着他带点焦痕的头发,和那双因为熬夜而布满血丝的眼睛,却透着股不管不顾的执拗。他知道,这简陋的玩意儿,明天就要接受战场的考验了——成不成,不是他说了算,是那些等着转运的重伤员说了算,是血淋淋的战场说了算。

第三节 转运生死

第二天晌午,太阳毒辣得像要把人烤化,空气里弥漫着汗味、血腥味和草药味,混杂在一起,让人头晕目眩。一个浑身是血的士兵被抬进医疗帐篷,是前线退下来的赵石头,肚子上挨了一刀,伤口很深,刀尖可能划破了内脏,腹腔一直在出血,脸色白得像纸,嘴唇发青,呼吸微弱,眼看就快不行了。

“得送往后营!”负责接诊的老兵急得直搓手,声音里带着哭腔,“前营没条件处理腹腔出血,再耽误下去就没救了!后营有军医,或许还有救!”

后营离这儿有十里地,全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平时走都费劲,更别说抬个重伤员。几个抬担架的士兵面面相觑,有人已经去找门板了——以前都是用门板抬,虽然颠得厉害,但结实,只是好多腹腔出血的伤员没等到后营就没气了,路上的颠簸像催命符。

“用我的担架!”林越突然喊道,指着靠在帐篷边的荧光绿睡袋担架,“这个稳,能少颠点,赵石头还有救!”

“啥?用那花架子?”刘老根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看到林越手里的担架,脸立刻沉了下来,像块乌云,“赵石头这情况,经不起你折腾!用门板虽然颠,但结实!这玩意儿看着就软趴趴的,别半道散架了,连个全尸都留不下!”

“门板太硬,颠一下就可能让他二次出血,那才是真的没救了!”林越急了,声音都变调了,“这担架有棉絮缓冲,就像给伤口垫了层棉花,能减少颠簸;防水膜还能挡住路上的泥水,不会污染伤口,增加感染风险!让我试试!要是不行,我任凭处置!”

“现在是争这个的时候吗?”旁边一个年轻士兵忍不住开口,“再耽误下去,石头真没救了!”

负责接诊的老兵犹豫了半天,看了看气息奄奄的赵石头,又看了看林越坚定的脸,最终咬了咬牙:“就用林越的担架!死马当活马医!要是石头真有个三长两短,我一力承担!”

刘老根还想说什么,却被负责接诊的老兵瞪了回去:“老根!现在不是固执的时候!让林越试试!”

刘老根没辙,只能不情不愿地走到担架前端,抓住那根矛杆把手,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另一个年轻士兵抬后端,林越则跟在旁边,随时准备调整姿势,眼睛紧紧盯着赵石头的脸。他们小心翼翼地把赵石头挪到睡袋担架上,棉絮立刻陷下去一块,刚好把他的身子托住,像被温柔地裹住了,赵石头呻吟了一声,却没像平时用门板抬时那样剧烈挣扎。

“慢点起!同步用力,别一前一后!”林越低喝一声,像在指挥一场精密的战役。

两个士兵依言慢慢起身,担架稳稳地离开了地面。睡袋里的棉絮随着他们的步伐轻轻晃动,像波浪一样,果然缓冲了不少颠簸。刘老根一边走,一边偷偷用眼角余光观察——赵石头的伤口没再往外冒新血,呼吸虽然弱,但还算平稳,没有像以前那些用门板抬的伤员一样,没走多远就开始大口吐血。

“奇怪……”刘老根心里嘀咕,脚步不由得更稳了些,甚至下意识地配合后端的年轻士兵,尽量让担架保持水平,遇到坑洼时,还会提前喊一声“小心”。

中途遇到一段特别难走的路,全是炮弹坑,深浅不一,像被啃过的骨头。林越赶紧喊停,指挥他们绕着走:“从左边过!那边坡度小,颠簸轻!”他蹲下来,检查了一下赵石头的状况,又摸了摸防水膜——虽然沾了些泥,但没渗水,伤口周围还是干净的,心里松了口气。

刘老根看着林越忙碌的身影,又看了看担架上相对平稳的赵石头,突然觉得这荧光绿的玩意儿好像也没那么刺眼了,甚至觉得这颜色在灰暗的战场上,像一盏小小的灯,让人心里踏实。

十里路,走了一个多时辰,比平时用门板抬快了不少,因为不用小心翼翼地避开每一个坑洼,担架自身的缓冲效果帮了大忙。到后营时,赵石头虽然还没脱离危险,但至少还有气,腹腔出血的速度明显慢了。后营的军医检查后,惊讶地说:“怎么转运的?这么远的路,腹腔出血的伤员能保持成这样,不容易!再晚点就真没救了!”

林越指着荧光绿的睡袋担架,刚想解释,刘老根却突然开口了,声音有点不自然,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喉咙:“是……是这担架管用,稳,不颠。”

林越愣了一下,随即笑了。阳光照在荧光绿的防水膜上,反射出的光不再刺眼,反而像一道希望的光,照亮了后营灰蒙蒙的角落,也照亮了刘老根那张有点别扭的脸。

第四节 观念之变

赵石头救活的消息像长了翅膀,扑棱棱飞回了前营,比传令兵跑得还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那个被刘老根骂作“花架子”的荧光绿担架,居然真的能救命,尤其是对腹腔出血、需要长途转运的重伤员,效果比门板好多了,存活率至少提高了一半。

“林越,再做几个呗!”抬担架的士兵找到林越,脸上带着不好意思的笑,搓着手,“昨天抬赵石头,确实稳,我们也省劲,不用像以前那样提心吊胆怕颠着伤员!”

林越正蹲在地上,用捡到的破布给睡袋担架缝补丁——昨天蹭破了个小口,虽然没伤到防水膜,但他还是想补结实点。他抬头笑了笑:“行,但我这睡袋就一个,得找别的材料仿着做。”

“我知道哪有破帐篷布!”一个士兵喊道,眼睛发亮,“前几天秦军炮轰后,营地里剩了不少,跟你那睡袋的防水膜有点像,就是没那么亮,有点发灰!”

“我去砍矛杆!保证直溜!”另一个士兵拍着胸脯说,“我以前跟我爹学过木匠,削得比你这个还光滑!”

刘老根不知什么时候也凑了过来,手里拎着几根削好的木棍,杆身光滑笔直,显然是用心削的。“喏,”他把木棍往林越面前一递,语气还是有点硬,却没了之前的嘲讽,“这几根直,结实,比你上次用的那几根强,试试看能用不。”

林越接过木棍,入手沉甸甸的,打磨得很光滑,没有毛刺,心里明白,这老兵是真的认可这担架了。“谢谢刘大哥,这木棍正好!”

刘老根“哼”了一声,却没走,站在旁边看着林越忙活,时不时指点两句:“这儿得缝重点,不然容易开线!”“那根木片太短了,再接长点,托着腰才稳!”活像个监工,却没人觉得反感,反而觉得心里踏实。

接下来的几天,营地掀起了一股“改担架”的热潮,比之前学清创术时还热闹。士兵们找来各种材料:破帐篷布、旧毯子、甚至还有缴获的秦军披风(虽然是敌军的东西,但此刻也顾不上那么多了),都学着林越的样子,缝上木棍,做出一个个简易版的“睡袋担架”。虽然没有荧光绿的防水膜那么显眼,但都借鉴了“三点承重”和“棉絮缓冲”的设计,样子五花八门,却都透着实用。

刘老根成了“技术指导”,谁缝的担架不结实,他就拿断矛敲敲,吼两句:“这儿得双线缝!想让弟兄们掉下来吗?”他还琢磨出个新点子:在担架底部加根横木,增加承重,说是“听林越说的,生物力学,不懂,但照着做准没错”,其实是他自己抬担架时琢磨出来的,觉得这样更稳。

有人给这新担架起了个名,叫“移动IcU”,虽然没人知道“IcU”是啥意思,但听着就洋气,透着股厉害劲儿,比“睡袋担架”好听多了。

林越听到这名字时,正在给一个新做的担架做最后的检查,用手晃了晃,试试结实不结实。他笑着摇了摇头,心里却很感慨。所谓的“移动IcU”,不过是个缝了木棍的睡袋,是资源匮乏到极致时逼出来的法子,却实实在在地提高了重伤员的转运存活率,让更多像赵石头一样的士兵有了活下去的可能。

“林越,你这脑子咋长的?”一个年轻士兵好奇地问,“能从个睡袋里想出这么多道道,真是服了!我咋就想不到呢?”

林越笑了笑,指了指周围:“不是我脑子好使,是逼出来的。你看这战场,缺医少药,不想办法不行啊。其实很多东西都能利用,就看你肯不肯动脑子。”他拿起一块破帐篷布,“比如这布,以前可能就是块没用的破烂,但加上木棍和棉絮,就能变成救命的担架。”

刘老根蹲在旁边,手里拿着根麻线,正学着林越的样子给担架加固,听到这话,突然抬起头,难得地没抬杠,反而点了点头:“他说得对。以前是我老糊涂,总觉得老法子都是对的,看不上新东西。现在才明白,不管啥法子,能救命的就是好法子。战场在变,打仗的法子在变,救人的法子也得变。”他顿了顿,看了看林越,眼神里带着点佩服,“你这小子,是真有本事,不是花架子,我刘老根服了。”

周围的士兵们都笑了起来,气氛轻松了不少,像压在心头的石头被搬开了。

林越看着刘老根真诚的脸,又看了看营地里那些各式各样的“移动IcU”——有荧光绿的,有灰扑扑的,有补丁摞补丁的,却都透着一股顽强的生命力,突然明白了“卷”的另一种含义——不是跟谁比谁更厉害,而是在绝境里,不放弃任何一个能让事情变好的可能,哪怕只有一个睡袋,也要想尽办法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当没有专业设备时,睡袋可以是担架,破布可以是防护垫,连最固执的老兵,也能变成新技术的推动者,这就是观念的力量。

夕阳西下,把营地染成一片金黄,像给血泥地镀上了一层金。几个士兵抬着“移动IcU”,正往后方转运伤员,步伐稳健,担架上的棉絮轻轻晃动,像在给伤员哼一首温柔的歌。林越站在原地,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心里忽然充满了力量,像被注入了一股暖流。

他知道,这场战争还远没结束,还会有更多的困难等着他,还会有更多的“不可能”需要去打破。但只要肯动脑,肯动手,哪怕只有一个睡袋,也能卷出希望,卷出一条生路。这或许就是医学最本真的样子——不依赖华丽的设备,只依靠那颗想救人的心,和那双不肯停下的手,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开出一朵顽强的生命之花。

远处的秦军营地,火把又亮了起来,像鬼火一样闪烁,但林越看着眼前这些忙碌的身影和那些五颜六色的“移动IcU”,心里不再害怕,反而充满了信心。他知道,只要这种“卷”的精神在,就总有打不完的仗,救不完的人,就总有希望,在绝望中生长。

那抹荧光绿的睡袋担架,靠在帐篷边,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像在诉说一个关于“平凡之物亦能创造奇迹”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才刚刚开始,还会有更多的篇章,等着被书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