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我在东瀛打拼的日子 > 第253章 秦陵风水

我在东瀛打拼的日子 第253章 秦陵风水

作者:台汗国的赵六安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1 00:07:44

车过渭河大桥时,樱井美子忽然指着窗外的塬坡,指尖在车窗上轻轻划了道弧线:“从这里看,咸阳的地势像铺展开的扇子,难怪秦始皇会选在这里建都。”她话音刚落,后座的橘川隆一立刻接话,语气里带着惯有的傲慢:“可秦陵的布局,在我们日本学者看来,更像是‘天圆地方’的简化版——比起京都御所的对称格局,少了几分精致。”

“橘川教授怕是没见过秦陵的勘探图。”副驾驶的郑克瀛忽然回头,手里翻着本泛黄的考古报告,封面上印着“秦始皇陵考古队2018年度报告”,“我来介绍下,这位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陆敬亭教授,秦陵考古项目的核心成员,从2009年就跟着团队在秦陵做勘探,对秦陵布局最有发言权。”

后座的陆敬亭推了推眼镜,声音带着考古学者特有的沉稳:“秦陵的布局不是‘简化’,是‘以天喻地’的极致。你们看秦陵封土,高55米,对应天上的紫微垣;封土下的地宫,以水银模拟江河湖海,墓道对应四方星宿——这种‘天人合一’的规划,比日本‘天圆地方’的格局早了近千年,而且更注重‘地脉与天象的呼应’,这才是中国古代风水的核心。”他说着拿出平板,调出秦陵地宫的三维复原图,“去年最新勘探发现,地宫东墓道的走向,正好对着骊山的主峰,西墓道对着渭河,这就是‘背山面水’的雏形,后来唐代长安城的选址,也延续了这个思路。”

车停在秦陵博物院门口时,夕阳正斜照在封土上,把黄土染成金红色。刚下车,就见个穿卡其色工装的年轻人跑过来,手里抱着个装着陶片的盒子,郑克瀛笑着介绍:“这是陆教授的学生,西北大学考古系的方晓冉,刚从秦陵陪葬坑遗址回来,带了些新出土的陶俑残片。”

方晓冉打开盒子,里面是几片带着彩绘痕迹的陶片,她指着其中一片带纹路的:“您看这个卷云纹,跟日本弥生时代的陶器纹样很像,但比它早了六百多年——去年我们在陪葬坑发现的青铜剑,表面的铬盐氧化层技术,比德国、美国发明类似技术早了两千多年。”这话让佐伯彰一的脸色沉了沉,刚要开口,方晓冉又补充:“秦陵的‘物勒工名’制度,也就是器物上刻工匠名字,后来被汉代继承,再通过遣唐使传到日本,日本奈良时期的铜镜上,还能看到类似的刻名,这就是文化传承的证据。”

往里走时,樱井美子悄悄拉了拉我的袖口,声音压得很低:“我祖母留下的笔记里,提到过秦陵的‘地脉传说’,说秦陵下面有条‘龙脉’,连着秦岭,所以秦始皇才会把陵墓选在这里。”她话音刚落,旁边的松浦奈绪忽然冷笑:“这种传说都是迷信,哪有什么‘龙脉’?不过是古人对地理的无知罢了。”

“松浦小姐这话不对。”一直没说话的周志宏教授忽然开口,他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退休教授,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手里拄着根刻着秦篆的拐杖,“‘龙脉’不是迷信,是古人对山脉走向、水流分布的总结。秦陵所在的骊山,是秦岭的支脉,渭河从旁边流过,这种‘山环水抱’的地势,在风水里叫‘藏风聚气’,适合作为帝王陵墓——你们日本的仁德天皇陵,选址也是背山面水,本质上是学了中国的风水理念,只是换了个名字叫‘地灵’罢了。”

周教授领着我们走到秦陵封土前,指着远处的骊山:“民间还有个传说,说秦始皇怕死后被人盗墓,让工匠在墓里埋了‘水银海’,还设了机关;还有人说,秦陵地宫的大门上,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字样。这些传说虽然没被考古证实,但能看出古人对秦陵的敬畏——而日本学者研究秦陵时,总喜欢强调‘秦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却忘了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

橘川隆一不服气地反驳:“可你们现在还没打开秦陵地宫,怎么证明里面的布局是‘天人合一’?说不定只是后人的想象。”

“考古讲究的是证据,不是猜测。”陆敬亭教授拿出一份勘探报告,“我们通过物探技术,已经确定地宫的形状是方形,里面有明显的水银异常,而且墓道的走向和星宿方位完全吻合——这些都是实证,不是想象。你们日本的平城京,也是模仿长安城的方形布局,可长安城的布局,又源于秦咸阳城的‘棋盘式’规划,这是文化传承的链条,不能断章取义。”

苏瑶悄悄凑到我身边,小声说:“你看美子小姐,刚才周教授说秦陵传说时,她一直在看手机,好像有心事。”我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樱井美子正站在远处打电话,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攥着衣角——显然是九菊派又在给她施压。

等樱井美子挂了电话走过来,周教授正好讲到秦陵的学术争议,手里的拐杖轻轻敲了敲地面,带起些许黄土:“现在学术界有三个主要观点:一是秦陵的布局体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野心——你们看这封土堆,夯土层层叠叠,从空中看像座倒扣的斗,对应‘帝王执斗定四方’的寓意;地宫以水银模拟黄河、长江,连流向都和现实江河一致,连陪葬坑的兵马俑都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排列,步兵、骑兵、车兵各司其职,这不只是‘地下军团’,更是他生前统治疆域的缩影。”

他话音刚落,橘川隆一就皱着眉打断:“可这种‘一统’的象征,在我们日本的古墓里也有——比如仁德天皇陵的陪葬品,也按功能分区摆放,这未必是秦陵独有的。”

“橘川教授怕是混淆了‘象征’和‘根源’。”陆敬亭教授立刻接话,调出手机里的秦陵与仁德天皇陵布局对比图,“秦陵修建于公元前3世纪,仁德天皇陵建于公元5世纪,差了近800年。而且秦陵的‘四方布局’,源于《周礼》里‘辨方正位’的都城规划理念,后来汉代帝陵、唐代乾陵都延续了这个思路;日本的古墓布局,是遣唐使带回‘唐风’后才慢慢形成的,本质是对中国制度的借鉴,怎么能说‘未必独有’?”

方晓冉在旁边补充,手里举着刚打印的陶俑发掘报告:“我们去年在西侧陪葬坑发现了一组‘百戏俑’,有耍剑的、弄丸的,跟文献里‘秦代宫廷百戏’的记载完全对得上——这说明秦陵不仅复制了秦始皇的‘军事疆域’,还复制了他的‘生活疆域’,这种‘事死如事生’的规模,日本古墓根本没法比。”

樱井美子轻轻拉了拉我的袖口,眼神里带着点担忧:“佐伯教授脸色不太好,别让冲突闹大了。”我顺着她的目光看去,佐伯彰一正盯着周教授手里的拐杖,嘴角抿成一条直线——那拐杖上刻的秦篆“受命于天”,显然戳中了他不愿承认“中国文化影响日本”的心思。

周教授像是没察觉气氛紧张,继续说道:“第二个观点,是秦陵的风水规划奠定了后世帝陵的范式。当年李斯设计秦陵时,特意选了骊山北麓、渭河南岸,就是因为这里‘背山面水,藏风聚气’——骊山挡住北方寒流,渭河提供水源,这种选址逻辑,后来唐代选乾陵、宋代选永昭陵都在用。你们日本的平安京,选址也是‘背山面水’,可那是公元8世纪的事了,比秦陵晚了一千多年。”

“可风水不就是迷信吗?”松浦奈绪忍不住开口,语气里带着不屑,“现在都讲究科学,拿‘藏风聚气’说事儿,太不严谨了。”

“松浦小姐,‘风水’在古代叫‘堪舆’,是古人对地理环境的总结,不是迷信。”周教授的拐杖指向远处的渭河,“你看这渭河南岸的地势,比北岸高3米多,不易积水,而且土壤肥沃,适合修建大型陵墓——这是科学的地理选择,只是古人用‘风水’的说法来概括。日本的庭院设计里,不也讲究‘借景’‘藏水’?本质上和中国的风水理念是相通的,只是换了个名字而已。”

苏瑶悄悄凑到我耳边:“美子小姐刚才打电话时,我听见‘九菊派’‘地脉数据’几个词,说不定他们对秦陵的地脉感兴趣。”我心里一紧,刚要追问,就见方晓冉拿着一片带纹路的陶片走过来,递给樱井:“美子小姐,这是秦代的夔龙纹陶片,您看这纹路,跟日本正仓院藏的唐代织锦纹样有点像,其实是唐代把秦代的纹样传过去的。”

樱井美子接过陶片,指尖轻轻摩挲着纹路,眼神里闪过一丝复杂——既有对文物的好奇,又有藏不住的心事。周教授这时提到第三个学术观点:“第三个观点,是秦陵的陪葬制度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以前的诸侯墓,陪葬品多是本地器物,可秦陵的陪葬品,有来自巴蜀的青铜、来自楚地的漆器、来自齐鲁的玉器——这说明秦始皇统一后,把天下的资源都集中到咸阳,连死后的陪葬都要体现‘天下归一’。这种中央集权的理念,后来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甚至通过文化交流,间接影响了日本的大化改新。”

佐伯彰一终于忍不住反驳:“大化改新是日本自主的改革,跟秦陵没关系!”

“佐伯教授,历史不能割裂看。”郑克瀛从包里拿出一本《日本书纪》,“里面记载大化改新时,孝德天皇效仿中国‘设郡县、定官制’,而中国的郡县制,正是秦始皇确立的。秦陵体现的‘中央集权’理念,经过汉代、唐代的发展,再由遣唐使传到日本,怎么能说没关系?”

夕阳彻底沉了下去,秦陵的封土被暮色染成深褐色。樱井美子适时开口:“时间不早了,酒店那边已经备好晚餐,我们先过去吧?”她说话时,悄悄给我递了个眼神——显然是怕再争下去,会让九菊派的人抓住把柄。

走回车里时,我回头看了眼那座沉睡的帝王陵,心里清楚:这场关于秦陵的争论,不只是学术观点的碰撞,更是中日文化认知的交锋。而樱井美子藏在眼底的心事、右翼学者的固执偏见,还有秦陵地脉里可能藏着的秘密,都在提醒我——咸阳这第一站,只是个开始。

从咸阳往乾陵的路上,车窗外的塬坡渐渐换成了连绵的梁山,樱井美子靠在车窗上,指尖反复摩挲着昨天从秦陵带回的陶片,忽然抬头问:“周教授,乾陵是中国唯一一座两位皇帝的合葬墓,选址是不是也有特别的风水讲究?”

前排的周志宏教授转过身,手里翻着张泛黄的乾陵风水图:“乾陵的选址是唐代风水的巅峰——你看梁山,主峰海拔1047米,像把天斧劈开的屏障,前面有两座小山峰,像天然的门阙,这在风水里叫‘双峰锁口’;泾河、渭河在山脚下交汇,形成‘二水绕陵’的格局,正好应了‘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的顶配形制。当年武则天找袁天罡、李淳风选址,两人最后都指向梁山,就是因为这里的地脉连着秦岭主脉,是大唐的‘龙脉之眼’。”

“可两位皇帝合葬,在礼制上会不会不合规?”橘川隆一的声音带着刻意的质疑,“我们日本的天皇陵,都是单独修建,从没有夫妻合葬的先例。”

“橘川教授怕是不了解唐代的开放风气。”陆敬亭教授拿出平板,调出乾陵地宫的勘探示意图,“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以‘皇后’身份主持修建乾陵,后来她称帝,临终前留下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自愿与高宗合葬——这既是她对丈夫的情义,更是她对‘男女平等’的隐晦表达。唐代女性地位本就高,武则天做了皇帝,却没打破‘夫妻合葬’的传统,反而用这种方式,把自己的‘帝业’和‘妻道’融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车到乾陵朱雀门前,方晓冉指着远处的无字碑,兴奋地跑过来:“您看那就是无字碑!武则天临终前特意嘱咐,碑上不刻一字,让后人评价她的功过——这在帝王里太少见了!”

我们顺着石阶往上走,樱井美子忽然放慢脚步,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一下,她低头看了眼屏幕,眉头轻轻蹙起,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按了几下,又把手机塞回口袋,脸上重新堆起笑意。苏瑶悄悄碰了碰我的胳膊,压低声音:“肯定是九菊派的人催她了,你看她刚才回复消息时,手指都在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