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我在东瀛打拼的日子 > 第246章 陈野手拿《阴符经》

“桃花煞?”我心头一紧,想起在东京遇到的雪子,那些温和的笑脸忽然蒙上层阴影。

“就是勾你心防、散你阳气的局。”柳先生指尖在桌案上画了个圈,“日本列岛多**,他们的风水里,‘阴’是根,连女子的温柔都带着‘水缠’的劲。你在这待得久了,听多了软话,看惯了顺从,阳气就会慢慢泄,到最后连是非都辨不清,还以为‘个体的好’能盖过民族的账——这就是‘桃花煞’最毒的地方,不是让你遭灾,是让你变软、变钝。”

沈砚山从包里掏出个小布包,打开是枚磨得光滑的桃木牌,上面刻着简单的“正阳”二字:“这是我在五台山请的,戴在身上能聚点阳气。你要真想研究他们的风水,先得守住自己的‘阳脉’——见了温软别陷,听了软话别信,记住他们的‘柔’是装的,‘阴’才是根。当年我刚来时,也被大阪的艺伎、京都的茶娘晃过眼,后来见了她们家里藏的‘大东亚共荣’旧照,才醒过来——她们的温柔,从来是给‘有用的人’的,一旦你没了利用价值,或是挡了他们的路,转眼就能换成刀子。”

柳先生也点头,语气添了几分郑重:“破解这‘桃花煞’,不用别的,就靠‘正阳’二字。你心里得立住根——知道中国的正脉是什么样,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阳气自然能聚起来。就像昆仑脉,不管旁边有多少支流绕,始终往东方走;你只要守住本心,这地方的阴邪气再缠,也勾不走你的根。”

我接过桃木牌,触手温凉,忽然想起柳先生说的“中国四象拱卫”的局,想起台湾那截断了的龙脉——原来守住自己的阳气,不只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不被这阴邪气磨掉志气。若连自己都软了,将来就算摸清了日本的风水,又怎么敢说“为国家出力”?

风再吹来时,我下意识挺了挺脊背,芦之湖的波光依旧晃眼,可心里那层淡雾似散了些。柳先生望着我,忽然笑了:“这就对了,正阳气一聚,‘桃花煞’的雾就散了。你要记着,风水的根在‘人’,地脉的气在‘心’,只要你心里的‘阳’立得住,日本再阴的局,也困不住你。”

沈砚山也收起笔记本,语气里多了几分期许:“好好研究,但别陷进去。等你摸清了他们的‘桃花煞’、‘旱莲局’,将来回到中国,把这些说给更多人听,让大家都知道这地方的阴邪——这比什么都有用。”

我攥紧桃木牌,望着两位一老一中的身影,忽然懂了——所谓“为国家大计”,从来不是什么宏大的事,或许就是先守住自己的阳气,再看清别人的邪局,然后把这一切记在心里、说给人听。而日本的“桃花煞”再毒,也敌不过心里立得住的“正阳”。

离开“水音煎茶屋”时,夕阳已沉到富士山背后,将湖面染成一片暖橙。我把桃木牌贴身放好,指尖还能触到牌上“正阳”二字的纹路,脚步比来时沉实了许多。

刚走上湖畔的石板路,身后忽然传来轻响,回头见是煎茶屋的老板娘,她手里捧着个纸包,鬓边别着朵干制的白色小菊,笑容依旧温和,却少了先前的亲近:“曹先生,您落了东西。”

我接过纸包,打开是片风干的樱花花瓣,花瓣边缘泛着浅褐,像是被火烤过。正疑惑时,老板娘忽然开口,声音轻得像风:“先生是中国人吧?”见我点头,她又说,“我祖父曾在关东军服役,去过中国的东北,他临终前说,那边的雪比箱根的冷,冷得能冻住骨头。”

我捏着那片樱花花瓣,忽然想起沈砚山的话——“她们的温柔,是给‘有用的人’的”。刚要开口,老板娘却先转身,裙摆扫过石板路,留下淡淡的菊香:“天黑了,先生快赶路吧,芦之湖的夜雾,容易迷了方向。”

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竹林间,我把樱花花瓣塞进兜里,心里警铃又响了几分。夜雾果然来得快,不过一刻钟,湖面就笼上了白茫,远处的灯光只剩模糊的光斑。我按着来时的记忆往车站走,却越走越觉得不对劲——脚下的石板路变得湿滑,周围的竹林里,竟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像是有人跟着。

我猛地停下脚步,转身望向竹林,雾气里隐约有个纤细的身影,穿着浅粉色的和服,袖口绣着金线菊纹。没等我看清,那身影就退进了竹林深处,只留下一缕若有若无的香气,和沈砚山说的“**缠脉”的气息,一模一样。

“别躲了。”我攥紧桃木牌,声音比自己预想的更稳,“是九菊一流的人?”

竹林里静了片刻,那身影又走了出来,这次离得近了些,能看清她脸上蒙着层薄纱,只露出双眼睛,眼尾微微上挑,带着种说不出的媚意:“曹先生倒是敏锐。”她的中文很流利,却带着刻意放缓的语调,像羽毛轻轻扫过心尖,“我只是来提醒先生,有些事,知道得太多,可不是好事。”

“比如‘八纮一宇塔’的局?比如台湾的龙脉?”我迎着她的目光,指尖的桃木牌似乎热了些,“你们怕了?怕有人把这些阴邪事说出去?”

她轻笑一声,声音里裹着雾般的软意:“先生何必这么尖锐。日本和中国,本可以好好相处的,就像这芦之湖的水,和富士山的雪,本就该和平共存。”她说着往前迈了一步,雾气里的香气更浓了,“先生要是愿意,留在日本也好,这里有温暖的茶,有好看的风景,还有……像雪子小姐那样的人,陪着先生,不好吗?”

提到雪子时,我心里猛地一动,可桃木牌的温意瞬间拉回了我的神。我想起柳先生说的“见了温软别陷”,想起爷爷攥着我的手说“别忘了自己是‘曹’家人”,忽然抬手指向她身后的竹林:“你不用再说了。你们的‘温柔’是糖衣,‘共存’是谎话,这些我都看清了。九菊一流的邪术,桃花煞的阴局,再怎么装,也藏不住骨子里的掠夺——就像你们当年抢台湾,抢中国的地脉,现在还想靠软话勾走中国人的阳气,没门。”

她脸上的笑意淡了,眼尾的媚意变成了冷光:“先生这是敬酒不吃吃罚酒?”话音刚落,周围的雾气忽然变浓,竹林里的脚步声又响了起来,这次更近了,像是有好几个人围了过来。

我往后退了一步,后背抵住一棵竹子,手紧紧攥着桃木牌。就在这时,远处忽然传来一声清脆的竹哨声,雾气里的脚步声顿了顿,那穿和服的女人脸色一变,狠狠瞪了我一眼:“算你运气好。”说完,她转身就往竹林深处跑,很快就没了踪影,周围的雾气也跟着散了些。

我松了口气,才发现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抬头见沈砚山从远处跑来,手里还拿着根竹杖,显然是他吹的竹哨:“我就知道你会出事!这芦之湖的‘桃花煞’,晚上最凶,九菊一流的人常在这里拦着打探消息的中国人。”

“刚才那个女人……”我刚开口,就被沈砚山打断:“别追,她们有同伙,而且这竹林里藏着邪阵,追进去就麻烦了。”他拍了拍我的肩,“快跟我走,再晚就赶不上回东京的末班车了。”

跟着沈砚山往车站走时,我回头望了眼竹林,月光透过竹叶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像极了九菊一流藏在温柔背后的獠牙。我摸了摸贴身的桃木牌,心里更清楚了——在日本待一天,就得多一分警惕,而我心里的“正阳”,绝不能被这里的阴邪气磨掉半分。

新干线穿行在夜色里,车窗外的灯光连成流动的光带,像被拉散的星子。我指尖反复摩挲着桃木牌上的“正阳”二字,柳先生与沈砚山的话仍在耳边回响,正出神时,身旁传来行李箱滚轮的轻响——一对日本老夫妇推着小推车走过,丈夫弯腰帮妻子调整座椅,动作慢得像怕碰碎了什么,妻子手里攥着块绣着樱花的手帕,反复擦着车窗上的雾气,嘴里絮絮叨叨说着“东京的雪该停了吧”,语气里满是细碎的温情。

可我看着那方樱花手帕,却想起沈砚山说的“**缠脉”——这温柔里藏着的钩子,最容易勾走人的警惕。前排座位上,穿校服的日本女孩正低头看漫画,书页间夹着张印有“八纮一宇”纹样的书签,她自己浑然不觉,手指还在书签上轻轻摩挲;斜对面的上班族对着电脑敲键盘,屏幕亮着时,我瞥见上面是九州军港的设计图,他眉头皱着,指尖在“防御系统”几个字上反复点着,眼神里的紧绷藏都藏不住。

这些细碎的画面像针,轻轻扎着我的神经——日本的“岁月静好”从来都是层薄壳,壳下面藏着的,是没断过的戾气。正望着那上班族的屏幕出神,对面座位忽然传来轻响,一个穿深灰冲锋衣的男人坐了下来,三十多岁的年纪,眉眼锐利却不张扬,指节上有层薄茧,手里捏着本翻得卷边的《阴符经》,书脊上还沾着点泥土,像是刚从山里回来。

他刚坐下,目光先扫过前排女孩的书签,又落在我胸口——那里隐约透着桃木牌的轮廓,随即又看向我手里攥着的、从芦之湖带来的竹制书签(竹纹里还沾着湖底的细沙),忽然开口,声音带着北方口音的沉实:“兄台这竹签,该是从芦之湖捞的吧?木牌是五台山的正阳木,看这包浆,是刚请没多久——在那边见着柳先生了?”

我心头一震,抬眼望他:“先生怎么知道?”

“看你眼底的雾,也看你手里的东西。”他指了指自己的眼睛,又朝前排那对老夫妇抬了抬下巴,“刚在站台,我见你盯着那对老夫妇看了半晌,眼神里不是羡慕,是琢磨——中国人看日本的‘温软’,总带着层戒心,不是我们多防备,是这地方的地脉里,少了咱们华夏‘中正平和’的气。日本人自己活在这气里不觉得,咱们一进来,就像清水里掺了沙,一眼能辨出不同。”他伸出手,掌心粗糙却有力,“陈野,在日本跑了五年山川,专找他们地脉里藏的‘偏气’。你眉骨带正劲,却裹着层阴雾,定是刚破了‘桃花煞’的缠扰——这地方的邪局,专挑心防软的人下手,可你不一样,你心里的‘根’没歪。”

我攥着他的手,忽然觉得亲近,顺势把竹签递过去:“您也研《阴符经》?我在芦之湖见了柳先生和沈砚山先生,才知道日本这‘旱莲献火局’,竟是靠‘窃气’撑着,连山水都藏着算计。”

陈野接过竹签,指尖捻了捻上面的细沙,又把签还给我:“家传的学问,打小跟着爷爷读《阴符经》,记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这八个字。后来来日本才懂,有些地方的‘天之道’,本就是偏的——无昆仑正脉接气,无江河玉带缠腰,像个没根的孩子,见着别人的好就想抢,抢不到就耍阴招。早年他们靠军国主义明抢,用枪炮劈出条血路,那是忘了‘天道忌盈’;现在改用九菊一流的邪术暗偷,把‘软刀子’藏在樱花、抹茶、和服里,是以为‘天道好欺’,本质没变,只是换了层皮。”

他从背包里掏出个罗盘,指针微微颤动,却始终朝着西北方向——那是中国的方向。“你看这罗盘,在日本境内从来定不准正位,不是仪器的问题,是地脉歪了。他们把新干线修在‘鬼门线’支线上,轨道下面埋着当年战争的骸骨,表面说是‘镇戾气’,实则是借千万乘客的阳气压着自家的阴邪,连日常交通都想‘偷气’,你说这国家的心思,是不是偏得太远了?可《阴符经》里说得明白,‘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盗亦有道,他们连‘道’都丢了,只想着‘窃’,早晚要遭天谴。”

我想起柳先生说的“台湾是青龙锁钥”,忍不住问:“您觉得,对付这样的‘偏脉地’,咱们该用什么法子?中国讲‘王道’,讲‘厚德载物’,可这王道,在日本的阴邪面前,会不会显得太柔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