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我在东瀛打拼的日子 > 第196章 沈清禾与我坐上东京新干线

沈清禾把竹骨伞往我这边倾斜了些,伞面上的水墨山水在雨里晃出涟漪:“或许更像京都的格子窗,”她望着巷口的灯笼,“既能让光透进来,又能把风雨挡在外面。”

千鹤川子眨了眨眼,忽然笑了,发间的银鹿簪在灯光下跳了跳:“还是沈小姐会说话。不过我家札幌的木屋,冬天会把门窗关得严严实实,一家人围在地炉边吃火锅,连烟囱都冒着暖烘烘的气——那样的‘不呼吸’,好像也很舒服。”

我低头看着三人的影子在青石板上叠在一起,千鹤川子的和服裙摆像朵盛开的紫花,沈清禾的衬衫衣角随伞骨轻晃,像片欲飞的叶。雨丝落在伞面的沙沙声里,突然想起魏明远展示的那张祖父手绘图纸,边角处有行模糊的小字:“屋宇有形,人心无界,所谓伦理,不过是让心与心找到最舒服的距离。”

走到巷口分岔路时,千鹤川子忽然从袖袋里摸出个小布包,塞进我手里:“刚才在报告厅捡的,”她的指尖擦过我的掌心,带着梅糖的甜香,“沈小姐说你喜欢收集旧书签。”布包里是枚桐木书签,刻着株小小的合掌造,屋檐下的积雪雕得极细,像真的能掉下来似的。

沈清禾看着我手里的书签,忽然从蓝布包里拿出片压平的桂花:“这个换你的书签看看?”她把桂花放在我掌心,花瓣还带着湿意,“刚才在学会的院子里捡的,魏教授说,好的相遇,就像桂花开在雨里,不用太吵,也能让人记很久。”

千鹤川子凑过来看那片桂花,忽然踮脚摘下发间的银鹿簪,放在桂花旁边:“那我也加个筹码,”她的木屐在石板上磕出清脆的响,“等雪落满札幌的屋顶,曹君带着这枚簪子来,我教你怎么在地炉上烤年糕。”

雨渐渐小了,檐角的鲤鱼雨漏滴下最后几滴水珠。我握着桐木书签、桂花和银鹿簪站在岔路口,看着千鹤川子的和服背影消失在通往町屋的巷弄,沈清禾的竹骨伞则转向了另一条栽满桂树的路。

“魏教授说对了一半,”沈清禾忽然回头,浅蓝色衬衫在暮色里泛着柔和的光,“最好的距离,不知知道何时停步,是知道有人等你回头。”她的银镯子在雨雾里闪了闪,像句没说出口的约定。

我望着她渐远的背影,手里的三样东西还带着各自的温度:书签的桐木味,桂花的湿甜,银簪的微凉。雨丝终于停了,巷口的灯笼亮起来,把影子拉得很长,像段被雨水浸软的时光。

原来魏明远藏在最后那句话里的深意,从来不是门与墙的学问——是说人居的本质,是让人在屋檐下学会两件事:如何珍惜遇见的人,如何守住想留住的心。就像此刻我掌心的温度,不多不少,刚好能焐热这段沾着雨意的记忆。第196章 湘南町屋记

周五傍晚的研究室还飘着樟木书架的味道。我刚把黑川那本划满批注的《东亚建筑考》塞进资料柜,沈清禾抱着一摞图纸从外面进来,帆布鞋踩在地板上没什么声响。

“魏教授说镰仓有处明治年间的工人町,”她把图纸往桌上一放,露出半截印着湘南海岸的明信片,“木造连栋屋的格局没怎么变过,要不要去看看?”

我盯着她指尖划过的明信片边缘——那里印着排低矮的灰瓦屋顶,像被海浪磨平了棱角。前几天整理魏明远祖父的测绘图时,恰好见过类似的标注:“工人聚居区,檐高不及丈,户挨户如鱼鳞,却各留三寸屋檐避邻火。”

“明早七点的新干线?”我摸出手机查时刻表,她已经从帆布包里掏出个牛皮本,翻到夹着书签的那页:“我标了三处町内会的公告栏,听说还贴着昭和年的垃圾分类表。”窗外的暮色漫进研究室时,我忽然发现她耳后还夹着那支铅笔,和上次在资料室画合掌造屋顶时一模一样。她抬眼时,睫毛扫过镜片,我们的目光在台灯光晕里撞了一下,又各自落回桌上的图纸。

周六清晨的东京站裹在薄雾里。新干线的金属外壳泛着冷光,像条卧在铁轨上的银鱼。我们踩着站台的黄色安全线往里走,肩膀偶尔碰到一起,她往旁边让了半步,发梢扫过我的胳膊,带着点洗发水的柑橘香。穿藏青色制服的乘务员正对着仪表盘鞠躬,发梢的白手套擦过车门扶手,留下道浅痕。车厢里的座椅是暗绿色的,椅套上绣着极小的樱花纹,靠窗的小桌板一按就弹出来,边缘磨得发亮。

“你看这个杯架,”沈清禾指着前方座椅后背,身体微微前倾时,帆布包带从肩头滑下来,我伸手想扶,她已经自己拽住了,指尖在包带上绕了两圈,“设计成倾斜的,杯子晃起来也不容易倒。”她刚把保温杯放进去,列车就缓缓开动了,窗外的站台像被抽走的胶片,广告灯箱上的相扑选手笑脸渐渐模糊。穿校服的女生们坐在斜前方,正用手机分着看漫画,笑声碎在掠过的风里;后排的老太太铺开深蓝色包袱皮,从里面取出用保鲜膜裹好的梅子干,分给邻座的老伴时,指尖的金戒指蹭过包装纸,发出细碎的声响。

车过横滨时,沈清禾忽然指着窗外:“你看那些铁轨旁的樱花树,树干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歪。”我顺着她的目光望去,肩膀几乎贴上她的胳膊,她没动,只是把耳边的碎发别到耳后,“像被风推着往前跑。”她从帆布包里掏出两个饭团,海苔的边缘还带着微热,递过来时指尖碰了碰我的手,“便利店的大叔说,今早五点刚做的。”

钻出镰仓站的拱廊时,晨雾正从鹤冈八幡宫的方向漫过来。我们沿着若宫通往里走,石板路被露水浸得发深,穿藏青色制服的巡警站在路口,对着骑自行车的老太太鞠躬,车筐里的豆腐盒晃悠悠的,像搁着团雪白的云。

“往小町通拐,”沈清禾翻出手机地图,我凑过去看时,她的发丝落在屏幕上,我们同时伸手去拂,指尖在“稻村崎町”的字样上碰了一下,又像触电似的收回来,“前面就是稻村崎町,那片连栋屋就在町内的鱼町横丁里。”

拐进鱼町横丁的瞬间,像是掉进了时光的褶皱里。两侧的木造连栋屋挤得只容两人并行,灰瓦屋顶压得很低,几乎要擦到行人的肩膀。她走在里侧,偶尔被突出的门柱绊一下,我伸手扶她胳膊,她站稳后抬头笑了笑,眼睛弯成月牙:“这路比图纸上看着窄多了。”木格子门大多敞着半扇,能看见屋里矮桌旁摆着搪瓷杯,杯沿结着圈浅褐色的茶渍。某扇门后传来老式收音机的声响,演歌的调子咿咿呀呀,混着主妇淘米的水声漫出来,在潮湿的空气里晕开一层薄纱。

“你看屋檐下的雨帘,”她忽然停在一户挂着“佐藤”木牌的人家门口,侧身时后背几乎贴上我的前胸,我下意识退了半步,她指着铁环说,“铁制的,锈成了暗红色,却每节都刻着极小的樱花。”我顺着她的目光望去,果然见雨链垂在排水沟上方,末端坠着的铁环正随着风轻轻晃,像串被岁月磨旧的钥匙,偶尔有晨露顺着链环滚落,在青石板上砸出小小的湿痕。她转过头时,鼻尖差点碰到我的下巴,我们都顿了顿,她先笑了,往旁边挪了挪:“你看那朵紫阳花,开在排水沟边上。”

转过街角的“山崎杂货铺”,玻璃柜里摆着成排的酱油瓶,标签上的字迹褪得快要看不清。穿和服的老板娘蹲在门口择菜,靛蓝色的腰带垂在榻榻米上,看见我们手里的相机,忽然用生硬的中文说:“里面有大正年的味噌桶,要看看吗?”铺子深处的木架上,果然摆着只箍着铁圈的木桶,桶底刻着“昭和三年”,边缘被摩挲得发亮,凑近了能闻到淡淡的酱香味。沈清禾踮脚看木架顶层时,我伸手帮她扶了扶快滑下来的帆布包,她回头时,呼吸扫过我的手腕,“谢啦,这包今天总往下掉。”

从杂货铺出来,晨光已把巷子晒得暖融融的。穿灰色工装的男人正蹲在自动贩卖机旁喝咖啡,鞋跟沾着草屑,想来是刚从附近的稻村崎公园晨练回来。沈清禾指着街角的消防栓:“你看这漆成黄黑条纹的样子,和东京的一模一样,但旁边多了个木架子,摆着居民自己做的指路牌。”她说话时,一片樱花瓣落在她发间,我伸手替她拈掉,她愣了愣,耳尖慢慢红了。

木牌上用马克笔写着“往海水浴场→”,箭头歪歪扭扭,边缘被雨水泡得发卷。走进去才发现,鱼町横丁的每条窄巷都有这样的自制路牌,有的画着卡通猫,有的贴着晒干的紫阳花瓣,像居民们悄悄留下的暗号。连栋屋的墙大多刷着米白色涂料,好些地方已经斑驳,露出底下的木纹理。某户人家的门楣上,空调外机和传统的破风板挤在一处,外机管线被捆得整整齐齐,末端还系着个小小的风铃,风过时叮当作响,和屋里传来的洗衣机转动声叠在一起。

“你看那空调上的防尘罩,”沈清禾停住脚,我们并肩站着,影子在地上慢慢拉长,“是用旧浴衣改的,蓝底白花的料子,边角都磨毛了。”话音刚落,门“吱呀”一声开了,穿围裙的主妇探出头来收衣服,看见我们时愣了愣,随即笑着点头致意,手里的塑料衣夹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沈清禾拉了拉我的袖子,往巷口指了指,“前面好像有卖鲷鱼烧的。”

沿着鱼町横丁往南走,路过“田中蔬果店”时,塑料筐里摆着带着泥的萝卜,标价牌上写着“100円3根”,旁边用红笔补了行小字:“今早刚挖的”。老板娘坐在小马扎上,对着计算器算账,手指在按键上敲得飞快,手腕上戴着串磨得发亮的木珠。见我们看她摆在门口的盆栽,她抬头笑了笑,指着其中一盆紫苏:“可以摘两片回去泡水,不要钱。”沈清禾摘叶子时,指尖被锯齿边划破了点皮,我赶紧从包里翻出创可贴,撕开包装时手有点抖,她看着我笨手笨脚的样子,忽然笑出声:“我自己来吧。”她的指尖碰到我的掌心,像落了点阳光。

巷子里不时有自行车经过,车铃叮铃铃响,骑车的多是老太太,车筐里装着折叠伞和布袋子,袋子上印着“镰仓中央超市”的促销广告——“生鱼片满3000円减500”。有个穿中学校服的男生骑着车冲过来,快到“鱼町横丁”路牌时猛地刹车,对着墙根的三花猫“喵”了一声,猫懒洋洋地抬了抬眼皮,他笑着蹬车跑了,书包上的反光条在阳光下闪了闪,像条突然窜走的银鱼。沈清禾被车铃惊得往我这边靠了靠,我伸手挡了下她身后的门柱,她抬头看我时,眼睛里盛着巷口漏进来的光。

走到町内的小公园时,几个老人正坐在长椅上聊天,面前摆着自带的茶水罐,茶叶梗在琥珀色的茶汤里慢慢沉底。公园的滑梯锈迹斑斑,却被人用砂纸磨过边缘,摸上去不扎手。沈清禾指着滑梯旁的洗手池:“水龙头是老式按压式的,按一下出水十秒,但底下接了个塑料桶,接住的水用来浇旁边的绣球花。”粉色的花瓣上还沾着露水,映着老人聊天时挥动的手势,像幅流动的画。我们坐在长椅的另一端,中间隔着拳头大的距离,她的胳膊肘偶尔碰到我的,就像此刻公园里的绣球花,枝桠悄悄往一起靠。

“这片区以前是缫丝厂的工人宿舍,”她翻出手机里存的老照片,我们头挨着头看,她的头发蹭过我的脸颊,“你看现在和八十年前,除了多了空调外机,格局几乎没变。”照片里穿粗布裙的女工正往屋里搬煤球,门口的石板路和现在脚下的这截,连裂纹都长得一样,只是当年的煤球堆,如今摆着几盆万寿菊。

中午在町内的“佐藤食堂”坐下时,邻桌的老头正用筷子把纳豆拌得拉丝,边拌边对着电视里的相扑比赛嘟囔。墙上的价目表是手写的,“鲭鱼定食”那行字被苍蝇屎糊了个小点,却看得清末尾标着“500円”。我们坐在靠窗的小桌,膝盖在桌下偶尔碰到一起,她往回缩时带倒了筷子筒,我们同时去扶,手在半空握了一下,又赶紧松开,筷子在桌上滚了两圈。沈清禾指着窗外晾着的工装裤:“裤脚都缝了补丁,却熨得笔挺。就像这房子,墙皮掉了一块,却把窗台的牵牛花摆得整整齐齐。”

往回走时经过町内会的公告栏,褪色的红纸黑字贴着防灾通知,角落用图钉别着张手写的寻猫启事,画着只三花猫,旁边歪歪扭扭写着“吃剩的鲣鱼干会放在石灯笼下”。沈清禾忽然笑出声,肩膀轻轻撞了撞我的胳膊,“你发现没有?他们连过日子的缝隙里,都要填点认真的东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