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我在东瀛打拼的日子 > 第187章 林文渊说“天道好还”

樱井美子的指尖掐进掌心,我能感觉到她的肩膀在微微发颤。林文渊却话锋一转,目光投向窗外:“所以我常说,日本的未来早在过去就已注定。你们的灵魂,在拒绝忏悔的那一刻就已经沉没了。《日本沉没》哪里是虚构?那是你们潜意识里的自白。”

他顿了顿,语调陡然加重:“看看你们的移民潮吧。从明治时期的巴西垦荒,到如今每年数十万年轻人涌向欧美,这真的是‘寻求更好的生活’吗?我倒觉得,这更像一场集体逃亡。”他从公文包里抽出份数据表,透过投影仪打在背景板上——黑色柱状图清晰显示着“近十年日本海外移民增长率”,曲线陡峭得触目惊心。

“这些移民,与其说是‘对未来的选择’,不如说是‘对当下的决裂’。”林文渊的声音里添了层冷意,“你们嘴上说着‘守护传统’,脚下却在拼命逃离这片土地;你们歌颂‘樱花精神’,却在悄悄把资产转移到国外。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移民中,有三分之一是掌握核心技术的工程师、学者——这究竟是个人选择,还是某种未言明的‘战略转移’?”

台下响起一阵骚动,有日本学者猛地站起身:“林教授这是阴谋论!”

林文渊却笑了,笑意里带着淡淡的悲悯:“是不是阴谋论,看看数据就知道。去年东京大学的调查显示,62%的受访青年‘愿意放弃国籍’,70%的企业高管‘已在海外购置房产’。当一个民族的精英都在为‘逃离’做准备,你们还谈什么未来?”

他合上数据表,目光重新落回樱井美子身上——她的脸色比刚才更白,嘴唇抿成一条直线,却没有回避那道锐利的视线。“樱井小姐,”林文渊忽然开口,语气缓和了些,“我知道你在做中日文化交流,你的努力值得尊重。但个人的微光,照不亮一个民族的阴影。当多数人还在‘沉没’,少数人的挣扎不过是徒劳。”

“所以,”他举起话筒,声音传遍整个报告厅,“我的结论很简单:一个不敢直面过去的民族,没有资格谈未来。日本的沉没,不是地理的预言,是历史的判决。而那些移民的脚步,不过是在为这场判决提前写下注脚。”

话音落下时,台下一片死寂。林文渊鞠躬下台,掌声稀稀拉拉,远不如对金敏哲那般热烈。佐佐木教授站在台上,半天没能说出话来,背景板上的富士山雪顶在灯光下泛着惨白的光,像极了一张沉默的脸。

樱井美子忽然侧头看我,眼里没有泪,只有一片深不见底的空洞。“他说得对吗?”她的声音轻得像叹息,“我们……真的在逃亡吗?”

我望着她映在镜片上的自己,忽然想起千鹤川子祖父炸军舰的往事,想起雪子被锁在房间里的哭腔,想起黑川组那些带着刀疤的脸。这些碎片在脑海里翻腾,最终都化作林文渊那句冰冷的断言——“灵魂早已沉没”。

聚光灯再次亮起时,樱井美子已经挺直了脊背,只是指尖仍在微微发颤。而这场关于日本命运的讨论,显然已撕开了温情的面纱,露出了最锋利的内核。

林文渊并未走下台,只是将话筒握得更紧,黑框眼镜后的目光扫过骚动的人群,像两束冷静的光。“历史的车轮从不会为谁停留。”他的声音陡然拔高,盖过台下的议论,“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模样,嫦娥探月,蛟龙入海,中国人用崛起证明——真正的未来,属于敢于直面历史、更敢于创造明天的民族。”

他顿了顿,指尖在讲台上轻轻叩击,发出“笃笃”的声响,像在敲醒沉睡的人:“很多人说中国大度,二战后没要日本的战争赔偿。可你们知道吗?那不是‘大度’,是当时的历史无奈——百废待兴的中国,只想尽快抚平伤口。但这绝不等于遗忘!”

“看看你们的靖国神社吧。”他的声音里淬着冰,“那些双手沾满鲜血的战犯,至今被供奉为‘英雄’;那些美化侵略的教科书,还在毒害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这种‘供奉’,这种‘美化’,就是在告诉世界:你们从未真正认错。”

台下的抗议声越来越响,几位日本学者猛地站起身,其中一位秃顶老者指着林文渊怒斥:“你这是对日本的污蔑!天皇陛下是民族象征,不是什么‘罪恶族群’!”

“象征?”林文渊冷笑一声,抬手示意全场安静,“象征着什么?象征着对侵略历史的沉默?象征着对慰安妇幸存者的无视?还是象征着这个早已支离破碎的国家?”他指向背景板上的东京夜景图,“看看你们的‘家国构造’吧:120万亿日元的政府债务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结婚率跌破50%,出生率创历史新低,多少家庭在‘少子化’与‘老龄化’的夹缝里挣扎?连最基本的‘家’都快散了,何谈‘国’?”

樱井美子的呼吸越来越急促,她攥着我的手,掌心的冷汗濡湿了我的指尖。林文渊的目光却像手术刀般精准,剖开这层繁华的皮囊:“天皇就像个精致的傀儡,被供奉在神龛里,成为你们苟延残喘的遮羞布。你们不敢拆,因为拆了连最后一点‘象征’都没了;你们不愿改,因为改了就要直面自己早已‘空心化’的事实。”

“够了!”台下的日本学者拍着桌子怒吼,有人甚至想冲上台,被佐佐木教授厉声喝止。

林文渊却毫不在意,声音洪亮如钟:“你们以为移民就能逃掉?巴西的日裔第三代早已不会说日语,美国的日本工程师在硅谷永远是‘二等公民’。你们逃的不是土地,是历史的债!可债能逃掉吗?”

他抬手直指那些抗议的日本学者,字字如掷地有声:“看看富士山的雪,那是你们祖先欠下的血债凝结的霜;看看樱花的落,那是你们拒绝忏悔的灵魂在凋零!这繁华背后的死亡气息,难道你们真的闻不到?”

“日本人,该醒醒了!”他的声音陡然冲破报告厅的屋顶,“承认错误不是毁灭,是重生。可你们连承认的勇气都没有,何谈未来?等到樱花彻底落尽,富士山真正喷发时,再想回头——晚了!”

最后一个字砸在空气里,他将话筒轻轻放在讲台上,转身时,中山装的衣角在聚光灯下划出一道利落的弧线。台下的日本学者面红耳赤,有人在喊“滚出去”,有人在低头沉默,只有少数几位外国学者在低声交谈,目光里带着复杂的审视。

樱井美子忽然站起身,力道大得带翻了身后的椅子。“他说得太过分了。”她的声音在发抖,却死死盯着台上,“但……”她转头看我,眼里的空洞被一种剧烈的情绪填满,像火山喷发前的震颤,“但他说的‘空心化’,说的‘家不成家’……是真的。”

聚光灯在佐佐木教授身上亮了又暗,老人枯瘦的手在讲台上摸索着,半天没能说出一句话。背景板上的富士山与《菊与刀》封面在灯光下明明灭灭,像一场无声的审判。而林文渊留下的那些话,像无数根针,密密麻麻扎在每个人的心上——尤其是那些不愿醒来,却早已在沉睡前兆里挣扎的日本人。

林文渊已走到台口,闻言又转过身,聚光灯重新将他笼罩。他抬手理了理中山装的领口,黑框眼镜后的目光陡然锐利如锋,刚才的温润荡然无存。

“最后说一句。”他的声音不高,却让全场瞬间安静,“我研究佛教多年,最信‘天道好还’四个字。因果报应从不是迷信,是历史的铁律。”

他环视台下,目光在那些怒目而视的日本学者脸上一一扫过:“你们供奉战犯,就别怪邻国记恨;你们淡化侵略,就别怪后代遗忘;你们拆碎了‘家’,就别怪‘国’如飘萍。这不是诅咒,是报应——苍天何曾饶过谁?”

樱井美子的指甲深深掐进我的胳膊,我能感觉到她在拼命克制颤抖。林文渊的声音里已带上凛然的义愤,每个字都像带着千钧之力:“我是华裔,祖父曾在滇缅战场断过腿,他临终前说‘不是恨,是忘不了’。这种忘不了,不是要你们跪在地上赎罪,是要你们抬头看清楚——你们踩过的白骨,至今还在盯着你们的背影!”

“所以日本的宿命是什么?”他猛地提高音量,震得话筒微微嗡鸣,“是你们自己选的!是供奉战犯时选的,是篡改教科书时选的,是看着年轻人逃离却无动于衷时选的!这报应,早就写在你们的家谱里,刻在你们的神社牌位上,融进你们不敢直面的每一个黑夜!”

他最后看了眼背景板上的富士山,语气里淬着冰:“别问未来在哪里,你们的未来,早在选择逃避的那一刻就死了。剩下的,不过是等待报应兑现的过程。”

话音落时,他再没回头,中山装的背影消失在通道口。报告厅里死一般的寂静,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过了几秒,才有位日本学者猛地将笔记本摔在地上,嘶吼着“岂有此理”,紧接着,更多愤怒的声音炸开,桌椅碰撞声、怒骂声、佐佐木教授的劝阻声搅成一团。

樱井美子突然抓住我的手,力道大得像要捏碎我的骨头。“我们走。”她的声音低沉而急促,拉着我穿过混乱的人群,高跟鞋踩在地板上发出踉跄的响。走出报告厅时,夜风带着寒意灌进衣领,她却像是毫无察觉,只是死死盯着远处东京塔的灯火,眼里翻涌着从未有过的惊涛骇浪。

“天道好还……”她喃喃重复着这四个字,忽然停下脚步,转身时,泪水终于冲破眼眶,顺着脸颊滚落,“曹君,你说……我们真的没有回头路了吗?”

远处的学术报告厅还在传出喧哗,而庆应义塾大学的夜色里,樱井美子的哭声轻得像片飘落的樱花,却在我心头砸出了千斤重的回响。林文渊的话或许尖锐如刀,但那刀刃划破的,又何尝不是这个民族最痛的伤口?

夜风卷着樱花的残瓣掠过衣襟,我和樱井美子并肩走在庆应义塾大学的石板路上。路灯将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又被道旁的银杏树影切割得支离破碎。远处的学术报告厅还亮着灯,隐约传来激烈的争执声,像一场未熄的野火。

“我祖父是军医。”樱井美子忽然开口,声音被风吹得有些散,“驻扎在满洲的时候,他管过伤员——也管过‘特殊输送’的档案。”她顿了顿,踢开脚边一颗小石子,“小时候我在他书房见过张照片,关东军医院的院子里,中国劳工跪在雪地里……他说那是‘防疫演习’。”她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指尖在掌心划出凌乱的纹路,“直到去年整理他的遗物,才在日记里看到真相——那是731部队送来的‘实验材料’。日记最后一页写着‘夜不能寐’,却再没下文了。”

我没接话,只是看着她映在地面上的侧脸。她的睫毛上还挂着未干的泪,在路灯下闪着细碎的光。校园里的老建筑在夜色中沉默矗立,爬山虎的藤蔓沿着石墙蜿蜒而上,却遮不住墙缝里渗出的历史寒意。那些砖石垒砌的拱门,像一个个沉默的惊叹号,悬在我们头顶——庆应义塾大学的前身,正是明治时期福泽谕吉创办的兰学塾,而福泽谕吉的头像,至今印在万元日币上。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我低声说,“北京的抗战纪念馆在翻新,要新增3000件文物,其中有件731部队的实验记录副本,是俄罗斯档案馆刚解密的;南京的和平公园种了80棵银杏,每棵树下都埋着块刻着地名的石头——从上海到长沙,从缅甸到塞班,都是当年战斗过的地方。上周我看新闻,有群日本中学生自己组织了‘谢罪之旅’,捧着鲜花去了南京,被当地老人拉着手说‘要好好活着’。”

樱井美子猛地停下脚步,转身看我时,眼里的水光又涌了上来:“可那样的孩子太少了。首相官邸前几天还在辟谣‘未计划参拜’,却没说‘永远不参拜’;教科书审定会上,‘南京事件’的遇难人数又被‘调整’成‘大量不明’;连民间团体想办场日中友好音乐会,都要被右翼分子泼红漆,主唱还收到了带子弹的威胁信……”她的声音发颤,“曹君,你说,要是我祖父还活着,他会指着照片说‘这是罪’吗?还是会像那些人一样,把血债说成‘历史必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