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我在东瀛打拼的日子 > 第186章 菊与刀以及日本沉没

“黑川的人不敢进这条街,但不代表他们会罢休。”她放下筷子,抽出纸巾擦了擦嘴角,“雪子那边我已经让人去查了,雀之巢会所的保安系统是樱井重工做的,晚上能拿到内部监控。”

戏台上传来鼓点声,艺伎的唱腔婉转悠长。我看着她指尖夹着的烟在空气中划出弧线,突然意识到,自己或许真的需要借助这份力量——哪怕它带着刀锋般的寒意。面条在红油里翻滚,我抬眼时正撞见樱井美子用竹筷夹起一片牛肉。她今天换了副金丝边眼镜,镜片后的眼睛眯起时,眼角细纹里藏着种久经世故的锐利——算算有小半年没见,她剪短了头发,及肩的黑色卷发衬得脖颈愈发修长,袖口挽起露出的腕表是百达翡丽的限量款,与她身上那股生人勿近的气场浑然一体,却又在抬眸看向我的瞬间,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柔和。

“在看什么?”她放下筷子,指尖敲了敲桌面,“面要坨了。”

“感觉你……更干练了。”我老实回答,夹起一块泡软的梅子扔进嘴里,酸甜味瞬间压过了牛肉面的辛辣。

她挑了挑眉,嘴角难得扬起个浅淡的弧度:“难道以前很拖沓?”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来,落在她耳坠上的碎钻上,折射出细碎的光,“其实我一直一个人住。”

我握着筷子的手顿了顿。

“自从我和佐藤订婚后,”她端起茶杯抿了口,语气平淡得像在说别人的事,“樱井家和佐藤家有过约定,暂时不插手对方的生意。我搬去了麻布区的公寓,离这边远些。”

铜铃再次响起,楼下传来客人的喧哗声。我想起佐藤那张总是挂着假笑的脸,还有他母亲在订婚宴上投来的审视目光,忽然明白她话里的潜台词——那场荒唐的婚约,困住的从来不止我一个。

“我知道。”我低声说,夹起一筷子面条,“当时情况复杂,委屈你了。”

她没接话,只是重新拿起筷子,将碗里的牛肉片都拨到我碗里,动作自然得像是做过千百遍。戏台的唱腔不知何时停了,二楼只剩下我们吃面的细微声响,红灯笼的影子透过窗纸,在她脸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光晕。

窗外的红灯笼被风吹得轻轻摇晃,在桌面上投下晃动的光斑。樱井美子放下筷子,指尖在玻璃杯沿画着圈,语气比刚才柔和了些:“曹,我需要你帮我。”

我抬眼看她,她的睫毛在镜片后轻轻颤动,褪去了刚才的锐利,反倒露出点难得的恳切:“樱井会最近在和国内谈合作,那些老顽固认死理,非说要找个懂风水建筑的人牵头才放心。”她顿了顿,目光落在我脸上,“我能信任的人不多,你是一个。”

辣椒油的香气漫在空气里,她忽然笑了笑,那笑意冲淡了眼底的疏离:“不管以后……我们处成什么样,我都希望能像以前那样…”

我看着她。黑色真丝衬衫的领口松开两颗扣子,露出精致的锁骨,发被她随手别在耳后,露出线条利落的下颌线。从第一次见面到现在,她永远像株带刺的红玫瑰,漂亮却难接近,可此刻眼底的认真,让人心头一软。

“好。”我点了点头。

她明显松了口气,端起茶杯和我碰了一下,青瓷相击发出清脆的响。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她发梢,镀上一层浅金色的边,我忽然觉得,樱井美子这副样子,大概会在记忆里存很久——毕竟,能让她露出这副神情的时刻,实在太少了。辣椒油在瓷碗里泛着红光,樱井美子用竹筷把最后一片牛肉夹到我碗里,忽然轻笑一声:“曹君,你是不是觉得我和佐藤快成一家人了?”她摘下眼镜,用指腹按了按眉心,“其实那婚约就是张纸,我们俩私下签了协议——家族需要这场联姻稳固关系,我们各取所需,互不干涉私生活。”

我夹起牛肉的手顿了顿:“互不干涉?”

“对。”她重新戴上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清明得很,“他继续玩他的赛车,我管我的公司,逢年过节一起应付下长辈就行。”她端起茶杯,水汽模糊了嘴角的弧度,“说白了,就是场体面的交易。”

戏台的唱腔正到婉转处,她忽然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但我不甘心只做个‘体面的交易品’。我们公司最近在谈中日文化交流项目,从书法展到古建筑修复,我想一点点做起来。”她的指尖在桌面上轻轻点着,“你知道的,我心里其实很矛盾,但总有份坚持在。我做的工作其实也是一种救赎…”

“为上一辈人救赎?也为日本人救赎?”我接话时,她的手恰好覆上来,比刚才握得更紧些。

她抬眼望我,睫毛在镜片后轻轻颤动,没有直接否认,指腹带着微凉的温度摩挲着我的手背:“也许做的这些事微不足道,但至少能稍微慰藉一下心里的愧疚。”她顿了顿,声音轻得像被风吹动的绸带,“曹君,这件事我需要帮手,你愿意搭把手吗?”

没等我回答,她已经松开手,端起茶杯掩饰般地抿了一口:“当然,你要是不愿意……”

“我愿意。”我打断她时,她眼里闪过一丝亮,像被风吹动的烛火。

正说着,她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看了眼屏幕后,神色微微一肃,接起电话用日语低声交谈几句,挂断后看向我:“原本下周由庆应义塾大学主持的‘日本的当下与未来’论坛,提前到今晚了。”她顿了顿,补充道,“因为有个中国学术团即将来访,日方想提前内部讨论,以便更好地交流。”

庆应义塾大学作为日本顶尖学府,能举办这样的论坛,规格定然不低。“都有哪些人会参加?”我问道。

“世界各地的学者,还有不少日本各界名流。”樱井美子眼中闪烁着期待,“这是个了解日本各方对其前途看法的好机会,你有兴趣吗?”

“当然。”我点头应下。

她招手叫来服务员结账。“那吃完饭我们就过去,有些事,论坛结束后我想和你细谈。”

走出餐馆,夜晚的凉风扑面而来,吹散了些许身上的麻辣气息。坐进樱井美子的车,一路驶向东京湾。车停在防波堤旁,我们沿着堤坝慢慢散步,远处的彩虹桥灯火璀璨,将海水映照得一片流光溢彩,东京的繁华在夜色中铺展开来,像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

“你看这夜景,”樱井美子望着对岸密集的楼宇,轻声感叹,“是不是觉得繁华得晃眼?”

“确实热闹。”我回应道。

她捡起一块石子扔进海里,溅起细小的水花:“可底下全是空的。年轻人不愿生孩子,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企业还在吃老本……”她转头看向我,眼神里带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重,“绝大多数人还在为眼前的增长欢呼,没人看见这繁华下面烂掉的根。”

浪涛拍打着堤岸,风声里,远处城市的喧嚣似乎都淡了些。她的风衣被风吹得微微鼓起,我看着她映在霓虹里的侧脸,忽然觉得,这场关于日本命运的探讨,从踏上这片土地开始,就早已和我们每个人的脚步紧紧缠绕在了一起。

庆应义塾大学的校园在夜色中静穆如古画,路灯将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穿过爬满常春藤的石拱门,转过两座栽着鸡爪槭的庭院,学术报告厅的灯光已在前方亮起。推开门时,里面的交谈声恰好歇止,主持人正站在台前调整麦克风,我们悄悄从后排找了空位坐下,刚坐稳,全场的灯光便暗了下来,只剩下聚光灯打在那位头发花白的老者身上。

“这位是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佐佐木修一。”樱井美子凑在我耳边低语,声音轻得像落雪。我顺着她的目光看去,佐佐木教授穿着笔挺的藏青西装,胸前别着枚樱花襟章,正抬手示意全场安静。

“欢迎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他的中文带着轻微的口音,却吐字清晰,“今天的报告厅里,坐着来自十三个国家的学者——从柏林到北京,从悉尼到首尔,感谢诸位为‘日本的当下与未来’这个主题而来。”他顿了顿,指尖轻轻敲击讲台,“我们不谈政治,只论文明;不述恩怨,只探归途。”

掌声落定后,他侧身指向身后的背景板——左侧是富士山的航拍图,皑皑雪顶在黑夜里泛着冷光;右侧是《菊与刀》的初版封面,刀身的寒光与菊花的柔瓣在暗金色底纹上交织。“接下来,有请第一位发言嘉宾,来自首尔大学的金敏哲教授。”

聚光灯转向右侧通道,一位穿着深灰西装的中年男人走上台,鞠躬时鬓角的白发格外显眼。他接过话筒时,指尖在上面轻轻顿了顿,目光先落在背景板的富士山图上。

“谈到日本的未来,我总会想起三样东西。”金敏哲的声音低沉而有力,“第一是富士山——这座被称为‘圣山’的火山,沉默时是绝美的风景,喷发时却藏着毁灭的阴影。这不正像日本民族的性格吗?”他抬手指向右侧的《菊与刀》封面,语调陡然加重,“第二便是这本《菊与刀》。本尼迪克特女士的洞察何其精准:菊花是天皇与皇族的象征,代表着日本人对极致雅致的追求;而武士刀,是军国主义的图腾,是剖腹自尽的决绝,是侵略扩张的獠牙。这两者看似矛盾,却在日本人的骨血里共生了千年。”

台下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他环视全场,声音里淬着冷意:“各位不要忘了,正是这把‘刀’,曾将整个亚太拖入战火。南京的哭嚎,马尼拉的焦土,汉城的废墟……这些伤痕至今未愈。而当‘刀’收起时,他们又用‘菊花’的温婉来粉饰,这种分裂,难道不是日本命运的隐喻吗?”

樱井美子的手指猛地攥紧了风衣下摆,我能感觉到她的指尖在微微颤抖。金敏哲却没有停顿,目光扫过背景板上的富士山:“第三,是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那场虚构的地质灾难,实则是这个民族生存焦虑的投射——他们深知自己活在‘借来的土地’上,富士山的火山灰终会覆盖樱花,地震带的裂痕早晚会吞噬东京。这种‘注定消亡’的恐惧,让他们既渴望永恒,又迷恋毁灭。”

他忽然指向窗外,夜色中能隐约看见东京塔的轮廓:“就像樱花,开得越是绚烂,越让人想起它转瞬飘逝的宿命。这国花般的血脉里,藏着的从来不是生生不息,而是‘向死而生’的疯狂。如今的繁华不过是表象,底下早已弥漫着死寂的气息——少子化的深渊,老龄化的沉疴,年轻人在‘过劳死’与‘躺平’间挣扎,这不正是樱花凋零前的最后盛放吗?”

“所以,”他的声音陡然拔高,聚光灯在他脸上投下深刻的阴影,“日本的未来,究竟是富士山喷发前的死寂,还是樱花凋零后的虚空?这既是地理的宿命,难道不是历史的必然?”

最后一个字落下时,报告厅里鸦雀无声。我转头看向樱井美子,她的脸色在灯光下白得近乎透明,嘴唇紧抿成一条直线,眼里却没有泪,只有一片深不见底的冰。金敏哲的演讲像一把锋利的刀,剖开了日本最隐秘的伤口,而这场关于命运的探讨,才刚刚露出它最锋利的刃。

金敏哲将话筒微微凑近唇边,聚光灯在他鬓角的白发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他的语气突然变得异常平静,像一潭深不见底的寒水:“最可怕的不是历史的伤痕,而是遗忘伤痕的麻木。”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台下,最终落在前排几位低头记录的日本学者身上:“在座的诸位或许不记得,100年前的朝鲜半岛,是如何被‘菊花’与‘刀’同时碾碎的。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签订后,我们的教科书被改成日文,汉城的景福宫被改成日军司令部,连姓名都必须改用日式读音——我祖父原本叫金成柱,被强改成‘金井成柱’,直到光复那天,他才敢在户籍上划掉那个‘井’字。”

台下有位日本学者想插话,被他抬手制止:“1943年,仅庆尚南道就有20万青年被强征为‘兵夫’,其中一半死在菲律宾的丛林里,尸骨至今无人收殓。而那些被掳走的‘慰安妇’,她们的名字被刻在首尔的纪念馆墙上,下雨的时候,那些名字会渗出水来,像在哭。”

他忽然转向佐佐木教授,声音里带着一丝诘问:“佐佐木先生刚才说‘不述恩怨’,可历史的真实能绕过去吗?”全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一个不敢直面过去的民族,谈何‘当下与未来’?就像富士山,你们只看见它的雪顶,却忘了底下的岩浆;只赞美樱花的绚烂,却回避它根系下的腐土。”

樱井美子的呼吸变得急促,她从手包里摸出纸巾,却半天没擦到眼角——那里根本没有泪,只有一种近乎痉挛的紧绷。金敏哲忽然朝我们的方向看了一眼,目光在她身上停顿半秒,又转向全场:“当一个民族不敢直面自己的过去,它的未来就只剩下两种可能:要么在自我欺骗中沉沦,要么在重蹈覆辙中毁灭。”

“至于《日本沉没》,”他话锋一转,指尖轻轻敲击讲台,“与其说是预言,不如说是警告。小说里的日本最终靠国际援助得以存续,可现实中,谁会为一个连道歉都吝啬的民族伸出援手?富士山不会永远沉默,樱花也不会为遗忘历史的人停留。”

“只有真正撕开伤口,才能长出新肉。”他的声音陡然清亮,“今天我们坐在这里,不是为了翻旧账,是为了让‘刀’永远封存,让‘菊花’真正代表雅致,而非虚伪。否则,这场论坛不过是场自欺欺人的闹剧。”

最后一个字消散在空气里,他微微鞠躬,没有多余的话,转身走下台。掌声突然爆发,起初稀疏,渐渐变得热烈,甚至有几位外国学者起身致意。聚光灯重新打回佐佐木教授身上,老人的手指在讲台上悬了很久,才缓缓开口:“感谢金敏哲教授的……深刻分享。接下来,有请来自剑桥大学的……”

后面的话我有些听不清了。樱井美子突然站起身,动作快得带起一阵风,她没有看我,只低声说:“我去趟洗手间。”便径直走向出口,背影在灯光下绷得像根即将断裂的弦。

我望着她消失在门后的身影,又看向台上重新响起的掌声,忽然觉得金敏哲的每句话都像冰锥,不仅扎在在场的日本人心里,也扎在这片看似平静的夜色里——原来有些伤痕,从来不曾被时间抚平,只是被繁华的表象暂时盖住了而已。

佐佐木教授的话音未落,聚光灯已转向另一侧通道。一位穿着浅灰中山装的中年男人缓步走上台,黑发梳得整整齐齐,鼻梁上架着副黑框眼镜,胸前的铭牌印着“剑桥大学 林文渊 教授”。他接过话筒时,先是朝台下深深鞠躬,目光掠过全场时,在我和刚回到座位的樱井美子身上稍作停留。

“刚才金教授的发言,让我想起京都清水寺的青苔——无论如何清扫,总有些痕迹会渗进石头里。”林文渊的中文带着温润的书卷气,却字字清晰,“历史就是这样的青苔。”

他抬手推了推眼镜,指尖在话筒上轻轻点了点:“有个问题我思考了很多年:为什么时至今日,多数中国人仍无法原谅日本?在座的日本朋友或许会说‘都过去这么久了’,或许会举‘友好城市’‘文化交流’的例子,但你们有没有想过,真正的症结不在时间,而在态度?”

台下有位日本学者皱眉欲言,被他温和却坚定的目光制止:“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墙上,刻着30万个名字;731部队遗址的土壤里,还能检出化学武器的残留。这些不是‘历史教科书里的文字’,是活生生的人命,是至今仍在渗血的伤口。而你们的教科书在淡化,你们的政客在参拜靖国神社,你们的年轻人在‘忘记’——这种‘集体失忆’,难道不是在往伤口上撒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