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后的清晨,叶辰的车驶上了前往省城的高速公路。
后视镜里,连坞县的轮廓渐渐模糊,最终消失在地平线下。
但他的心中,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装满了这座小城的重量和未来。
省纪委大楼庄严肃穆,无声地彰显着权力的分量。
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叶辰走进一间小型会议室。
林国栋书记已经在那里等候,他坐在沙发上,姿态放松,但目光锐利如鹰,仿佛能穿透一切表象。
“叶辰同志,来了,坐。”林国栋指了指对面的沙发,语气平和。
叶辰恭敬地坐下,腰杆挺得笔直。
林国栋打量了他片刻,开门见山:“筱筱拍的片子我看了,后来她也跟我聊了不少。你在连坞搞的这些改革,有想法,有魄力,也初见成效,我很欣赏。”
叶辰谦逊地回应:“林书记过奖了,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还有很多不足。”
“不必过谦。”林国栋摆摆手,“但是,叶辰啊,你要明白,改革者,往往是最孤独的。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你断了别人的财路,破了别人的官路,这明枪暗箭,你准备好了吗?”
叶辰迎接着林国栋审视的目光,没有任何躲闪,声音平静却蕴含着力量:“林书记,我唯一准备好的,就是坚持初心。”
“无论面对什么,改革这条路,只要对连坞的百姓有利,我就一定会走下去。孤独与否,不是我考虑的问题。”
林国栋盯着他看了几秒钟,脸上缓缓露出了一丝赞许的笑意。他点了点头,语气坚定了几分:“好!要的就是这股子劲儿!我们省里,就需要你这样有担当、有原则的年轻干部。”
“你放心,只要你们方向正确,依法依规,省委、省纪委会是你们的坚强后盾,绝不会让实干者流血又流泪!”
这句话,如同一颗定心丸,让叶辰多日来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一些。
“好了,公事谈完。”林国栋站起身,语气轻松起来,“走吧,筱筱和她妈妈在家准备得差不多了。”
“徐箐主任、杨东部长,还有你们成汉雯市长应该也快到了。”
“今晚就是家常便饭,放松点,也多听听几位领导对你工作的指点。”
“是,谢谢林书记。”叶辰恭敬地答道,心知肚明,今晚这场“家常便饭”,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
他即将走入的,是一个更高级别的“考场”,而考官,将是决定连坞乃至他个人政治命运的关键人物。
他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领,跟着林国栋的步伐,向那个灯火通明、暗流涌动的“家宴”走去。
连坞的未来,或许将在今晚,被赋予新的可能。
省城近郊,一处静谧的院落被苍翠的树木环抱,几盏古朴的路灯在暮色中散发出柔和的光晕。
叶辰乘坐的车缓缓驶入院子,他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着,才推门下车。
林筱筱早已在门口等候,她今天穿着一件浅米色的高领毛衣,显得知性而温婉。“叶县长,路上还顺利吗?”她迎上前,语气中带着熟稔的关切。
“很顺利,谢谢林记者关心。”叶辰保持着适当的礼节,随着她走进屋内。
温暖的灯光下,省纪委书记林国栋正与几位客人坐在客厅沙发上交谈。见叶辰进来,他微笑着站起身:“叶辰同志到了,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叶辰迅速扫视了一眼在场的人:除了已知的省发改委主任徐箐、省委组织部部长杨东、照海市市长成汉雯外,还有一位戴着金边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男子,他并不认识。
“这位就是我在饭桌上常提起的叶辰,连坞县的县长,年轻有为啊。”林国栋亲切地拍着叶辰的肩膀,然后逐一介绍在场客人。
当介绍到那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时,林国栋特意加重了语气:“这位是省委政策研究室的张天明主任,他对你们连坞的改革很感兴趣,今天特地过来听听。”
叶辰心中一震,政策研究室是省委的智囊机构,其主任的出席意味着连坞的改革已经引起了省委更高层面的关注。
他恭敬地递上准备好的材料:“林书记、各位领导,这是连坞县近期工作的一些简要汇报。”
徐箐首先接过材料,翻看了几眼,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在党校时我就看出叶辰是棵好苗子,没想到短短时间就在基层干出了这么多实事。”
作为叶辰在省党校学习期间的老师,她的评价带有天然的权威性。
杨东部长微微点头:“上次去连坞参加现场会,印象很深。特别是领导干部接访制度,很有创意,也很有魄力。”
他转向林国栋,“老林啊,这样的年轻干部,我们组织部门要多关注。”
成汉雯市长则显得更为务实:“叶辰在连坞的改革举措,市里是支持的。不过作为直接领导,我也要提醒他,改革要注重方式方法,既要坚持原则,也要讲究策略。”这番话既表明了支持态度,也展现了作为直接领导的权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