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院子里那棵老梧桐树,金黄的叶子在秋风中纷纷扬扬地飘落,铺就一地绚烂。这景象本该很美,却莫名让人感到一种繁华将尽的凄凉。
光伏项目的选址工作仍在继续,但阻力有增无减。
叶辰心知肚明,这已经不单单是一个项目选址的问题,而是一场关于连坞县未来发展方向的较量,更是一场正义与私利的博弈。
这天上午,叶辰正准备召开项目选址协调会,小张匆匆进来,神色紧张:“叶县长,刚接到通知,市委组织部考核组突然来了,说要进行干部履职情况抽查。”
叶辰一愣:“事先没通知吗?” “没有,说是随机抽查,但...”小张压低声音,“带队的是组织部副部长周海涛,听说和罗书记是老乡。”
叶辰立即明白过来。这绝非偶然,而是有针对性的行动。他平静地说:“好的,按要求配合考核组工作。通知下去,各相关部门实事求是汇报工作。”
考核组的到来在连坞县官场引起了不小震动。表面上,考核是常规工作,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不寻常——考核组重点了解政府近期决策过程,特别是被推迟或调整的项目情况。
下午,叶辰被请去谈话。周海涛态度客气但问题尖锐:“叶县长,听说你主持工作期间推行了不少改革,但也有些同志反映,你工作方式比较强硬,有些决策不够民主?”
叶辰坦然应对:“周部长,改革必然会触动一些固有利益,可能会让部分同志不适应。但我所有决策都经过必要程序,集体研究决定。如果您指的是光伏项目选址问题,我这里有完整的专家论证和民意调研材料。”
周海涛翻看着材料,不置可否:“有同志反映,你以环保为名,实际上是在阻碍连坞经济发展。你怎么看?”
叶辰正色道:“周部长,我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是对立关系。连坞县的绿水青山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决不能为了一时GDP增长而破坏可持续发展基础。光伏产业本身是绿色产业,更应该模范遵守环保规定。”
谈话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叶辰据理力争,既坚持原则又不失分寸。送走考核组后,他意识到这场较量已经升级。
当晚,叶辰约刘国栋、王梓涵、陆亦可在一处僻静的茶室见面。
“情况已经很明朗了。”叶辰开门见山,“光伏项目背后的利益集团开始反扑,他们想要通过组织手段给我施压,甚至可能想调整我的分工。”
刘国栋愤然:“太明目张胆了!就因为你不肯让步,就想把你搞掉?”
王梓涵比较冷静:“叶县长,硬扛不是办法。我建议适当妥协,项目可以继续推进,但在环保监管上加强要求。这样既不得罪上面,也能守住底线。”
陆亦可摇头:“问题没那么简单。我们已经掌握初步证据,光伏项目背后可能存在权钱交易。如果妥协,就是纵容**。”
叶辰沉思良久,缓缓开口:“梓涵的建议有道理,但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我有个想法...”
他压低声音说出计划,三人听后都露出惊讶表情。
“这太冒险了!”王梓涵首先反对,“万一失败,你可能彻底得罪上面,政治前途就毁了!”
刘国栋却眼前一亮:“我觉得可行!置之死地而后生!”
陆亦可谨慎地说:“方案可以,但需要周密安排,确保万无一失。”
四人仔细推敲着计划的每个细节,直到深夜。
第二天,叶晨主动找到罗建明,态度有了明显转变:“罗书记,我重新考虑了光伏项目的问题。您说得对,发展是硬道理,不能因为过度谨慎而错失良机。”
罗建明先是一愣,随即欣慰地笑道:“叶县长能转变观念,很好!这说明你还是顾全大局的。”
“但是,”叶辰话锋一转,“项目可以放在原选址,环保要求必须严格执行。我建议成立特别监督组,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督,确保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到位。”
罗建明犹豫了一下:“这个自然,环保肯定要达标。”
“还有,”叶辰继续说,“既然这是个好项目,我建议扩大宣传,邀请媒体和群众代表参与监督,把光伏项目打造成连坞县绿色发展标杆。”
罗建明脸色微变:“没必要这么大张旗鼓吧?低调推进更稳妥。”
叶辰坚持:“罗书记,好项目不怕监督。公开透明反而能消除质疑,不是吗?”
罗建明勉强同意,但明显心存疑虑。
接下来的日子,叶辰一反常态,积极推动光伏项目前期工作,但同时要求所有过程公开透明。他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成立项目监督组,邀请媒体跟踪报道,还专门设置了项目信息公示平台。
这一招打乱了对方的阵脚。那些原本隐藏在幕后的利益关联方,突然暴露在阳光下,变得束手束脚。
一天晚上,叶辰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叶县长,见好就收吧。有些事情,知道得太多对谁都没好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