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会的成功给连坞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省媒连续报道连坞县改革经验,兄弟市县考察团接踵而至。连坞县一下成了全省改革的“明星县”。
罗建明忙碌于接待各路考察团,在各种场合介绍连坞经验,言谈中不时强调“在县委坚强领导下”。叶辰则保持低调,继续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
现场会后的一周,叶辰召开了接访问题解决进度汇报会。各部门负责人逐一汇报问题处理情况,大多数问题已得到解决或有了明确解决方案。
“环保局汇报一下化肥厂污染治理进展。”叶辰点名。
环保局长起身:“叶县长,我们已经完成了土壤和地下水检测,制定了详细的修复方案。但问题是...资金不足,需要县里额外拨款。”
“需要多少?为什么之前没预算?”叶辰问。
“大约需要300万。之前因为县财政紧张,这个项目一直被推迟...”
叶辰转向财政局长:“财政局怎么看?”
财政局长面露难色:“叶县长,县里资金确实紧张。而且罗书记指示,要预留资金准备县文化广场改造,那是明年的重点项目...”
“群众饮水安全比广场改造更重要!”叶辰语气坚决,“先安排200万启动资金,剩余100万我想办法从市里争取。文化广场改造可以暂缓。”
会后,刘国栋私下对叶辰说:“叶县长,文化广场改造是罗书记亲自抓的形象工程,你这样直接调整资金安排,恐怕...”
“国栋,我们做事要对群众负责,不是对个人负责。”叶辰平静地说,“饮水安全是民生大事,不能拖延。”
果不其然,第二天罗建明就找来了:“叶县长,听说你调整了文化广场项目的资金?这个项目我已经向市里汇报过了,现在突然推迟,我怎么解释?”
叶辰早有准备:“罗书记,化肥厂污染治理关系到几百户居民的饮水安全,不能再拖了。文化广场改造可以推迟半年,不影响大局。”
“大局?”罗建明提高声音,“什么是大局?连坞县的形象也是大局!现场会刚开完,兄弟市县都来看我们学习我们,这时候推迟已公布的项目,别人会怎么看?”
叶辰坚持己见:“罗书记,我认为真实的好形象来自于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而不是表面工程。如果为了面子而忽视民生,那才是真正损害连坞形象。”
两人不欢而散。这是自共事以来最激烈的一次冲突。
随后的日子里,叶辰感受到的阻力明显增加。他推行的几项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都遇到各种“特殊情况”和“实际困难”,进展缓慢。
更让叶辰忧心的是,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种声音:叶县长虽然能干,但“不懂政治”、“不会做人”;罗书记虽然保守,但“稳当”、“懂规矩”。
一天晚上,王梓涵约叶辰喝茶,委婉地提醒:“老叶,你推行的改革大家都认可,但方式方法是否可以更灵活些?硬碰硬可能会两败俱伤啊。”
叶辰感谢他的好意,但仍坚持原则:“梓涵啊,我知道你是好意。但有些事情可以妥协,有些事情不能。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我必须坚持。”
王梓涵叹口气:“我理解。但罗书记在连坞经营多年,关系网复杂。你刚来不久,根基尚浅,还是要谨慎些。”
正当叶辰思考如何突破困局时,一个机会意外出现:市里通知要选拔一批干部到美国参加公共管理培训,为期三个月,每个县有一个名额。
罗建明第一时间找叶辰商量:“叶县长,这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我建议你参加,把国外先进经验带回来,助力连坞改革。”
叶辰立即明白这是调虎离山之计——他离开三个月,足够罗建明重新掌控局面,甚至调整他推行的改革措施。
“谢谢罗书记好意,但我认为连坞县的改革正处于关键期,我暂时不能离开。”叶辰婉拒,“倒是罗书记可以去学习,我来守摊子。”
罗建明笑笑:“我年纪大了,外语也不通,这种机会还是留给年轻干部吧。你再考虑考虑。”
当晚,叶辰接到市委组织部同学的电话:“老叶,听说你拒绝了培训机会?可惜啊!很多人争这个名额呢。”
叶辰直言:“不是不想去,是走不开。我走了,连坞县的改革可能会半途而废。”
同学压低声音:“告诉你个消息,罗建明正在活动,想让他的人接替你主持政府工作。你要有心理准备。”
叶辰感谢同学的提醒,心情沉重。他意识到,自己面临的不仅是一场改革与守旧的较量,更是一场权力与理想的博弈。
周末,叶辰再次来到青龙镇。老校长带着他参观正在维修的校舍,孩子们围着叶辰问这问那。纯真的笑脸和真诚的期待让叶辰重新坚定信念。
“叶县长,听说您可能会离开连坞?”老校长关切地问。
叶辰惊讶消息传得这么快,坚定地回答:“不会,我会留在连坞,和大家一起把这里建设得更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