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春天,照海高新区的发展势头看似一片大好,但潜藏在深处的暗流,却悄然向叶辰涌来。
一个名为“寰宇新能源”的投资集团,带着一个号称投资额高达五十亿元的“新型动力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找到了照海招商局。
对方派头十足,洽谈人员言辞间透露出深厚的“背景”,承诺项目落地后年产值超百亿,年税收逾十亿,并能解决大量就业。
这样的数字,对于任何一个追求发展的地方政府而言,都如同诱人的禁果。
招商局局长王建业兴奋不已,第一时间向叶辰做了详细汇报。“叶市长,这可是条大鱼!如果能拿下,我们高新区在新兴产业布局上就能一举抢占高地!”他的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叶辰初听时,内心也难免波动。如此规模的项目,无疑是耀眼的政绩。
但他很快冷静下来,指示发改委、环保局、科技局组成联合项目评估小组,进行严格的尽职调查。
评估结果却不容乐观。环保局的技术骨干发现,对方宣称的“国际领先”工艺,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高能耗和潜在的重金属污染风险;发改委的同志核查其资金证明,发现对方杠杆率极高,主要依赖复杂的金融运作,自有资金比例存疑;科技局的专家则指出,其核心专利的所有权模糊,存在侵权纠纷的可能。
更让叶辰警觉的是,在一次非正式的酒局上,对方一位副总,借着酒意,拍着胸脯说“部委审批的路子都已铺平”,并隐晦地表示,事成之后,“绝不会忘记叶市长您的关键支持”。
恰在此时,叶辰接到了三姑叶卫华从北京打来的电话。三姑在财政金融系统深耕多年,消息灵通。
“叶辰,”三姑的语气一如既往的干脆,“最近是不是有个叫‘寰宇新能源’的集团在跟你们接触?我听到一些风声,这家公司背景比较复杂,在资本市场上操作比较激进,跟好几个地方谈过类似的大项目,但最终都没落地。你们一定要把眼睛擦亮,把项目的真实性、技术的成熟度和环保风险放在第一位评估,不要被投资额晃花了眼。现在中央强调要‘稳中求进’,防范金融风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这个时候,稳妥比速度更重要。”
三姑的提醒,与评估小组发现的问题相互印证,让叶辰心中的天平彻底倾斜。
在随后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上,关于这个项目的争论异常激烈。有的常委认为机会难得,应该大胆抓住,可以先落地再逐步规范;也有人担忧风险,主张谨慎。
轮到叶辰发言时,他面色沉静,将评估小组发现的各项风险一一摆上台面,数据详实,逻辑清晰。
“……同志们,”叶辰的目光扫过全场,语气凝重而坚定,“这个项目,看似是一块肥肉,但里面可能包着骨头,甚至藏着鱼钩。五十亿的投资,百亿的产值,确实诱人。但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光环,更要看它可能带来的长期隐患——环境的代价、金融的风险、乃至对我们照海营商声誉的损害!”
他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国家级高新区的牌子,意味着责任。我们要对国家的产业政策负责,对照海的可持续发展负责,对这里的百姓和子孙后代负责!如果为了所谓的政绩,吞下这颗可能带来无穷后患的苦果,那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我的意见是,鉴于目前发现的多重重大风险,这个项目,必须否决!”
他的话音落下,会议室一片寂静。最终,叶辰基于事实和责任的判断,赢得了多数常委的支持,项目被果断叫停。
事后证明,叶辰的决策极具远见。不到半年,“寰宇新能源”类似的项目在另一个城市因资金链断裂和环保违规而暴雷,引发了巨大的经济纠纷和社会矛盾,当地主管领导也因此被追责。
风波过后,一个深夜,叶辰独自坐在办公室里,窗外是零星的路灯光晕。
击退诱惑带来的不是兴奋,而是一种深沉的疲惫和难以言说的孤独。
在刚才那看似坚定果断的表态背后,是他独自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各种可能的非议。
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目光落在窗外无边的夜色上。
一种前所未有的空虚感袭来。在攀登事业高峰的路上,他一次次做出关键抉择,支撑他的是信念和责任,但在此刻,他无比清晰地意识到,他需要一个能够分享内心、给予慰藉的港湾。
他渴望一份稳定而温暖的情感依托。
他下意识地拿起桌上那部略显陈旧的HTC手机,拇指划过屏幕,停留在“林筱筱”的名字上。他想听听她的声音,哪怕只是几句简单的问候。但指尖悬在拨号键上许久,最终还是缓缓放下。
有些话,电话里说不清。有些情感,需要当面倾诉,需要一个郑重其事的场合。
“寰宇项目”风波尘埃落定后,照海高新区迎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客人——临港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凌辰,亲自带队前来考察交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