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高新区的“金字招牌”效应,在2012年的初冬,开始以实实在在的方式显现出来。
它仿佛为照海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机遇与挑战如同凛冽而清新的空气,一并涌入。
最先感受到这股热潮的是招商局。
局长王建业的座机和那部诺基亚E71手机,几乎从早到晚响个不停,办公桌上来自各地的项目意向书和传真件堆成了小山。
前来考察、洽谈的投资商和项目团队络绎不绝,其数量和层次与之前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过去需要招商人员“三顾茅庐”、磨破嘴皮才能请来的跨国公司和国内顶尖科技企业,如今纷纷主动抛来了橄榄枝。
这些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巨额的投资,更是先进的技术、成熟的管理模式和潜在的国际市场渠道。
4月20日难得阳光和煦的下午,叶辰亲自陪同一个来自德国的工业4.0解决方案考察团,参观了高新区内的几家标杆企业。
德方代表穿着严谨的西装,对照海扎实的产业基础、相对完善的配套以及政府对“两化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视表示了赞赏。
尤其是在参观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数字化车间时,看到生产线数据实时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的初步应用,德方专家表现出浓厚兴趣。
会谈在市政府接待室进行,略显陈旧的家具与讨论的前沿话题形成微妙对比。
对方领队,一位头发花白的资深工程师,通过翻译提出了共建“中德智能制造技术转移中心”的构想,希望将德国先进的工业自动化、数字化经验与照海的产业应用场景结合。
这与叶辰内心规划的引入国际创新元素、提升本土产业水平的思路不谋而合。
这样的合作层级和内容,在照海还是省级园区时,是不可想象的。
叶辰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提升照海制造业能级的重要契机,他当场指示相关部门成立对接专班,深入研究合作可行性。
梁永康教授的“先进机器人研究院”更是成为了这股热潮中的焦点。
国家级平台的加持,使得研究院的公信力和影响力骤增。
不仅顺利获得了国家“863计划”中智能机器人相关课题的倾斜支持,科研经费更加充裕,更有不少嗅觉敏锐的国内本土风险投资机构开始主动上门,谨慎地探询其前沿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可能性。
彼时,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虽已起步,但远未如后世般狂热,这种关注本身就意味着极大的认可。
梁教授本人也变得异常忙碌,但他乐在其中。
在简单的工作晚餐后,他端着茶杯,颇为感慨地对叶辰说:“叶市长,说实话,我当初决定回照海,一方面是乡情,另一方面也是看中了这里潜在的机遇和实实在在的产业需求。但我没想到,这块国家级的牌子,效果如此立竿见影。它就像一张含金量极高的信用凭证,让我们一下子从偏居一隅,进入了国家队的视野。”
他推了推眼镜,继续道:“现在,不仅仅是我们在四处寻找资源和合作,很多资源和机会也在主动找我们。平台大了,机会多了,但这肩上的责任,也确实更重了。我们必须拿出更具说服力、更能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成果,才能对得起这份信任和期待。”
叶辰深以为然地点点头,用他自己的诺基亚手机敲了敲桌面:“梁教授,这就是平台的力量。它放大了我们的能力,也放大了我们的责任和影响。研究院是照海‘内生创新’的核心引擎之一,下一步,我们要思考如何让这个引擎的输出功率更强,转速更稳,不仅要驱动一两家企业,更要思考如何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升级。”
与此同时,来自国家部委的关注和指导也愈发频繁和深入。
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司、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工信部装备工业司等与高新区发展密切相关的司局,在短短一两个月内,相继派出了规格不低的调研组来到照海。
他们不再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而是带着具体的课题,深入企业车间、实验室和创业孵化器,与管理者、科研人员、一线技术工人进行面对面的座谈交流,旨在深入了解“内生创新”模式在照海的实践细节、真实成效、面临的瓶颈以及政策需求。
叶辰敏锐地意识到,这些调研不仅仅是上级的检查考核,更是照海展示自身特色、争取国家层面政策资源支持的绝佳机会。
每一次接待,他都亲自参与方案制定,要求务必做到“汇报实事求是,数据准确详实,接待周到简朴,展示亮点绝不浮夸,反映问题绝不回避”。
在与部委领导的座谈中,他不仅详细汇报工作,更主动请教政策难点,积极争取将照海纳入各类国家级试点和示范区的考虑范围,话语间充分结合了当时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精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