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1号”生产线故障的成功排除,如同一场酣畅淋漓的春雨,洗去了笼罩在照海高新区上空的阴霾,也让之前所有的质疑和唱衰显得苍白无力。
官方通报以详实的数据和技术分析,清晰地展示了故障原因和解决过程,赢得了社会公众和业内的普遍理解与认可。
那些煽风点火的网络谣言,在确凿的证据和官方正面回应下,迅速销声匿迹。
叶辰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决定乘势而上,将这次危机转化为巩固战略、加速发展的契机。
他首先在高新区管委会内部,亲自主持召开了一次深刻的“复盘反思会”。
“同志们,‘智造1号’的故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叶辰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严肃而沉稳,“它暴露了我们在复杂系统风险管理、应急预案完善以及技术团队深度支撑方面的不足。但这不仅仅是重机厂的问题,更是我们整个高新区在推动‘智造赋能’过程中,必须共同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他没有停留在批评层面,而是引导大家进行建设性思考:“我们必须把这次的教训,变成我们宝贵的财富。我要求,由管委会牵头,联合工信局、各入驻企业和研发机构,立即制定《照海高新区智能制造系统安全运行与应急保障白皮书》。要把这次故障的排查思路、解决方法、预防措施,都系统化、标准化,形成我们照海自己的‘知识库’和‘安全标准’,向全区乃至全市推广!”
这个提议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同。一次危机,反而催生了一项具有前瞻性的制度和标准建设。
紧接着,叶辰将主要精力投向了梁永康教授的“先进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研究院”的落地工作上。
他亲自协调场地——就在高新区核心区域,一栋崭新的研发大楼被划拨出来;亲自把关研究院的章程和运行机制,确保其拥有充分的科研自主权和灵活的成果转化渠道;甚至亲自出面,帮助梁永康协调解决其家属的工作和子女入学问题,彻底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梁永康被叶辰的诚意和效率深深打动,他不仅自己全身心投入研究院的建设,还利用自己在海外学术界的影响力,开始为照海牵线搭桥,吸引更多相关领域的青年才俊和华人学者。
与此同时,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主干道路基已经夯实,标准厂房的钢结构骨架拔地而起,配套的人才公寓也开始了地基施工。
整个东南片区,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充满生机的工地。
首批签约入驻的几家“专精特新”企业,在管委会“保姆式”的服务下,进展顺利。
那家生产特种材料的企业,第一条中试生产线已经安装调试完毕,即将进行试生产;那家工业软件公司,依托本地市场,拿到了几个重要的订单,团队规模不断扩大。
一切都朝着积极的方向快速发展。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照海高新区一片欣欣向荣之际,来自临港的竞争压力以另一种方式显现。
政策研究室的李博主任拿着一份刚收到的省发改委内部征求意见稿,匆匆找到叶辰。
“市长,您看这个。《全省高新区发展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修订征求意见稿)》,里面有几个关键指标的权重做了大幅调整。”
叶辰接过文件,迅速浏览。他的目光很快锁定在几处修改上:“国际技术合作项目数量及金额”、“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数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等指标的权重显着提升,而“技术改造投入占比”、“本土产业链配套率”等体现内生性指标的权重则被相对弱化。
“这是……冲着我们来的?”李博低声说道,语气中带着担忧。
叶辰放下文件,脸上看不出喜怒。这套新的评估体系,显然更有利于临港那种外向型、国际化的发展模式,而对照海聚焦内生、深耕本土的“照海模式”构成了潜在的制约。如果在省级评估中落后,将直接影响后续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分配。
“不必过度解读。”叶辰平静地说,“省里要统筹全局,评估体系引导发展方向,这很正常。我们的路没有走错,不能因为评估指标的调整就自乱阵脚。”
他沉吟片刻,指示道:“但是,我们也要积极应对。你们政策研究室,要牵头组织力量,认真研究这份征求意见稿,针对权重调整,提出我们照海的建设性意见。同时,要准备一套充分的说明材料,重点阐述我们‘内生性创新’模式在保障产业链安全、提升产业韧性、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战略意义。我们要在省的层面,争取话语权,为我们的发展模式正名!”
“是,市长!”李博领命而去。
叶辰走到办公室的全省地图前,目光掠过照海,落在临港的位置上。凌辰这一手,玩得相当高明,是在规则的层面进行布局。这不再是简单的舆论攻击或项目竞争,而是上升到发展路径和话语权的争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