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8日,星期三。
叶辰在办公室的日历上,用红笔在11月5日那个格子里,重重地画了一个圈。
随即,他又将整个11月上旬都用横线标出。
做完这个动作,他放下笔,靠在椅背上,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仿佛完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仪式。
窗外,连坞的秋色正浓,天高云淡。但在叶辰眼中,看到的却是一场即将席卷全国、决定无数城市命运的经济风暴,以及风暴眼中那稍纵即逝的黄金机遇。
他的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脑海里清晰地回放着“前世”的记忆碎片:
华尔街雷曼兄弟倒塌引发的金融海啸、全球市场的哀鸿遍野。
以及……2008年11月初,华国果断推出的那只强有力的“手”——一项规模空前的四万亿元投资计划,旨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他知道细节:资金将重点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以及医疗卫生、文化教育、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
他知道竞争的残酷:全国成百上千的城市会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蜂拥而至,争夺这块巨大的蛋糕。
申报材料堆积如山,审批通道拥挤不堪。
谁准备得更早、更充分,谁的项目质量更高、更符合投向,谁就能在第一批、第一轮中脱颖而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时间,只剩下不到一个月。
必须在这扇通往未来的大门轰然开启前,让照海市,这个他工作和奋斗的地方,稳稳地站在门内,甚至抢到最前排的位置。
他面前摊开的,不是普通的文件,而是一份他亲自操刀、耗费了巨大心血的《照海市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重大项目策划案》。
里面的项目清单,如果让外人看到,会惊掉下巴——它精准得仿佛已经看到了国家即将下发的文件:
·交通方面: 照海-连坞-邻省边界高等级公路(预留高铁线位)、市域环线快速路网改造、连坞港区疏港铁路专线。
·水利方面: 照海市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重点解决北部山区饮水安全)、清江流域中下游防洪治理提升工程。
·民生与生态: 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打包项目、照海市医疗废物及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环照海生态屏障建设……
·能源与创新: 沿海风电场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市级云计算与大数据中心……
每一个项目,都像是为那“四万亿”量身定做。
这不是灵感迸发,这是来自未来的答案。
他拿起内线电话,声音沉稳而坚决:“大伟啊,立刻帮我预约向市委顾同书记汇报工作,主题……就写‘关于抢抓重大政策机遇,谋划照海长远发展的紧急汇报’。对,强调‘紧急’二字。同时,准备一下,我们近期可能需要频繁往返市里。”
放下电话,他走到窗前,望着楼下秩序井然的县委大院。
连坞的局面已经稳住,“清江项目”步入正轨,**毒瘤被切除,新产业开始萌芽。
是时候,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舞台了。
这一次,他不仅要让连坞起飞,更要借这股即将到来的国家洪流,推动整个照海市,实现一次命运的跃升。
他握了握拳,感受到掌心因激动和压力而渗出的细微汗意。
照海市委大楼,肃穆而安静。叶辰在秘书的引领下,走进市委书记顾同的办公室。
顾同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气度沉稳,他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叶辰同志,坐。什么事这么紧急?连坞又出成绩了?”
他语气带着一丝惯常的温和,但眼神深处是审慎的打量。
“顾书记,冒昧打扰。”叶辰坐下,身体微微前倾,没有任何寒暄,直接切入主题,“我这次来,不是汇报连坞的具体工作,而是想向您汇报一个关于照海市未来十年发展命运的重大判断和机遇。”
“哦?”顾同放下手中的笔,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说说看。”
叶辰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连接到办公室的投影仪上。
他没有直接展示项目清单,而是先调出了一系列数据和图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蔓延、国内出口数据陡峭的下行曲线、部分行业出现的经营困难……
“顾书记,基于我们对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深度研判和分析,”叶辰的声音清晰而有力,他必须将自己的“先知”包装成无可挑剔的“远见”,“我们判断,为应对这场空前的危机,国家层面极有可能在今年11月上旬,最迟中旬,出台一项规模巨大、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核心的综合性刺激政策!”
顾同的身体不易察觉地坐直了一些,眉头微蹙:“规模巨大?有多大?你的依据是什么?”
“初步预估,投资规模可能达到数万亿元级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