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汉末许褚:开局坐断东南 > 第101章 拜师蔡伯喈,初见蔡昭姬

回到庐江后,许褚将拜访羊续的经过告知许临与蒯越。蒯越听后,当即说道:“蔡伯喈乃天下文宗,与他结交,不仅能提升公子的文名,还能借助他的声望,让庐江新政获得士林认可。公子应尽快前往丹阳,切勿错过良机。”

许临也点头:“你虽勇武,却也需多学经史,方能更好地治理地方。蔡先生乃名师,能拜他为师,对你终身有益。”

得到父亲与蒯越的支持,许褚很快安排好庐江事务,再次前往丹阳。此次,他只带周仓和几个亲卫,背着装满竹简的行囊,扮作求学的儒生,前往蔡邕的别院。

蔡邕的别院位于宛陵城外的西山脚下,院内种满了竹子,竹间搭建着一座简陋的书斋,书斋内堆满了竹简与书籍,空气中弥漫着墨香。许褚抵达时,正见蔡邕坐在竹荫下,为几名弟子讲解《诗经》,弟子们围坐一圈,听得聚精会神。

“晚辈许褚,拜见蔡先生。” 许褚轻声行礼,生怕打扰讲学。

蔡邕见他到来,笑着起身:“仲康来了,快坐。正好,我今日讲的是‘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与你在庐江推行的安民之策,颇有相通之处。”

待讲学结束,弟子们散去,蔡邕邀许褚进入书斋。书斋内的案几上,放着一张古琴,旁边堆着几卷刚写好的书法作品,是蔡邕擅长的隶书,笔力遒劲,气韵生动。

“先生的书法,真是出神入化。” 许褚由衷赞叹。

“不过是闲来无事,练练笔罢了。” 蔡邕笑着摆手,“你在庐江的举措,我已从羊续处听闻不少。能在乱世中心系百姓,以仁政安民,比写好字、作好诗更难得。”

许褚趁机起身,对着蔡邕深深一揖:“先生,晚辈虽有安民之心,却学识浅薄,常感力不从心。先生乃天下名师,晚辈愿执弟子礼,拜您为师,学习经史书法,还望先生不弃!”

蔡邕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连忙扶起他:“仲康不必多礼!你父许临讨贼安民,乃国之栋梁;你年少有为,文武兼修,又心怀仁政,实乃可塑之才。老夫流亡江东,本就以授徒讲学为业,能得你这样的弟子,是老夫的幸事!”

此后数日,许褚每日清晨即至,黄昏方归。蔡邕见他求学心诚,便常在讲学之余,与他单独对坐,为他剖析经义。一日午后,蔡邕取出珍藏的《尚书》残卷,指着《洪范》篇中“王道平平,无反无侧”一句,问道:“仲康以为,此言何解?”

许褚沉吟片刻,答道:“学生以为,此言不仅指为政当行中正之道,更在于不偏不倚、不徇私情。正如庐江新政,学生虽抑豪强,亦不夺其应有之利;虽抚流民,亦不纵其惰怠之行。唯有执中而行,方能长久。”

蔡邕闻言,眼中露出赞许:“善!你能以实政解经义,而非空谈道理,实属难得。老夫昔年在朝,见惯了口诵圣贤书、行若虎狼辈之徒。你能知行合一,我心甚慰。”说罢,他又取出一卷《左传》,翻至郑国子产改革一节,与许褚细细讨论起“作封洫、制丘赋”等举措的得失。窗外竹影摇曳,室内一老一少相对而坐,时而争辩,时而笑语,俨然已成忘年知己。

又一日,蔡邕见许褚临帖认真,却略显拘谨,便亲自示范:“隶书贵在筋骨,不在皮相。下笔当如刀刻石,力透纸背,但心中不可存滞碍。”他提笔写下“民惟邦本”四字,笔势开阔,气韵沉雄。许褚凝神观摩,若有所悟,再提笔时,笔下果然多了几分从容气度。蔡邕抚须微笑:“书法如治政,过刚易折,过柔则靡。你能悟得此理,他日成就,当在老夫之上。”

就这样,许褚正式拜蔡邕为师。此后的一个月,他便住在丹阳,每日清晨前往别院,跟随蔡邕学习:上午研读《尚书》《左传》,了解治国之道;午后练习书法,从隶书入门,蔡邕亲自指点他运笔技巧;傍晚则与蔡邕讨论时政,分析天下局势。

许褚虽有近四十岁的灵魂,却对这些汉末经史充满兴趣 —— 书本上的知识与亲身经历的乱世相互印证,让他对治理庐江、应对未来的乱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练习书法时,他沉下心来,一笔一划地临摹,竟也渐渐掌握了隶书的精髓,写出的隶书虽不如蔡邕遒劲,却也工整有力。

这日午后,许褚正在书斋练习书法,忽闻院外传来一阵清脆的琴声。琴声悠扬婉转,如流水般清澈,偶尔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忧愁,引人入胜。他放下笔,循着琴声走出书斋,只见竹荫下,一个身着素色布裙的少女正坐在古琴前弹奏。

少女约莫十岁,梳着双丫髻,肌肤白皙,眉眼清秀,尤其是一双眼睛,明亮如秋水,透着一股书卷气。她专注地弹奏着,手指在琴弦上灵活地跳跃,神情认真而恬静。许褚站在不远处,竟看呆了 —— 这便是蔡邕的女儿,蔡琰。

他早知道蔡昭姬是历史上着名的才女,却没想到此时的她,虽年少却已显露出过人的才情与气质。琴声落下,蔡琰抬头,看到许褚,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起身行礼:“这位便是父亲新收的弟子许仲康吧?小妹蔡琰,见过兄长。”

“见过蔡琰妹妹。” 许褚回过神,连忙拱手回礼,心中却保持着克制 —— 他的灵魂已是中年,面对年少的蔡琰,只有对才女的欣赏,没有丝毫少年人的轻浮。

“兄长在庐江推行新政,让流民有田种、有饭吃,小妹早已听闻。” 蔡琰笑着说,语气中带着几分敬佩,“昨日父亲还说,兄长作的《石灰吟》,已在江东名士间传开,大家都赞兄长有‘清白之心’。”

“蔡琰妹妹过奖了,不过是偶得之作。” 许褚谦逊道,“我听妹妹弹琴,技艺精湛,真是令人佩服。”

两人闲聊了几句,从琴曲谈到诗文,蔡琰的见解独到,对《诗经》的理解甚至不亚于一些成年学者。许褚心中暗暗惊叹:不愧是蔡邕的女儿,果然天赋异禀。

此时,蔡邕走了过来,看着两人相谈甚欢,眼中露出欣慰的笑容:“琰儿,你仲康兄不仅文武双全,还心怀百姓,日后定能成大事。你们可多交流,相互学习。”

蔡琰脸颊微红,点了点头,转身回了内院。许褚看着她的背影,心中感慨:这样的才女,却在未来遭遇乱世流离,实在可惜。或许,自己来到这个时代,不仅要守护庐江,还能为改变这些悲剧做些什么。

夕阳西下,许褚告别蔡邕,返回住处。拜师蔡邕,不仅让自己获得了学识上的提升,更让他在江东士林获得了认可 —— 蔡邕的弟子身份,将成为他未来应对乱世的重要资本。而与蔡琰的初见,虽只是短暂的交流,却让他对这位才女多了几分关注,也对未来多了一份期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