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惟见南星 > 第126章 这就是她爱的人 一个胸有沟壑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和引领者

姜南星坐在靠前的位置,看着台上那个挥斥方遒、沉稳睿智的男人,心中充满了骄傲与爱意。这就是她爱的人,一个胸有沟壑、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和引领者。

全局会议结束后,姜南星立刻召集中心的全体成员——曾欢、徐子航、文旅局的徐进、科技局的王勇,在自己的新办公室(原夏云州兼任组长时使用的独立小办公室)开了一个短会。

“刚才周县长的讲话,大家都听到了吧?”姜南星开门见山,虽然刚刚接手组长职务,但她并没有丝毫怯场,语气沉稳,“三个龙头企业项目都进入了最关键的实施阶段,县里要求所有部门全力配合。我们中心作为技术和协调的重要支撑,任务很重。”

她看向曾欢和徐子航:“欢欢,子航,河谷镇牡丹项目的后续技术跟进和农户关系协调,还是你们俩主要负责。尤其是冬季管护,防冻措施一定要落实到位,技术手册要确保发放到每一户,定期巡查不能松懈。”

曾欢立刻点头:“放心吧南星姐,数据跟踪和农户联络包在我身上!”她如今干劲十足。

徐子航推了推眼镜,补充道:“我已经根据天气预测模型,优化了防冻预案。另外,关于间种的观赏牡丹品种选择和配色方案,我已经做好了效果图,稍后发给大家审议。”

曾欢瞥了他一眼,小声嘀咕:“技术宅动作还挺快……”

徐子航耳根微红,没吭声,但嘴角微微动了一下。

姜南星将两人的互动看在眼里,心中暗笑,面上却不露声色:“好,子航考虑得很周到。效果图尽快发出来。”

她又看向年纪稍长、性格稳重的徐进和王勇:“徐哥,王哥,杨树镇阳光绿谷和金咀镇水果产业园那边,涉及到的土地协调、与文旅项目的前期衔接,以及新技术引进应用方面的支持,就多辛苦你们二位跟进。你们经验丰富,多帮我们把把关。”

徐进笑着应承:“没问题,南星组长。我们一定配合好。”

王勇也点头:“科技局这边会全力提供技术支持,确保新引进的品种和技术能落地生根。”

任务分配清晰,责任到人。大家都感受到了姜南星作为新组长的清晰思路和协调能力,也明白当前项目推进的关键性,纷纷表示会全力以赴。

周惟清变得更加忙碌。他需要统筹全局,协调各方资源,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各种瓶颈问题。瑞康药业产业园的地基施工遇到复杂岩层,他亲自去工地召开现场会;阳光绿谷在扩大土地流转规模时与个别村民产生纠纷,他耐心接待来访群众,化解矛盾;生态科技产业园的规划审批需要与省市多个部门沟通,他带着相关部门负责人一次次跑省城……他的日程表排得密密麻麻,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

而姜南星作为中心组长,也同样肩负着巨大的压力。她要确保中心负责的各个技术环节不出纰漏,要协调解决田间地头遇到的实际问题,要撰写大量的汇报材料,要组织培训,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她常常是最后一个离开中心办公室的人。

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他们的忙碌不再是孤军奋战。虽然各自在不同的战场拼搏,但心却紧紧相连。

有时,周惟清晚上有推不掉的应酬,会提前发信息告诉姜南星:“晚上有接待,不回去吃饭,你自己先吃,别等我。”

姜南星会回复:“好,少喝酒,多吃菜。回来前告诉我,给你准备醒酒汤。”

更多的时候,如果周惟清能在正常下班时间处理完公务,他会直接来到中心的办公室。有时姜南星还在伏案工作,他就安静地坐在一旁的沙发上,拿着文件或者书籍一边看一边等她,偶尔抬头,目光落在她专注的侧脸上,满是温柔与心疼。有时他也会参与到她们的讨论中,以更高的视角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这个数据模型可以考虑加入市场波动系数,”他会指着徐子航的电脑屏幕说,“单纯的技术最优解,有时还需要结合经济可行性。”

或者对曾欢说:“与农户沟通,除了讲技术,也要多听听他们的实际困难和想法,有时候他们的土办法也很管用。”

他的点拨往往能切中要害,让中心的年轻人们受益匪浅。

而姜南星如果下班稍早,则会先回他们的“家”,系上围裙,亲手做上几道简单的家常菜,然后用保温盒装好,提到县委大楼,和周惟清在他的办公室里边吃边聊。小小的县长办公室,因为她的到来和饭菜的香气,而充满了寻常夫妻的烟火温情。

“今天去河谷镇看了,苗情总体不错,就是有片洼地排水有点问题,已经让镇上组织人手疏通了。”

“嗯,排水是大事,不能马虎。明天我让水利局的人再去复查一下。”

“曾欢和徐子航今天又拌嘴了,为了数据采集的频次,不过最后被子航用一堆数据说服了。”

周惟清闻言失笑:“子航是实干派,曾欢性子活络,互补挺好。”

“是啊,我看欢欢嘴上不饶人,其实对子航的工作能力还是很认可的……”

他们聊工作,聊同事,聊生活中的琐碎,一顿简单的晚餐,成了他们一天中最放松、最惬意的时光。

深秋的夜风带着凉意,但紧紧相握的手心却无比温暖。路灯将两人的身影拉长,交织在一起,仿佛预示着他们未来紧密不可分的人生道路。

就这样,日子在忙碌与充实中一天天过去,从深秋步入初冬。窗外的树叶渐渐落尽,露出了遒劲的枝干,等待着来年的新生。

时令踏入十二月,深冬的寒意如同一位严谨的考官,降临在英林县的土地上。这对于刚刚经历了秋栽秋种的农业项目而言,是一场至关重要的考验。尤其是那些新栽下的油用牡丹苗,以及遍布各乡镇的天麻、茯苓、百合等特色经济作物,还有像东河村茶园这样需要精心冬护的产业,越冬保护成了当前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

周惟清主持召开了全县冬季农业生产及特色产业防寒抗冻专题会议。会议室里气氛严肃,各乡镇、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悉数到场。

“同志们,冬季管护,事关明年收成,事关产业发展根基,容不得半点马虎!”周惟清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特别是河谷镇新栽的五万亩油用牡丹,这是我们的新希望,更是明年能否打响‘英林丹华’品牌的关键一仗,必须确保安全越冬!”

他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农业局局长夏云州和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中心组长姜南星身上:“云州同志,南星同志,冬季防冻保温是你们当前的核心任务。要立即组织最强力量,成立技术指导组,制定详尽到村、到田块的技术方案。农业局、科技局、促进中心,所有技术骨干全部下沉!各乡镇负责组织人员,驻村工作队全力配合,确保每一项措施落实到户、到人!”

“请周县长放心!”夏云州立刻表态,“农业局已经制定了初步方案,会后立刻与促进中心、科技局细化,明天一早,所有技术人员分片包干,全部到位!”

姜南星紧接着补充,语气清晰而专业:“周县长,我们中心已经根据牡丹苗的苗龄、地块朝向、土壤墒情等因素,初步划分了风险等级,制定了差异化的防冻方案。重点包括根颈培土、覆盖防寒物(如无纺布、稻草)、设立防风障等。我们会确保每个村都有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确保农户真正掌握要领。”

“好!”周惟清点头,“要的就是这个速度和力度!其他作物,天麻菌种、茯苓、百合,还有各处的茶园,参照此标准,由农业局统一牵头,各自落实管护措施。我要看到效果,不要任何借口!”

会议结束后,整个英林县的农业战线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机器,高速运转起来。

翌日清晨,霜寒露重。姜南星穿着一件厚实的羽绒服,围着厚厚的围巾,带着曾欢、徐子航,以及科技局的王勇、农业局的几位资深技术员,驱车直奔河谷镇。

车子直接开到了丹华公司核心示范区所在的村口。镇里的干部、村里的支书、丹华公司派驻的技术人员,以及许多被组织起来的农户,已经冒着寒气等在了那里。田埂上堆放着提前调运来的无纺布、竹竿、稻草等物资。

“姜组长,你们可来了!这天说冷就冷,大家心里都没底啊!”河谷镇的刘镇长搓着手迎上来,语气急切。

“刘镇长,别急,我们就是来解决问题的。”姜南星安抚道,随即转向众人,提高声音,“乡亲们,辛苦大家一早就过来!咱们长话短说,直接到地里,我边示范边跟大家讲清楚,这牡丹苗过冬,到底该怎么护!”

众人簇拥着她来到一片新栽的牡丹田边。嫩绿的牡丹苗在寒风中微微颤抖,看着确实让人心疼。

姜南星蹲下身,指着一株牡丹苗根茎交接处那些饱满但脆弱的芽点:“大家看,明年能不能开花,就看这些‘宝贝疙瘩’能不能安全过冬。它们最怕的就是干冷的风和极端的低温。”

她拿起旁边准备好的铁锹,动作利落地在牡丹苗的根颈部培起一个高约15-20厘米的小土堆,将芽点严密地覆盖住。“这叫‘培土防寒’,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土要细,要干,不能有大的土坷垃,培的时候要轻轻拍实,但不能伤到苗子。”

一位老农凑近仔细看着,问道:“姜主任,这土培多厚合适?太厚了会不会闷着?”

“问得好!”姜南星赞许地点头,“大家记住,培土的高度,以完全埋住芽点,并高出2-3公分为宜。不会闷着的,等明年春天天气回暖,我们再及时把土扒开就行。”

接着,她又拿起一块白色的防寒无纺布,示意徐子航和王勇帮忙,用竹竿在田块北侧搭建起简易的防风障。“对于风口或者地势比较低洼、容易积聚冷空气的地块,我们还要设立这样的防风障,能有效降低风速,提高局部温度。”

最后,她指着那些无纺布和稻草:“对于一些特别弱小或者位置不好的苗子,可以在培土的基础上,再覆盖一层无纺布或者稻草,就像给它盖上一层‘棉被’,保温效果更好。但是要注意,覆盖物不能直接接触苗茎,最好用竹片稍微撑起一点空间,防止潮湿霉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