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股市悟道:十年投资路 > 第36章 估值的方法(四):现金流折现法(DCF)

pEG估值法的掌握,让韩风得以在成长性的迷雾中,找到了一条衡量“价格与增长关系”的清晰路径。他的估值工具箱里,已经配备了应对稳定盈利公司(pE)、周期性公司(pb)和成长型公司(pEG)的多种利器。这些工具在实战中相互验证,极大地提升了他决策的胜率和信心。

然而,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如同深水下的暗礁,始终潜伏在他的思维深处:所有这些比率估值法——pE、pb、pEG——它们衡量的,终究是价格相对于某个财务数据的倍数。它们能告诉我A公司比b公司“更便宜”或“更贵”,但它们本身,并不能直接告诉我一家公司的绝对内在价值究竟是多少。

“一家公司,它本身到底值多少钱?”这个问题,如同一个终极的哲学追问,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市场价格只是投票器,时而狂热,时而悲观。而内在价值,才是那个缓慢但坚定的称重器。如果能找到一种方法,相对准确地估算出这个“内在价值”,那么所有的市场波动,都将成为围绕这个价值中枢的、可以利用的噪音。

这个追寻,最终将他引向了估值领域的理论皇冠,也是所有价值投资者心向往之的终极殿堂——现金流折现法。

当他第一次接触dcF模型时,其理论的完备性和逻辑的严密性,让他感到一种震撼性的美。与之前那些基于乘数的相对估值法不同,dcF是一种绝对估值法。它的核心思想直击商业的本质:

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等于其在未来整个生命周期内,所能产生的所有自由现金流的现值总和。

韩风反复品味着这句话,试图理解其中每一个关键词的千钧之重。

· 自由现金流:这不是会计上的“净利润”。净利润容易被会计政策和非现金项目(如折旧)扭曲。自由现金流,指的是公司在满足了再投资需要之后,可以真正自由地分配给全体股东(和债权人)的现金。它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最终、也是最真实的体现。巴菲特曾说,他宁愿要一家资本支出100美元却能赚5美元的公司,也不要一家资本支出10亿美元却能赚1亿美元的公司——前者拥有强大的自由现金流创造力。

· 未来:价值不取决于过去,甚至不完全取决于现在,而取决于未来。dcF要求投资者向前看,进行前瞻性的预测。

· 现值:这是dcF模型中最为精妙的一环。明天的1块钱,不等于今天的1块钱。因为今天的1块钱可以投资,产生收益。因此,未来的钱需要“打折”才能换算成今天的价值。这个打折的比率,就是折现率。它反映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所承担风险的综合成本。

“太深刻了……”韩风感叹。dcF模型将投资的本质抽象到了一个极致:你现在愿意为一项资产付出多少钱,取决于你预期它未来能给你带回多少真金白银,并且,这些未来的钱,需要用一个合理的利率(折现率)把它们‘拉’回到今天来比较。

他开始尝试拆解一个简化版的dcF模型构建过程。这如同搭建一座精密的钟表,需要按部就班,逻辑严谨。

第一步:预测自由现金流。

这是整个模型最困难、也最具有艺术性的部分。他需要对公司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业绩进行预测。这绝不是简单的线性外推,而是需要基于对行业空间、竞争格局、公司护城河、管理能力的深刻理解。

他学会了将预测期分为两个阶段:

1. 详细预测期:通常是5-10年。在这个阶段,他会逐年、尽可能详细地预测公司的营收增长率、利润率、营运资本变动、资本支出等,从而计算出每一年的自由现金流。这需要大量的案头工作和商业判断。

2. 永续增长期:详细预测期之后,假定公司进入一个稳定、低速的永续增长阶段(通常假设增长率等于长期Gdp增长率或通胀率,如2%-3%)。然后用一个简化的公式——戈登增长模型——来计算这之后所有现金流的现值总和,即“终值”。

第二步:确定折现率。

折现率是dcF模型中的“魔鬼”,微小的变动都会对最终估值结果产生巨大影响。他学习了经典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计算股权成本,并进一步计算包含债权成本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这个过程涉及无风险利率、市场风险溢价、beta系数等专业概念,让他深感财务知识的浩瀚。

“折现率不仅是对资金时间价值的补偿,更是对投资这家公司所承担风险的定价。”韩风记下笔记,“一家商业模式脆弱、负债高企的公司,我必须要求一个更高的折现率,来补偿我可能血本无归的风险。”

第三步:计算现值并求和。

将详细预测期内每一年的自由现金流,以及永续增长期的终值,分别用折现率折现到当前时点,然后将所有这些现值加总,就得到了公司的企业价值。再经过一些调整,就可以推导出股权价值,进而除以总股本,得到每股内在价值的估算值。

当他第一次用一个简化的模板,为一家长达十年自由现金流非常稳定的消费公司进行dcF测算时,屏幕上跳出的那个最终数字,让他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受。那不再是相对于同行的“更便宜”,而是一个基于其自身创造现金能力的、独立的“价值锚定”。

他将这个估算出的内在价值,与当前的市场价格进行比较:

· 如果市场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意味着可能存在安全边际,是买入的机会。

· 如果市场价格接近或高于内在价值,则意味着可能需要等待或放弃。

然而,随着实践的深入,韩风也无比清醒地认识到dcF模型的巨大局限性。这座理论的皇冠,在现实中却布满荆棘。

1. 预测的脆弱性:模型的输出,完全依赖于输入的假设。无论是未来十年的营收增长率,还是永续增长率,或是折现率,任何一个参数的微小调整,都会导致最终估值结果的天差地别。正如巴菲特所言,“dcF模型与其说是一个精密的计算器,不如说是一个思考企业价值的方式。”

2. “垃圾进,垃圾出”:如果对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护城河)理解不透彻,那么所有基于此的预测都将是空中楼阁。一个精美的dcF模型,无法拯救一个糟糕的投资标的。

3. 对特定类型公司不适用:对于周期性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以及大部分尚未产生稳定正自由现金流的初创公司或高科技公司,dcF模型几乎无法应用。因为预测它们的未来现金流模式,无异于赌博。

正是这些局限性,让韩风明白了为何dcF是“理论的皇冠”。它代表了估值思想的最高境界,但在实际应用中,它更像一个思维框架,而非一个精确的计算工具。

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强迫投资者以所有者的视角,穿透会计利润的表象,去深度思考一家公司长期创造自由现金流的能力、可持续性以及所面临的风险。

在这个过程中,韩风的投资理念完成了一次关键的淬炼和升华:

· 从“市场先生”的追随者,到“企业所有者”的转变:dcF让他习惯于忽略市场的每日报价,而是聚焦于企业本身的现金创造能力。

· 对“能力圈”的敬畏:dcF模型的构建,需要极其深厚的行业和公司认知。这让他更加明确,必须坚守在自己能够理解的行业和公司范围内进行研究,绝不敢越雷池半步。

· 理解“安全边际”的必要性:正因为预测充满不确定性,所以必须以大幅低于估算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为自己可能犯下的预测错误预留足够的缓冲空间。

在今天的交易日志上,他没有画下复杂的公式,而是写下了深刻的感悟。

“日期:xxxx年x月x日

今日学习主题:现金流折现法——价值投资的北极星。

核心认知:

1. 核心理念:企业的内在价值,等于其未来生命周期内所有自由现金流的现值总和。

2. 三大核心构件:

· 自由现金流:企业真正可自由分配的现金,是价值的源泉。

· 预测期:分为详细预测期和永续增长期,考验商业洞察力。

· 折现率:反映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是模型的敏感开关。

3. 应用流程:

· 深度研究,定性判断护城河。

· 预测未来自由现金流(最富艺术性的部分)。

· 确定合理的折现率。

· 计算现值,加总得出内在价值。

· 与市场价格比较,寻找安全边际。

4. 核心价值与巨大局限:

· 价值:提供了最本质的价值评估框架,引导投资者关注企业长期现金创造力,是价值投资的‘北极星’。

· 局限:高度依赖主观假设,结果极其敏感;对许多类型公司不适用;是思考的工具,而非精确的计算器。

5. 心智的终极洗礼:

· 它让我从‘交易者’思维,彻底转向‘所有者’思维。

· 它让我对‘不确定性’和‘能力圈’有了刻骨铭心的敬畏。

· 它让我明白,所有精细的计算,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一个模糊但正确的伟大决策。

终局思考:dcF模型或许永远无法给我一个‘精确’的股价,但它给了我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从此,我看待任何一家公司,第一个问题将是:‘它如何为我创造自由现金流?’这,就是皇冠的价值。”

合上日志,韩风望向窗外,夜色已深。他的内心却无比澄澈和平静。历时四章,从pE、pb、pEG到dcF,他完成了一次完整的估值方法论巡礼。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场投资哲学的洗礼。

他明白,从此以后,他的投资体系将建立在最坚实的基石之上。技术分析是他的剑,帮助他把握市场时机;护城河理论是他的盾,帮助他筛选优质标的;而这一整套估值体系,则是他的罗盘,无论市场风浪多大,迷雾多浓,都能指引他驶向价值的彼岸。

他的武器库,已然齐备。是时候,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攻守兼备的交易系统了。

(第三十六章 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