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富豪圈挑衅!古董字画打脸
三月十二晚上7点,海城“瀚海轩”拍卖行的主厅里,氤氲着一股混合了樟木、墨香与陈年纸张的独特气息,庄重得让人不自觉放轻脚步。穹顶悬挂着一盏复刻的清代“百子千孙”宫灯,十六盏灯芯透出暖黄色的柔光,透过绛红色绢纱洒下来,在深色的海南黄花梨桌椅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四周的博古架上,错落摆放着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瓶、和田玉摆件,射灯从斜上方打下来,勾勒出器物表面细腻的纹路与包浆,连空气都仿佛染上了时光的厚重感。
林晚坐在第三排临窗的雅座上,身着一身墨绿色暗纹真丝旗袍——面料是苏州老作坊的“双宫绸”,上面用苏绣技法绣着几竿墨竹,竹叶纤细如眉,竹节挺拔有力;领口滚着细细的黑色织锦边,盘扣是手工雕刻的象牙白寿桃样式,既贴合古董拍卖的雅致场合,又透着不动声色的沉稳气场。她面前的紫檀木茶盘上,放着一套汝窑盖碗,正泡着年份久远的普洱茶,茶汤红浓透亮,氤氲的热气模糊了她眼底的淡然。她没有像周围富豪那样频频翻看厚重的拍品图录,只是偶尔抬眼看向舞台,对台上正在拍卖的清代民窑青花碗兴趣缺缺——这类普通藏品,还入不了她的眼。
“哟,这不是近来风头正盛的林总吗?怎么也来古董行凑起热闹了?”一道带着刻意拖长的嘲讽声突然在身侧响起,打破了厅内的静谧。林晚缓缓转头,只见海城本地富豪周明摇着一把题着“难得糊涂”的折扇,迈着八字步慢悠悠走了过来。他穿一身花梨木色的唐装,盘扣系得歪歪扭扭,脖子上挂着一串拇指粗的翡翠项链,翠绿得有些扎眼,手指上还戴着三枚镶钻戒指,浑身上下都透着“炫耀”二字。
周明是靠早年做建材生意发家的,在海城富豪圈里算不上顶尖,却总以“收藏界半个行家”自居,尤其喜欢针对林晚这样的“新兴富豪”——在他看来,林晚不过是“运气好继承了遗产,靠投资赚了快钱”,根本没有真正的“豪门底蕴”。他往林晚对面的椅子上一坐,折扇“啪”地合上,指着她面前的茶碗阴阳怪气:“我还以为林总只懂新能源、玩资本呢,怎么?现在也想学我们这些‘老派人物’玩古董,装装文化人撑场面?”
周围的富豪们立刻投来好奇的目光,有人端着茶杯假装喝茶,实则在偷偷看戏;有人则微微皱眉——周明这话太过刻薄,但他手里确实有几件经专家鉴定的明清字画,旁人也不好贸然反驳。
林晚端起盖碗,轻轻撇去浮沫,语气平淡得像一潭深水:“周总说笑了。不过是听说今晚有几件不错的字画,过来看看有没有合眼缘的,谈不上‘装文化人’。”她的目光淡淡扫过周明脖子上的翡翠项链,补充了一句,“倒是周总这串翡翠,颜色虽浓得扎眼,可惜内里注了胶——您用紫光灯照照,应该能看到明显的荧光反应,长期贴身戴着,怕是对身体不好。”
一句话精准戳中周明的痛处!这串翡翠是他去年花三百万从一个“古玩贩子”手里买的,一直对外宣称是“缅甸老坑帝王绿”,没想到被林晚当众点破是处理货。周明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手指攥紧了折扇,指节泛白:“你懂什么!这是我托人从缅甸矿区直接收的毛料,找大师开的料!不懂就别乱说话,免得让人笑话你连‘翡翠的种水’都分不清!”他顿了顿,又把矛头指向林晚,“我看你怕是连古董字画的宣纸年份、墨色新旧都辨不出来吧?别到时候被拍卖行坑了,花大价钱买了高仿货,丢了你‘投资女神’的脸面!”
林晚懒得跟他纠缠,只是轻轻“嗯”了一声,转头看向舞台。就在这时,拍卖行的首席鉴定师捧着一个雕刻着缠枝莲纹样的紫檀木匣,小心翼翼地走上台,麦克风里传来拍卖师激昂的声音:“各位藏友,接下来要登场的,是本场拍卖会的压轴重器——明代吴门画派代表人物唐伯虎的《竹石图》立轴!”
全场瞬间安静下来,连刚才交头接耳的人都挺直了身子。鉴定师打开木匣,两名助理戴着白色手套,缓缓展开画轴——只见质地细腻的澄心堂纸上,几竿修竹从石缝中挺拔而出,竹叶用“破墨法”绘制,浓淡相宜,石旁点缀着几朵幽兰,笔法疏朗洒脱,尽显“唐派”风骨;画的右下角落款“吴门唐寅题于桃花庵”,字迹苍劲有力,旁边钤着两枚朱红色印章,分别是“唐寅私印”和“六如居士”;右上角还有清代收藏家梁清标的收藏印“蕉林书屋”。射灯打在画上,宣纸边缘的自然泛黄痕迹清晰可见,墨色历经数百年依旧沉稳透亮,没有丝毫褪色。
“经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专家团认证,这幅《竹石图》为唐伯虎中年真迹,纸本确为明代澄心堂纸,墨料为明代‘程君房’墨锭,印章均无作伪痕迹,品相完好!”拍卖师的声音带着激动,“起拍价3000万人民币,每次加价不少于100万,现在开始竞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