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公益赋能照世界,中国声音震全球
瑞士日内瓦的清晨,薄雾像一层轻纱裹着国际会议中心,这座见证过无数国际共识的建筑,今天透着不一样的热乎劲儿。门口的广场上,来自120多个国家的代表络绎不绝,肤色、语言、穿着各不相同,却都朝着同一个方向走——有人裹着非洲草原特有的蜡染布,领口别着枚指甲盖大的光伏组件徽章,那是索马里光伏站的“荣誉勋章”;欧洲来的公益负责人穿着简约西装,手里的会议手册上贴满了便签,密密麻麻写着要和林晚对接的事项;南太平洋岛国的代表脖子上挂着串贝壳,每颗贝壳都磨得发亮,是当地村民特意串的,托他带给“送光来的林姑娘”;还有坐着轮椅的罕见病患者代表,胸前贴着康泰基因库的蓝色标识,眼神里满是藏不住的期待。
走进会场,更是让人眼前一亮。穹顶的玻璃幕墙把晨光温柔地透进来,落在巨大的圆形会议桌上,桌面倒映着各国国旗的影子,轻轻晃动。舞台中央的背景板上,“全球公益发展论坛”八个黑体字格外醒目,下方一行小字“以善意之名,赋生命之力”,恰好戳中了所有人的心声。台下的座位早就坐满了,连过道上都临时加了折叠椅,后排还站着不少外媒记者,“长枪短炮”齐刷刷对准舞台中央,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瞬间——今天,所有人都是为林晚而来。
上午十点整,会场的灯光突然暗了下来,只有一束追光打在舞台侧方的入口处。当林晚穿着一身月白色西装走出来时,全场先是静了两秒,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连墙上的回声都带着激动的颤音。她的步伐不快却沉稳,手里紧紧攥着一支磨得发亮的旧钢笔——笔身是银色的,靠近笔帽的地方有个小小的缺口,那是当年苏晴在非洲帐篷里写方案时,不小心摔在石头上磕的,这么多年,林晚一直带在身边,像带着母亲的嘱托。
“是林晚!是林晚!”玛丽婶子从座位上猛地站起来,使劲挥着手里的小旗子,旗子上印着光伏板和爱心的图案。她身边的莱拉穿着清华的校服裙,辫子梳得整整齐齐,巴掌拍得通红,眼里亮晶晶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从索马里的难民营,坐到日内瓦的国际会场,听曾经照亮自己人生的林晚姐姐做演讲。莱拉旁边的埃里克推了推眼镜,拿出手机对准林晚,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当年欧洲能源危机,要是没有林晚紧急调运的光伏设备,多少医院得停摆,多少家庭得摸黑过日子。
林晚走到演讲台前,轻轻把那支旧钢笔放在桌面上,抬手示意大家安静。她的目光缓缓扫过会场,从非洲代表黝黑的脸庞,到罕见病患者期盼的眼神,再到外媒记者们急切的表情,最后落在台下第一排的陆哲身上。陆哲对着她温柔点头,眼里的信任像一股暖流,瞬间抚平了她心里那点淡淡的紧张。
“尊敬的各位代表,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林晚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全场,不高却清亮,像山涧的泉水,能直接淌进人心里。“今天站在这里,我手里的这支钢笔,属于我的母亲苏晴。二十年前,她就是拿着这支笔,在非洲的帐篷里写下第一份光伏公益计划;二十年后,我带着它来,想和大家好好聊聊‘公益’这两个字。”
她顿了顿,指尖轻轻摩挲着笔身的缺口,眼里闪过一丝怀念:“很多人觉得,公益就是捐点钱、送点东西,是强者对弱者的施舍。可这些年,我跟着母亲的脚步,走过非洲的沙漠,看过甘肃山区的教室,见过康泰基因库里那些等待希望的患者,我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公益不是施舍,是赋能。”
这第一句话刚落地,会场里就响起了一阵轻轻的议论声,像是风吹过麦田。有代表下意识地点头,有记者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玛丽婶子凑到莱拉耳边,压低声音却字字清晰:“这孩子说到我心坎里了!当年她妈给咱送光伏板,不是直接扔给咱就走,是带着大姑手把手教咱咋装、咋修,让咱自己能守住那片光,这才叫真帮忙!”
林晚没有停顿,继续说道:“什么是赋能?我想给大家讲几个真实的故事。在索马里的难民营,我们建光伏站,不是单纯给帐篷通上电就结束了。我们的大姑——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妇女,带着支教队在光伏站旁边办起了技术培训班,教当地的妇女们检测光伏组件、维修逆变器。一开始,没人相信她们能学会,觉得‘女人哪会干这种活’。可大姑不服气,拿着工具一点点教,从认零件到测数据,耐心得像教自己的孩子。”
大屏幕上适时出现了索马里光伏站的画面:几个穿着彩色长裙的索马里妇女,正蹲在光伏板旁边,手里拿着检测仪器,脸上带着专注又自信的笑容;旁边的简易教室里,她们的孩子在亮堂的灯光下写作业,课本上还画着小小的光伏板图案。“现在,那些曾经只能在家带孩子、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妇女,成了光伏站的‘技术骨干’。”林晚的声音里带着骄傲,“她们每个月能拿到稳定的工资,能给孩子买新课本、买治病的药,能挺直腰杆对丈夫说‘我能养活我的家’——这就是赋能,不是给她们鱼,而是教她们钓鱼,给她们技能,更给她们做人的尊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