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全球光伏站破千座,公益覆盖50国
索马里柏培拉港的戈壁滩上,最后一块柔性光伏板被稳稳固定在支架上时,正午的阳光“唰”地照在蓝色面板上,折射出的光晃得人眼睛发亮。当地的孩子哈桑举着块硬纸板,上面用红漆歪歪扭扭写着“谢谢中国”,身后跟着几十个光脚的孩子,手里要么攥着小石子(模仿光伏板的样子),要么抱着刚摘的酸角,踮着脚往光伏站里凑——这是星辰科技在全球建成的第1000座光伏站,也是索马里境内第一座能稳定供电的公益电站。
“林总,电缆接好了,测试发电量是预计的112%!”张博士戴着满是沙尘的安全帽,声音透过对讲机传到林晚耳边时,还带着点哽咽,“从肯尼亚第一座板,到现在索马里第1000座,咱们真的做到了。”
林晚站在光伏站旁的土坡上,风吹起她的衣角,手里攥着的纪念册边角都被摩挲得发毛——里面夹着肯尼亚娜拉画的第一座光伏站、玛丽婶子带着女人们维护板的照片、大姑在欧洲讲课的视频截图,还有埃里克团队在德国光伏教室挂的“星辰标准”牌子。她低头笑了笑,抬头时眼里亮得像光伏板上的光:“这才刚开始,我们的目标是让光伏站覆盖100个国家!”
(一)戈壁滩上的“蓝色希望”
柏培拉港以前是片被战乱和干旱啃噬的土地,村子里连台能用的手电筒都难找,孩子们天一黑就只能蜷缩在泥屋里,借着月光写作业,好多人因为看不清字早早辍了学。负责对接项目的当地志愿者阿卜杜拉,说起以前的日子直叹气:“去年旱季,村里的井都干了,男人得走几十公里找水,女人和孩子就在家等,等死的山羊比活的还多。”
可现在,光伏站旁边的抽水机“嗡嗡”转着,清水顺着水管流进新挖的蓄水池,哈桑和小伙伴们围着水池又蹦又跳,用手捧起水往脸上泼,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着碎银似的光。阿卜杜拉蹲在光伏板下,摸着蓝色的面板,粗糙的指腹蹭过上面的“星辰科技”logo,声音发颤:“这东西太神了,晒晒太阳就能抽水、发电,以后孩子们再也不用摸黑读书了。”
电站建成仪式选在黄昏,戈壁滩的风没那么烈了。哈桑举着“谢谢中国”的纸板站在最前面,身后的孩子有的举着画满光伏板的蜡笔,有的捧着酸角往林晚手里塞。林晚蹲下来,接过酸角,捏了捏哈桑的小脸:“这些酸角很甜,就像你们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甜。”
哈桑听不懂中文,却看懂了林晚眼里的笑,他把纸板举得更高,用当地语喊:“光明!中国!”身后的孩子们也跟着喊,声音在戈壁滩上荡开,惊起一群归巢的沙鸥。
(二)千座电站的“来时路”
林晚看着眼前的场景,恍惚间回到了五年前——那时她刚接手星辰科技,公司濒临破产,唯一的希望就是把柔性光伏板卖到非洲。第一次去肯尼亚,老村长拉着她的手说“我们需要光”,玛丽婶子带着女人们凑在茅草屋里,用木薯桶敲出报警信号帮她抓凶手,那些画面现在想起来还烫得人心慌。
“第一座电站是在肯尼亚的马萨比特,”张博士不知什么时候站到了林晚身边,手里拿着本厚厚的项目日志,“当时大家都觉得疯了,在战乱边缘建电站,可现在你看,马萨比特的光伏小学都出了三个大学生了。”
日志里夹着张褪色的照片:玛丽婶子站在第一座光伏站旁,脸上沾着灰,却笑得露出牙床,旁边的娜拉举着写着“光”的小木板。林晚指尖抚过照片,心里软得一塌糊涂:“后来大姑跟着去非洲,教玛丽她们修板;埃里克的团队在欧洲建光伏教室;念念帮莱拉维权,让更多人知道光伏背后的故事……这1000座电站,每一座都不是孤军奋战。”
她想起在江城社区,大姑戴着老花镜教老人擦光伏板;想起欧洲的光伏教室里,当地孩子用中文喊“你好,阳光”;想起莱拉把非洲的芒果干分给赵小宇,两个孩子趴在桌上一起画光伏电站——这些碎片拼起来,就是千座电站的“血肉”。
(三)50国的“光之网”
“现在公益项目已经覆盖50个国家了。”陆哲从身后递来一杯温水,杯壁上凝着的水珠滑进林晚手里,“从非洲的23国,到东南亚的12国,再到南美的5国,每建一座电站,就有当地团队接过维护的活儿,像索马里的阿卜杜拉,以前是放羊的,现在成了我们的‘光伏大使’。”
阿卜杜拉确实成了当地的“明星”,电站建成后,每天都有邻村的人跑来问他“光伏板咋装”“抽水机咋修”。他干脆在电站旁边搭了个草棚,把林晚教的维护知识写成土语口诀,用木炭画在草棚墙上:“光伏板像骆驼,晒晒太阳就干活;控制器像牧人,管着电流别闯祸……”
这股“光伏热”也传到了更远的地方。在卢旺达,玛丽婶子的妹妹玛塔带着村里的女人,把光伏板维护的手艺教给了邻国布隆迪的妇女;在哥伦比亚,埃里克派去的技术团队,把星辰的公益模式翻译成西班牙语,帮当地建了三座“光伏 农业”电站,让咖啡园在旱季也能灌溉;就连以前嘲笑莱拉的赵小宇,现在也成了学校的“光伏宣传员”,逢人就说“非洲的小朋友用光伏板发电,我们要珍惜 electricity(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