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意外巧合)。
寅时三刻,万籁俱寂。沈府上下却已灯火通明,人影绰绰。
沈清澜自知大限将至,让云袖唤来了所有至亲——不仅是直系儿孙,连远嫁他乡的侄女、常年云游的义子,也都连夜赶到。众人皆知,这是老夫人最后的时刻,每个人的脸上都凝着化不开的哀戚。
然而,躺在榻上的沈清澜却面色安详,目光清明得不像垂死之人。她让云袖将她稍稍扶起,背后垫了厚厚的软枕,目光缓缓扫过满堂儿孙。
“今日叫你们来,是要说些最后的话。”她的声音虽弱,却字字清晰,“我这一生,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该明白的都明白了。临走前,有几句话要嘱咐你们。”
室内静得能听见烛花爆裂的声响。
“第一,关于做人。”沈清澜的目光落在长子沈文渊身上,“文渊,你为官多年,当知二字的分量。记住,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钱财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够用就好。若是取了不义之财,便是埋下了祸根,终有一日会殃及自身,祸延子孙。”
她又看向次子沈文浩:“文浩,你经商有道,这是好事。但切记,商道即是人道。莫要见利忘义,莫要欺行霸市。做生意如同做人,要讲诚信,要存仁心。赚该赚的钱,做该做的事。那些昧着良心得来的财富,终究会以另一种方式失去。”
“第二,关于治家。”沈清澜喘了口气,继续道,“一个家族能否长久,不在财富多寡,而在家风好坏。我们沈家,向来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传家。你们要牢记,并将这家风代代相传。”
她特别看向几个媳妇:“治家之道,宽严相济。对下人不可过分苛刻,也不可过分纵容。该赏则赏,该罚则罚,但要心存仁慈。记住,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第三,关于教子。”沈清澜的目光变得格外柔和,看着那些年幼的孙辈,“教育子女,首重品德,次重才学。一个有才无德的人,比无才无德的人更可怕。因为才学可能成为他作恶的工具。”
她让最小的重孙到榻前,抚摸着他的头说:“孩子,记住曾祖母的话:读书明理,不是为了考取功名,而是为了明白做人的道理;学习技艺,不是为了出人头地,而是为了自立于世。”
“第四,关于婚姻。”沈清澜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婚姻之事,讲究缘分,不可强求。择偶当时,不必过分看重门第财富,而要看重人品才德。夫妻相处,贵在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只有愿不愿意包容的心。”
她看向长女沈玉茹:“玉茹,你性子刚强,在夫家要懂得柔能克刚的道理。夫妻之间,没有谁对谁错,只有谁更珍惜这份缘分。”
又看向次女沈玉菡:“玉菡,你性子柔弱,但也要记得,柔而不弱,才是真正的智慧。该坚持时要坚持,该退让时要退让。”
“第五,关于交友。”沈清澜继续说道,“人生在世,不可无友,但择友不可不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君子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小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她特别叮嘱几个年轻的孙子:“交友之道,重在品性。那些阿谀奉承的,未必是真心待你;那些直言相谏的,未必是恶意对你。要学会分辨真朋友和假朋友。”
说到这里,沈清澜明显有些疲惫,云袖忙递上参茶。她轻轻抿了一口,摆手示意不用。
“第六,关于处世。”她歇了片刻,继续说道,“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顺境逆境。顺境时,不可得意忘形;逆境时,不可怨天尤人。须知,祸福相依,否极泰来。保持平常心,才是处世之道。”
她让云袖取来一个锦盒,从中取出一枚古玉:“这枚玉,跟我六十年了。你们看,它温润通透,正是历经岁月打磨的结果。人也是如此,要经得起磨砺,才能成就品格。”
“第七,关于养生。”沈清澜看着满堂儿孙,“我活到这把年纪,悟出一个道理:养生之道,不在补品贵重,而在心境平和。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保持心情愉悦,胜过灵丹妙药。”
她特别叮嘱几个中年子女:“你们正值壮年,切莫为了功名利禄透支身体。记住,健康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没有了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
“第八,关于修行。”沈清澜的声音渐渐微弱,但目光依然清澈,“我说的修行,不一定是出家为僧为尼,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修养心性。扫地时扫地,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这就是修行。”
她让云袖取来那串磨得发亮的佛珠:“这串佛珠,我用了二十年。每次拨动珠子,不是求佛保佑,而是提醒自己:保持正念,活在当下。”
室内烛火摇曳,映得每个人脸上明明暗暗。无人出声,唯闻沈清澜微弱却坚定的声音在回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