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浮世金钗录 > 第163章 晨钟暮鼓醒尘梦。

浮世金钗录 第163章 晨钟暮鼓醒尘梦。

作者:用户26182811 分类:总裁豪门 更新时间:2025-11-10 14:16:06

寅时刚过,天色仍是浓稠的墨蓝,远山轮廓隐约可辨。寒山寺的钟声便在这时响起,沉厚悠长,一声接一声,穿过薄雾,穿透窗纸,直直敲在沈青瓷的心上。

她已在这寺院住了半月有余。自从那场几乎夺去她性命的大病之后,父亲便将她送到这远离京城的寒山寺静养。名义上是养病,实则彼此心知肚明——她在那场轰动京城的婚变中已成了沈家的耻辱,送到这里,不过是眼不见为净。

初来时,她心如死灰。昔日京城最耀眼的明珠,如今却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弃妇。那些艳羡的目光、那些殷勤的笑脸,在她被赵家退婚后,统统化为了嘲讽和怜悯。她记得赵明轩那张冷漠的脸,记得他说“你我缘分已尽”时的决绝,记得母亲背过身去偷偷抹泪的样子,更记得京城里那些关于她“不守妇道”的流言蜚语。

“姑娘,该起身了。”贴身侍女云袖轻手轻脚地走进来,点亮了油灯,“一会儿早课就要开始了。”

沈青瓷懒懒起身,任由云袖为她更衣。她穿着一身素白中衣,外罩一件月青色素面长衫,这是她在寺中的日常装扮,再无往日的绫罗绸缎、珠翠满头。

“姑娘穿这青衫,倒比从前那些华服更显气质呢。”云袖试图说些开心的话。

沈青瓷只是淡淡一笑,不置可否。她知道云袖是好意,但这些表面的安慰对她早已无用。

走出厢房,晨风带着山间特有的清冽扑面而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廊下已有几位女居士向着大雄宝殿走去,个个面色平静,步履安稳。

大雄宝殿内,烛火通明,檀香袅袅。僧众已齐集殿内,居士们则安静地跪坐在后排的蒲团上。沈青瓷找了个角落的位置跪下,抬头望着殿中那座巨大的金身佛像——佛低垂着眼帘,嘴角似笑非笑,那神情她始终看不明白。

钟声停歇,鼓声响起,早课开始了。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主持方丈低沉而清晰的声音响起,众僧随之诵经。

沈青瓷机械地跟着众人叩拜、起身,心思却早已飘远。她想起去年的这个时候,她还在赵家的花园里与明轩赏花对诗,那时他是何等温柔,称她为“此生唯一知己”;她想起他们定亲那日,满城欢庆,她是多少闺中少女羡慕的对象;她想起那些海誓山盟,那些耳鬓厮磨...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诵经声突然清晰地传入耳中,她微微一怔。这句子她听过无数次,却从未像此刻这般刺入心扉。

梦幻泡影?她和明轩的那些情爱,难道只是一场梦吗?那些欢笑与泪水,那些承诺与期盼,都如晨露般转瞬即逝?

她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脸颊,那里早已干涸,连泪痕都不剩。是啊,再深的伤痛,时日久了,也会变得麻木。

早课结束后,天色已微明。沈青信步走向斋堂,途中经过寺院后园,看见几株梅树已在寒风中绽放出淡粉色的花朵。若是从前,她定会驻足观赏,甚至会叫云袖取来纸笔,即兴赋诗一首。但如今,她只是淡淡一瞥,便继续前行。

在斋堂用了简单的早斋——清粥、咸菜和两个素包子,她便回到自己的小院。按照寺规,接下来是劳作时间。她被分配到藏经阁整理经书,这是一份相对清闲的工作,想必是寺中知客僧看在她出身官宦之家的份上特意安排的。

藏经阁位于寺院最深处,是一栋两层小楼,四周古木参天,环境极为幽静。推开门,一股陈年书卷和檀香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阁内光线昏暗,只有几缕晨光从雕花木窗的缝隙中透入,照亮了空气中缓缓飘浮的尘埃。

管理藏经阁的是一位年迈的僧人,法号慧明。见沈青瓷进来,他只是微微点头,指了指西侧一排书架:“今日就整理那边的《华严经》吧,有些卷册可能受了潮,需要拿出来晾晒。”

沈青瓷施了一礼,便走向那排书架。书架很高,几乎触到房梁,上面密密麻麻摆满了经卷。她搬来梯子,小心地爬上去,开始逐一检查。

这些经卷大多年代久远,纸页泛黄发脆,有些甚至已经被虫蛀。她轻手轻脚地将它们取下,拂去灰尘,检查损坏情况,然后分类放置。

工作单调而重复,她的心思又不禁飘向了远方。

她想起自己初到赵家时的情景。那时她刚满十六,是沈尚书的掌上明珠,才貌双全,名动京城。赵家是世袭国公,与沈家门当户对。她与赵明轩的婚事,在所有人眼中都是天作之合。

新婚燕尔,他们确实有过一段甜蜜时光。明轩带她游湖赏花,陪她吟诗作画,甚至破例让她参与家族生意的一些决策。她以为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女人。

直到那个叫柳如烟的女子出现...

“咳咳——”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了她的回忆。是慧明师父,他正站在梯子下方,仰头看着她。

“女施主,老衲看你面色不佳,可是身体不适?”老僧的声音沙哑却温和。

沈青瓷这才意识到自己一直紧咬着下唇,几乎要咬出血来。她强迫自己放松下来,轻声道:“多谢师父关心,我没事。”

慧明点点头,却没有离开的意思。他静静地看着她手中的经卷,忽然道:“《华严经》有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女施主可知其意?”

沈青瓷微微一怔,摇了摇头。

“我们的心,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画师,能够描绘出整个世间万象。”老僧缓缓道,“快乐也好,痛苦也罢,都是心上画出的景象。既然能画出来,也就能改,能擦,能重画。”

沈青瓷沉默片刻,低声道:“若是画已入骨,又如何能擦得去?”

慧明微微一笑,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入骨的并非画本身,而是执着。放下执着,画自然就淡了。”

说完,他转身离去,留下沈青瓷独自站在梯子上,怔怔出神。

执着?她执着的是什么?是对明轩的爱?是对过往荣华的眷恋?还是对不公命运的愤懑?

她继续整理经卷,动作却慢了下来。当她取下一卷《华严经》时,不小心碰落了另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册子落地散开,她赶紧下梯拾起,发现那是一本手抄的《金刚经》,字迹娟秀,似是女子所书。扉页上有一行小字:“王氏淑贞敬抄,祈亡母早登极乐。”

沈青瓷轻轻抚过那行字,心中忽然一阵酸楚。这位王姓女子,想必也和她一样,曾在这寺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不知她的祈愿是否成真?不知她是否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将经册整理妥当后,已近午时。沈青瓷走出藏经阁,沿着青石板路慢慢往回走。途经一座小亭,看见几位女居士正围坐在一起听一位师父**。她本欲绕道而行,却被那师父的话语吸引。

“...故而《维摩诘经》有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我们的心若清净,所见世界便是净土;心若污浊,所见世界便是秽土。外境随心而转,非境转心也。”

沈青瓷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站在亭外一株古松后静静聆听。

一位中年居士问道:“慧远方丈,若是遭遇背叛、蒙受冤屈,又该如何保持心境清净?”

那位被称为慧远方丈的僧人年约四十,面容清癯,目光澄澈。他微微一笑:“施主可知寺中的晨钟暮鼓?”

“自然知道。”

“钟鼓之声,可曾留得住?”

居士不解:“钟鼓声出即散,如何留得住?”

“正是。”慧远方丈颔首,“世间万事,亦如钟鼓之声,来即来,去即去。痛苦、屈辱、失落,皆如钟声,响过便应散去。若执意留在心中回响不绝,便是自我折磨。”

他顿了顿,继续道:“再者,钟声虽逝,却已完成了它的使命——唤醒沉睡的人。苦难虽去,亦有其意义——唤醒沉迷的灵魂。如此想来,一切遭遇,无非助缘,何必执着于声响本身?”

沈青瓷站在松树后,只觉得这番话如醍醐灌顶,令她浑身一震。

是啊,她不就是那个执着于钟声余韵的愚人吗?那场婚变早已过去,赵明轩已另娶他人,京城里的流言也早已被新的谈资取代,只有她,还死死抓着过去的痛苦不放,任它在心中反复回响,折磨自己。

“姑娘,你怎么在这里?”云袖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该用午斋了。”

沈青瓷回过神,发现亭中的**已经结束,居士们正三三两两地散去。她点点头,随云袖向斋堂走去,脚步却比往日轻快了些。

午斋后,寺中有一段时间休息。沈青瓷没有像往常那样直接回房,而是信步走向寺院后山。那里有一条小溪,溪上有一座小石桥,桥边有座六角小亭,是寺中较为僻静的地方。

她坐在亭中,望着桥下潺潺流水。水很清,可以看见水底的卵石和偶尔游过的小鱼。几片枯叶落在水面上,随波逐流,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远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她轻声吟出孔子的这句话,心中忽然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悟。

是啊,时光如流水,从不停留。快乐会流逝,痛苦也会流逝。若强行挽留,便是逆天而行,自讨苦吃。

她想起慧远方丈的话——钟声不留,完成使命即可。她那场失败的婚姻,那些心碎的瞬间,是否也有其使命?是否是为了唤醒沉迷在虚妄幸福中的她?

从前,她以为自己的幸福建立在赵明轩的爱上,建立在赵家少奶奶的身份上,建立在京城众人的羡慕上。如今这一切都已失去,她却还活着,还在呼吸,还能感受山风的清凉,还能聆听溪水的潺潺,还能看见梅花的绽放。

也许,真正的幸福从来不需要依靠外物?

这个念头如一道光,照进了她封闭已久的心房。

“姑娘!姑娘!”云袖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慧明师父让人来问,姑娘下午可否再去藏经阁帮忙?有一批新到的经书需要整理。”

沈青瓷站起身,拍了拍衣裙上的灰尘:“我这就去。”

回到藏经阁,慧明师父正在整理一批新送来的经书。见沈青瓷进来,他指了指角落里几个木箱:“这些都是从金陵栖霞寺请来的珍本,需要逐一登记造册,小心保管。”

沈青瓷打开一个木箱,里面整整齐齐地码放着用黄布包裹的经书。她取出一本,解开黄布,是一部《楞严经》。翻开扉页,上面有一段前主人的批注:

“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她又是一怔。这句话她不是第一次看到,但此刻读来,却有了不同的感受。

妄想执着...她对自己的身份、对赵明轩的爱情、对富贵荣华的生活,不都是妄想吗?以为这些能带给她永恒的快乐,不也是执着吗?

她继续翻阅,在另一页上又看到一段批注: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这句话像一根针,直直刺入她的心扉。正是因为情爱太重,她才投生到这婆娑世界,经历这许多痛苦;正是因为心念不转,她才无法抵达内心的净土。

不知不觉,夕阳西斜,藏经阁内光线渐渐暗淡。慧明师父点燃了油灯,昏黄的灯光在经书上跳跃。

“女施主今日似乎颇有收获。”老僧忽然开口。

沈青瓷抬头,发现慧明师父正微笑着看她。她想了想,诚实地回答:“读了些经书,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但...还是放不下。”

慧明点头:“放下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染了尘的铜镜,需反复擦拭,才能重现光明。心也是如此,需时时观照,渐渐清明。”

他指了指沈青瓷手中的《楞严经》:“经书是擦镜的布,但擦不擦,如何擦,还要看持镜的人。”

沈青瓷若有所思。是啊,她读了这么多经书,懂了这么多道理,但若不在心上下功夫,又有什么用?

晚钟响起,暮色四合。沈青瓷向慧明师父告辞,走出藏经阁。钟声在群山间回荡,与早晨的钟声并无二致,但听在她耳中,却有了不同的意味。

晨钟唤醒沉睡的身体,暮钟则唤醒沉迷的心灵。

回到厢房,云袖已经备好了晚膳和热水。沈青瓷简单用了些饭菜,便让云袖先去休息。她自己则坐在窗前,望着窗外那轮渐渐升起的明月。

月光如水,洒在庭院里的青石板上,仿佛铺了一层薄霜。几株瘦竹在月光下投下斑驳的影子,随风轻轻摇曳。

她想起很多年前,她还是个小姑娘时,也曾这样坐在窗前看月亮。那时父亲还是地方小官,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家人其乐融融。她常常趴在母亲膝头,听母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失去了那份简单的快乐?是从父亲升任尚书,全家迁往京城开始?是从她成为京城才女,受尽追捧开始?还是从她遇见赵明轩,陷入那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开始?

地位、名声、爱情...这些世人追逐的东西,反而成了她快乐的枷锁。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她喃喃重复着慧明师父的话。

既然心能画出痛苦,也应该能画出平静吧?

她取来纸笔,在月光下缓缓写道:

“今夕复何夕,独坐对明月。心随竹影动,意共霜华洁。往昔浑似梦,今朝始觉缺。缺处非不足,圆满反而灭。”

写到最后两句,她停笔思索。缺处非不足,圆满反而灭——是啊,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生有缺憾未必是坏事。若她婚姻美满、一生顺遂,或许永远不会有此刻的醒悟,永远不会去思考生命真正的意义。

她吹熄油灯,任由月光洒满房间。今夜,她第一次不再抗拒回忆,不再逃避痛苦。她让那些画面在脑海中一一浮现——与明轩初遇时的悸动,定亲时的喜悦,新婚时的甜蜜,发现柳如烟存在时的震惊,明轩提出休妻时的绝望,离开赵家时的屈辱...

像看一场别人的戏,她平静地看着这些场景来了又去。奇怪的是,当她不抗拒时,那些画面反而失去了刺痛她的力量。

钟声又响了,是暮鼓钟。沉厚的钟声在夜空中回荡,一声接一声,仿佛在为她过往的人生送行。

她忽然明白,晨钟暮鼓之所以日复一日地响起,不是因为寺僧们迂腐守旧,而是因为众生健忘——忘记生命无常,忘记时光易逝,忘记一切终将过去。所以需要钟鼓不断提醒,不断唤醒沉迷在尘梦中的灵魂。

而她,也是这众生中的一个。

夜深了,月光移到了西窗。沈青瓷躺在床上,却没有睡意。她听着山风穿过松林的声音,听着远处溪流的潺潺声,听着偶尔传来的夜鸟啼鸣。

这些声音一直都在,只是她从未静心聆听。

就像她内心的平静,其实一直都在,只是被太多的妄念遮蔽了。

“从明天开始,”她对自己说,“试着放下执着,试着重新画一颗心。”

窗外,一颗流星划过夜空,转瞬即逝。她没有许愿,只是静静地注视着那道短暂的光芒,然后翻了个身,沉沉睡去。

这一夜,她第一次没有做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