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未央宫,这处大汉的权力中心,哪怕意气风发的孙策和周瑜,也不由收敛起嘴角笑容,谨言慎行起来。
一直在他们面前的弟弟孙权,哪怕身上只有一个无实权的郎官身份,没有身旁两位兄长的才干,但他此刻,相较两位兄长,却显得轻松不少。
在长安的孙权,一直以来,也是属于离天子最近的人之一。
哪怕知道自己要谨言慎行,孙权也习惯了天子对他的优待,时常召他进宫过问他的功课的亲昵,以及知晓自己只要能考入太学,日后就能建功立业,做出一番成就的未来。
他离天子太近了。
未央宫的守将已经很习惯了孙权的到来,看见他,甚至大家还能叫上名字说笑几句。
三人进入未央宫后,在宫道上都没有言语,孙策和周瑜都发现了自己的紧张,还有孙权的从容。
孙策清楚,孙家底蕴一般,全靠父亲孙坚个人能力优秀,军功卓越,才能有孙家后来的局面。
而姨母的孩子,未央宫的主人,他血缘上的表弟,则是带给他们孙家全新荣耀的人。
因为天子,他们孙家一跃成为当朝外戚,再不会有出身寒微被人诟病,干出成绩被人无视这些往事。
自己二十不到就能成为庐江太守,父亲又能领兵,又能在南阳这样的地方做太守,更是灭掉袁术后直接封侯。
这些年来,他一直也在庐江发展自己势力,配合天子打压江东士族,也从过去被人轻视的孙坚之子,变成天子表兄,庐江太守孙策。
他一次都还没有来过长安,见过天子,对天子的印象,还是从父亲和弟弟口中勾勒而出。
一个临危不乱,自幼聪颖,能把弘农杨氏、颍川荀氏、京兆韦氏、杜陵杜氏都拿捏在手中,把汝南袁氏百年名声踩入尘埃,令显学儒门也退居而下,在天下屠戮士族,还能让天下人都夸耀他的大汉中兴之主。
周瑜对天子的勾勒,和孙策如出一辙。
与孙策不同,周瑜出身庐江周氏,江淮地区世家大族,父亲还做过洛阳令。他与孙策固然是有着少年友情,这份情谊在即将到来乱世,更是会因为彼此利益诉求和亲戚关系更加紧密。
在董卓入京后,聪慧的周瑜察觉到了天下将乱,手下有兵,还没有根基的孙家,就是很好的合作对象。
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事,江东士族们没去,但也在为即将大变的天下做准备。
只是谁也没想到,灵帝遗诏定下的秦王,真的能拿下两京,平定董卓叛乱,又在两年后掀起浩浩荡荡的讨伐儒门活动,再次向以袁绍为首的地方军阀宣战。
而且他还都胜了。
皇帝越发强势,外戚也能跟着升天,江东大士族看见吴家人和孙家人,也不敢说重话了。
问题在于,算一算,周家也能算是外戚的,因为周瑜的舅舅也是吴景。
是的,孙策、周瑜与长安的天子,都有着同一个舅舅,吴景。
正经外戚是吴家,这是天子正经母族,舅舅还活着的那种,其他人是天子认了就能算。
而恰巧,在讨伐董卓这件事上,孙坚的站队天子的态度,还有他强悍的个人能力,让天子认可了这个外戚,孙家和吴家在天子眼里都是值得重用的外戚。
而周家既不是天子舅家,又不如孙家有勤王拥立之功,外戚的好处,周家一点没吃到,还得配合孙、吴两家在江东干活。
周瑜和孙策依然关系很好,只是从原本两家的合作关系,隐隐变成以孙家为首的依附关系,看见孙、吴两家吃尽外戚好处的周家肯定不干啊。
在讨伐袁术的战役中,周瑜也跟着孙策立了些功劳,只是长安那边完全公事公办的态度,让周瑜在想,皇帝到底对外戚是个什么态度。
总不能是天子完全不知道周家和孙家是连襟吧?
周瑜向来聪慧,也很能看得清楚形势。现在北方士族元气大伤,彻底变成寒门天下,益州也正在改天换地,下一步,就要到江东了。
作为江东士族的精英人才,他的立场是不希望朝廷管太多江东事的,宁可让吴家、孙家作为江东的代言人、领头羊。
但孙、吴两家现在身份今非昔比,人家是封了侯的外戚,可以轻而易举去富庶的长安,去更大的舞台建功立业,老家只要还在就行了,谁会愿意管老家其他人的死活。
董卓的西凉军很厉害,但也攻不下长安,袁绍的联军是废物,袁术更是废物,益州的情况甚至江东人都无从得知。
时代变了,周瑜纵使不太愿意,也不得不承认大汉朝廷的掌控力正在重新崛起,江东无法和朝廷抗衡。
因此,在孙策说他庐江太守做到期,去长安述职时,周瑜主动提议随他一起北上。
他们一路来到长安,看见了这里的繁华,也看见了繁华之后,每天都忙碌的朝廷府衙。
孙权为他们介绍了长安的趣事和现在的势力分布,现在,他和孙策一起在孙权的带领下,要见到大汉名义上的主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