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夫人真实名字存疑,裴松之注《三国志》引《汉晋春秋》提及此名,史料稀缺,真实性存疑,但作者不是很想用‘尚香’这个戏曲、小说名,所以本书出场的孙夫人,就还是选择了仁献。)
-
抬头看着刺眼的太阳,十月了,天气虽然转凉,中午却还是很热,而荀攸的心是一会儿热一会凉。
自从被皇帝拉着收拾东西出了太学,皇帝就把他带到秦王宫。
现在的秦王宫,已经从只有几个建筑的大庄园,变成了人口众多的小型城镇了,带荀攸来的那天,天子还说,以后这里会变成长安的附属城,名字就叫秦王城。
天子带着荀攸先见了曲正,这个从小便跟在皇帝身边,一直低调的贴身宦官,又带荀攸见了弘农王和陈留王,认个脸。
然后就带着荀攸到了秦王宫西北边,也是长安西北边的一个地方,指着一处地方,让人在那儿插个木牌,安排荀攸来现挖地。
荀攸:“……”
没记错的话,陛下,您不是想找我来负责全国钱币重铸事宜吗?
看出荀攸的疑惑,小白语重心长道:“荀卿,你知道的,铸钱,我们得先有钱,所以当务之急,是先挖点钱出来。”
荀攸把脑子里知识全都想了个遍,然后谨慎问到:“陛下,这里是何人墓葬?”
关中长安这里都是多少年的大城了,周围要是有铜矿,早被开采光了,所以决不可能是挖铜矿。
那还有什么是能靠挖,来获得大量铜钱的呢?
墓葬!
洛阳周围一圈,尤其是北邙山那里,走一步都不晓得会路过多少墓葬,长安周边也是一样。能埋在两京周围的,都不是一般人,陪葬只会更加丰厚。
荀攸:破案了,果然是皇帝要来盗墓了。
虽然没有想过自己出仕第一件事,是陪皇帝来盗墓,但毕竟是为了大汉民生经济,荀攸愿意牺牲自己的名声,苦一苦陵墓主人,骂名他来担。
然后他就看见,在自己问完话之后,陛下的表情也极其难得地扭曲了一瞬。
荀攸有了个不好的猜想:“陛下,这难道是、是陵吗?”
“陵”是皇帝墓葬才有的称呼,诸侯王顶多就叫“王陵”、“帝陵”。而从以前到现在,能用得上陵的,除了秦始皇,剩下的一水儿都是刘家的皇帝。
荀攸深吸口气,给自己做足了心理建设,勉强道:“为了大汉发展,想来先人们是不会介意陛下‘拿’点东西来发展大汉的。”
虽然子孙挖祖宗坟来拿钱这种事很离谱,但之前风雨飘摇的东汉,这事在士族里也不少见,人都要活不下去了,也顾不得什么其他了。
皇帝挖祖宗皇陵是过分了些,但没事,这是他荀攸来干,出事了他担责,正好替荀家扛波雷。
小白拉平自己的嘴角,面无表情道:“公达,朕在你心里到底是个什么形象?”
挖祖坟这种事情,费时费力,毁掉的名声和得到的收益不成正比,他到底为什么要干?
“你就在这里待着,在不妨碍秦王宫日常生产建设的前提下,组织人手在这里往下开始挖通道,目标就是这个点往下垂直十五丈,怎么规划下去的路线还有怎么挖,你在这里自己找人商量。”
丢下这句话,小白转身就走,充分践行了一个冷酷无情君王应该有的风范。
被他丢在这里的荀攸也回过味来,应该是自己想差了。
但精准定位往下的数据,这要下面不是个墓,还能是个矿不成?
总之,荀攸就这么在秦王宫扎根了,先花了三天在秦王宫溜达调研。
之前他们太学学生有幸被陛下带着来过调研,但只有农业课的时候,他除了耕作区域,其他部门都不熟悉,这会儿他就有充足的时间来全面调研。
溜到到造物园的时候,荀攸看见了在他们太学待过一个月的毕岚,瞬间就有了主意。
他几个大步上去,抓住毕岚的手,含泪道:“毕先生救我!”
作为一个宫廷宦官出身的发明家,被人这么喊,毕岚也是受到了一点冲击。再一看荀攸,太学的老熟人,他先把对方手拂下去,然后道:“陛下同我说了你的任务,有能帮上忙的,秦王宫都会尽力协助你。”
荀攸大喜:陛下还是心疼我的。
把想在太学混日子的荀攸踢走,小白回了未央宫,路过御史台的时候进去看了眼,荀彧脸色还好,就是旁边摆着一大壶茶。
这会儿的茶已经多是便于运输的茶饼,比起口感和味道,主要是药理功能更多些。
小白自己是不爱喝这些茶的,但是看荀彧这一副都开始喝茶养生的样子,他稍微反思了下自己,决定给他们这些贴心臣子搞些真正养生的东西。
老早就看见天子进来的荀彧看天子一直没走,也没进来,就主动喊人进来。
“陛下得空,不如看看各地奏表?”
没想到皇帝还是不进来,甚至往门外挪了两步。
“文若,朕就是说一声,你那大侄儿被朕从太学薅走有要事去了,几个月内,你应该是见不到他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