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二年九月,袁绍举兵,谋逆叛乱,一直到中兴四年春,叛乱才被平定。
不到两年整的时间就平定了叛乱,这速度已经很快了,可事实上,如果不是为了给地方士族串联袁绍的机会,避免地方拥兵过重,耽误大汉搞生产建设,平乱还能更快。
在袁绍讨董的时候,由于袁家被董卓灭了,加上四世三公的名声势力,他们还是名声如日中天。
但是现在,袁家是没了大义直接举兵谋反,朝廷也不需要顾忌什么名声,现在袁家剩下的人也尽数被剿灭,有姻亲关系的士族也死了不少,留在史书里的名声也注定是狼子野心谋逆之家。
跟着袁绍袁术两兄弟一起走的,还有江夏黄家、河内司马家、太原王家、陇西李家……等等。
之前大汉的顶级世家,也就剩弘农杨氏和颍川荀氏了。
早就死的只剩几个人的杨家,看见现在这局面,虽然不好对外明说,但是心里诡异得感觉有些平衡。
至于颍川荀氏,小白是真的喜欢新秘书荀彧和太学里的老学生荀攸,所以他决定为了庆祝讨袁成功,搞点东西让大家一起开心开心。
在外两年,终于回来长安的贾诩为了让皇帝高兴,提议在全国颁布一个新继承法,庆祝庆祝。
新的继承法也没有什么,只是诸子均分家产;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继承丈夫的遗产;儿子只能继承父亲遗产。
非嫡系子弟若主动检举家族财产分配不公,可获官府奖励的额外继承份额。
现在,有名声有实力还有人才的世家就颍川荀家这一家了,荀彧很懂事地主动清理家中宾客、部曲,剩下的其他人更是别想多养,只能根据各自土地的数量按比例来养,多的被人举报了直接按谋逆处理。
多么有利于公平家族之内嫡庶高低的政策啊,小白看贾诩,年纪也不小了,还能一脸赤诚,可见人对自己的真心。
“文和,还是你知道怎么让朕高兴!”
贾诩干瘦的脸满是乐呵,谦虚道:“陛下心系大汉,臣只是想为大汉做点什么罢了。”
反正关东的士族已经借由跟着袁绍叛逆为名,屠了很多了,剩下实在没跟着袁绍混的,要么跑出老家,要么实力不济袁绍都看不上,很好折腾。
而关中两京一带,更是皇帝核心实控区,很好折腾。
在外面,贾诩的名声从一开始的籍籍无名,到几年前在长安一飞冲天,这两年在外面变得名声恶臭,后面由于骂他和吕布的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最近又口碑回升,成为回到长安的帝王心腹。
都是心腹了,都没人敢毁他名声了,所以自己稍微大胆一些,又怎么了?
这么想着的贾诩又道:“陛下,让无事之人在长安扫盲可取,可长安人数有限,就算年年也有新人出生,总也有扫完的一天。”
小白觉得这事好办:“扫盲结束,那就扫法,太学学子入学考本也要熟悉律法,让考生和学生一起再复习复习。”
贾诩立刻夸道:“陛下圣明。”
就这样,在大家还热烈讨论今年太学的新课程,朝廷新趣闻的时候,全新的继承法,被皇帝推往全国。
虽然目前能实际推行到的地方不到大汉全境,但是慢慢来嘛。
这都已经中兴四年了,基本上他外派出去的官员,和打下来的叛乱地区,都已经种上了他每年送出去的种子。
长安附近的田地还得保证长安的粮食供应,所以等到第一届太学农学生毕业之后,他们会直接进入司农寺,去洛阳开辟新的试验田,以后以两京的一级基地先培育,地方二级基地再培育,供应全大汉的种子。
太学作为大汉最高学府,从中兴二年重新设立以来,现在虽然才只有两届学生,但是依靠顶配的老师,已经成为全大汉求学之人心中的圣地。
心向儒学之人,为了卢植、蔡邕、杨彪,把太学视作求学圣地。
厌恶儒学之人,更是因为这里有皇帝,而把这里视作自己追求的阶梯。
不过荀攸在太学,纯粹是朝堂之上有荀彧这个堂叔了,他进太学先探探路,打发时间。
虽然两年的考试,太学生人数还不到四百,但实际情况是在校学生连三百都不够。
这两年的时间里,太学里那些能力还可以的,时不时就会被皇帝提拔出来,提前毕业,直接扔出去做官去。
也是因为如此,太学越发收到追捧。
关东在打仗的这两年,长安一带居然有闲暇的读书人,真的为了学分去给地方百姓扫盲。
反正有那么一两个考生,因为扫盲的加分,正好堪堪考入太学,这事给了太学生极大震撼,等着今年春天一过,想必长安城需要烦恼的,是那些被考生追着要扫盲的普通百姓了。
一想到长安即将会发生的离谱场景,哪怕是荀攸这样处变不惊的人,也会觉得有些离谱。
太学的学生也都是皇帝的学生,大家起码第一年的时候,都会上皇帝教授的一些课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