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皇帝现在年纪也不大,做秦王时候年纪更小,但荀彧是正经人,天子的能力现在大汉上下也都看清楚了,郭嘉和戏志才并不会怀疑手中佳酿是皇帝亲手所酿这事的真实度,只是感慨荀彧确实混的好,也会在他们这些熟人面前装了。
三人对坐小酌,聊天内容换的很快,从颍川的现状,到袁绍的兵败,从朝中新势力的崛起,到长安鼎盛的学风。
郭嘉轻抿一小口酒水,眼睛享受地眯起又睁开,感叹道:“这才三月,我与志才入长安时,就看见城外有人在村落之中,强拉着百姓认字。这还真是,世所未见啊!”
荀彧微笑道:“来长安的人越来越多,陛下的意思,是重振孔子有教无类的学风大义,顺便给他们找点事做。”
两个友人闻言一笑,好一个随便找点事做。
鼻尖一动,郭嘉问道:“你素爱焚香,难得见你招待我们,身上无味。”
荀彧说道;“陛下不愿长安起奢靡之风,以身作则,弃了焚香,朝中诸公和府衙,也就熏一些驱蚊虫的香草。”
实际情况是皇帝就是不喜欢这些香味,所以荀彧和其他人就自觉放弃焚香这种小事,不过对外当然不能是显得像“楚王好细腰”,所以大家自觉统一口径,都是陛下不喜奢靡。
戏志才一杯酒喝了三口都没舍得喝完,小口小口品着,“自孝武皇帝设太学以来,长安也许久未有此文风了。”
荀彧颔首:“第三届太学考是今年八月,还有个半年,志才若有意,不妨考上一番,依你的学识,考入太学应该不在话下。”
戏志才摇摇头:“我看过这前两届的考题,我这般学识好的,可不一定考的了太学。”
太学考的出题人是天子,他第一年的时候,五经比例和分数直接压缩,更考其他学识;第二年的时候,演都不演,数学单开一卷,剩下的知识都净出些正常士族教育不太会的。
把学识优秀的人才拉到学识一般人才的同一水平线,除非其他科目实在太厉害,否则都是数学定胜负。
可能是看第一年已经让大家适应了数学和符号数字的存在,第二年的数学难度直线上升。
别的题大家对着卷子多少都能解,但是数学,哪怕前一年背了题,今年换了个问法,看着那些符号数字,不会的还是不会。
荀彧问郭嘉:“奉孝呢?”
郭嘉摇摇头:“我意不在此。与志才此次前来长安,只为寻得圣主,报效大汉。”
戏志才也放下酒杯,两个人一起看向荀彧,神色认真。
是的,他们俩的主要目的,其实是来找荀彧引荐出仕的。
虽然太学也很有趣,但是郭嘉和戏志才都对学术研究兴趣不大。并且他们俩个已经是那种完全体人才了,挑出来是能直接用的那种,想法自然就是趁着举荐制度还在,抓紧时间上位出仕。
郭嘉和戏志才都是士族出身,身份立场上,和长安的天子天然不和。
但天子是大义,是礼法,是正统。
没有大士族阻碍之后,天子彻底没有桎梏,拥有大汉一切事物的最终解释权。
大家都是接受儒家经学教育长大的,身上也没啥胡羌血统,可不是冷酷残暴的凉州、并州人,干不来反汉的事。
也是因为看了一圈天下,发现最重要的地盘都已经被长安的天子拿下了。
豫州、蓟州、徐州、关东、关西都是天子的,幽州牧是铁杆宗室,凉州牧皇甫嵩不会叛汉并且年纪也大了,江东的几个太守都是天子外戚,益州太偏远,荆州的刘表不堪大用……
看来看去,天下的未来已成定局。
大势已成,聪明人就该知道顺势而为,而不是逆势而行。
现在整个天下还有实力的顶级士族可是荀家了,没看见荀家都投了吗,前两年都主动在颍川重新量地量人了,那他们投一投怎么了?
荀彧放下空了的酒杯,语气温和道:“陛下欢迎所有的人才来长安,为建设发展大汉做贡献。”
戏志才拿起酒壶,给他又续上半杯,道:“我与奉孝身为汉人,自然愿为建设大汉做贡献。千里马,也需伯乐赏识。”
去太学太麻烦了,还得先备考,考上之后去里面读个一段时间,让皇帝发现才能,这才能被选上,他们觉得自己的才能足够可以直接去见皇帝。
荀彧接了戏志才的酒,拿在手中。
他也明白两个友人俩找他的意思,无非是想请他举荐一番。
如果荀彧的顶头上司是个很缺人才的,荀彧早就把以前颍川的旧友与人才一起举荐了,保证整个团队都是他自己人。
但是皇帝身边还真的不缺人,他们荀家都还得先在皇帝身边站稳脚跟先,荀彧另一个优秀的堂侄荀攸都还在太学念书呢,其他人他就更是没空顾忌了。
虽然荀彧的职位只是尚书台的尚书丞,上面还有尚书仆射的贾诩、尚书令的杜畿,但是他也是天子近臣,还是除杨修之外,四世三公士族剩下的牌面担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