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挥毫写完,杨修停笔,去捏自己酸了的手臂。
杜畿很有兴趣,自己誊抄了一份带走,回去让尚书台下面的小吏人手抄个几遍,待到笔墨干透,就把这檄文发往大汉。
而杨修亲笔写的这份,等杨彪给太学学子上了袁绍那边的檄文课后,再由小白亲自带到太学,给杨修炫耀炫耀。
毫无疑问,杨修的檄文,再次火遍大汉。
先是长安太学看到了袁绍那边的反贼檄文,然后在一群太学生的愤慨之中,蔡邕给他们安排了分析写作手法和典故的作业,卢植给他们安排了进阶写作的作业。
长安的街头巷尾,袁绍举兵的危机感,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太学生的作业大比拼,连太学之外的士人,大家也会聚集起来自己跟着写。
太学不说是大汉知识分子的领头羊,那也是长安知识分子的领头羊,太学生学什么,都是挂钩皇帝人才选举,至关重要。
热闹了两天,陛下又带着杨修写的檄文到了太学,以杨修的作品为主,鼓励太学生向他看齐。
太学生们:虽然杨修这个年纪,这个文学功底,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天才,但他都这样出名了,您居然还要给他站台吗,陛下!
虽然对杨修的待遇很是嫉妒,但是没人能否认杨修的才华,否认的,自己也可以写一篇,正好在太学教给皇帝,只要写的比杨修好,也算是能出头了,写不出来那就闭嘴。
杨修的全新《讨袁氏檄》,被皇帝主动推广给长安,还有大汉各州郡,在长安读书人都为两边檄文而陷入对文学的追捧之时,关于长安内的一些官员被下狱的消息,则是少被外人所重视。
这篇檄文的影响力量,比杨修上一篇还要大。
上一篇那是儒家内部正统之争,这一篇,是直接戳开上层士族光环,给下层士族和寒门子弟看个清楚,谁,才是你们的敌人。
昏庸的皇帝,跋扈的外戚和宦官?
不哦,没看见宦官和外戚一个个最后不都还是倒霉了吗,连皇帝也是要倒霉的,就一种势力,非但不倒霉,还能每次越来越强了,名声越来越旺。
想想吧,就算是灵帝刘宏,也是想着绕过察举制来挑选人才的,所以是什么导致了皇帝和真正的人才无法双向奔赴,都是因为中间的袁家这些世族啊!
不是每个能念书识字的人,都有能看破表象的能力。
杨修的这篇檄文,简直就是平地惊雷,让无数郁郁不得志的士人陡然惊醒了,知道了阻碍自己上升前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好啊,就说为什么我们连举孝廉名额都够不上,因为都被你们袁家这样的人给分走了。
这么一看,袁家果然就是大汉第一罪人!
这会的士族也是分等级的,如果让小白自己来分,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可以被分为超一流世家,能影响全国的顶级士族。
小白再次感谢董卓。
两个超一流世家,弘农杨氏让他干到一个手指的人,被小白收编。
汝南袁氏主心骨全没了,袁绍袁术还分化,纵使现在都去了地方,握有地方的财政军大权,但都没有了从前袁家的鼎盛气焰,现在还正被小白全面围剿中。
能影响州郡的一流世家,江东陆氏,有小白的外戚在盯着打压;颍川荀氏投了他;颍川陈氏目前有子弟在太学念书;河内司马氏在董卓入洛阳时逃离洛阳,后面小白什么人也没有征辟,目前在大汉官场有些势微。
这些人,除了荀家,剩下的小白都已经记好了小本本,打算慢慢来收拾。除非手下人才实在不够用,不然他完全不想接受举荐。
袁绍联络袁家的旧关系,有追查到的,到时候一并处理,在长安的,现在小白就给处理了。
比如还占了个司空位置的黄琬,在长安的黄家人全部以联络叛军的正当理由先收押,回头等孙坚把江夏黄家围了,砍了黄琬,一家子都发配去岭南垦荒去。
长安其他和袁绍勾勾搭搭的都和黄家一样,杀了主心骨,剩下的全送岭南去。
什么,担心他们在岭南会纠集起来造反?
那还是先担心担心他们能不能在那里活下来吧。
檄文传到其他地方,作为外戚并且在大汉士族之中地位一般甚至低微的吴家和孙家,都有责任有义务帮皇帝大肆宣传。
作为皇帝一手提拔的宗室,并且很明白无名士举荐之苦的豫州牧刘备,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
吕布在那边捧着檄文,看得啧啧称奇,而贾诩在沉思,杨修这小子,陛下到底给了他多少底气,让他这都敢写。
之前是弘农杨氏带头发起向儒门的背叛,现在弘农杨氏更厉害了,直接发起对天下士族的叛乱。
贾诩为年轻人不知深浅而震撼。
震撼过后,贾诩也不能偷懒了,火速给吕布制定计划,清剿河内士族的一二三步。
朝廷已经算是公然向天下士族下战书了,有名的士族必然不会愿意受这委屈,小皇帝也不是个委曲求全的人,所以直接来干吧,快速把危险都摁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