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气氛近来有些诡异,不过这诡异的气氛跟下层人士无关,只在朝廷的中上层之间。
考上了太学的学子,已经入学念书去了。
太学的入学人数一共二百零二人,比例之中高门士族较少,普通士族和韦杜这样的朝廷新贵会多一些,但是寒门学子的比例,比起从前已经大大提高,也有个一半了。
进了太学,还没等寒门士子们高兴自己在学校不需要操心生存和住宿问题,那由皇帝所制定太学规定就让他们看傻了眼。
文化、骑射、习武,这都是要必须学的,而且一月一考,一年还有一次大考和一次小考,分数会转化成不同等级的学分,够了多少才能从毕业,被陛下选中授予官职。
当然,如果有特别的人才,比如数学、天文、农桑特别厉害,能有什么发明或者发现的,可以直接被皇帝选中出仕。
第一年他们所有课程都需要学习,第二年开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主修数学和其他一科,剩下的科目虽然还是会选,但是比重大大降低。
但是不得不说,太学的课程那也是真的让人收获满满。
作为祭酒的太傅杨彪总管太学大方向,经学科的课程由卢植和蔡邕两位大儒轮流上课,律法科的钟繇讲起律例和法律变迁来,也是干货满满。
而算学和农政,除了会有太史局的官员来教导他们,还有天子会时不时抽出时间,给他们上课。
课程上五休二,剩下两天给大家放松心情,好好做作业。
受不了太学课程要退学的也可以,只是以后没有考的资格了,并且给太学付一笔参与考试的费用。
皇帝偶尔还会亲临太学,陪同太学学子一起上课的消息很快就传遍长安。
太学学子们闷头学习时,偶尔穿着标准太学的学生服出门散心,看见长安人对他们那嫉妒或羡慕欣赏的眼神,心里的疲惫就会一扫而空。
虽然每天累是累,但这可是在学习呢,除了那些高门子弟,这可是天下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教学资源。
一想到这样顶级的教学资源,是他们靠自身学识拿过来的,太学学子们就更是骄傲。
而除了太学学子,来长安的士人一部分在长安扎根找出路,一部分想要备考明年的太学考,一部分人回乡先苦读,还有一部分,跟着郑玄一起离开。
顺便一提,太学书店确实爆火了,无论嘴里怎么谩骂不平,手里有钱的还是会选择买卷子和学前书籍。
远在东郡的曹操收到了皇帝让他除贼的诏令,还收到了长子曹昂的家书。
曹昂的家书厚厚一叠,问候父母,问候兄弟,还问候了跟在父亲身边的叔伯们,最后才是说他自己的近况。
看见曹昂云淡风轻说自己只是上去考考,没想到就考了个第一名,曹操拍掌大笑,当即就奢侈一把,开个宴会,把妻子妾室孩子和兄弟下属们全都叫上,一起开心开心。
“子修这孩子,去长安也没有多久,都是和其他人一起跟着卢公听课,谁想到他去考个试,就考成了太学第一啊!”
他的正妻丁夫人一向在家中很有威仪,现在因为养子曹昂在外的出色表现,也是笑眼盈盈,都不劝曹操少喝酒。
其他人都清楚曹操此刻的高兴,入太学不稀奇,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太学很稀奇。
一些看着曹昂长大的人也和曹操一样高兴,都是举杯说些漂亮话来祝贺曹操。
曹操听得高兴,现场自己做了两首诗颂唱,唱的高兴之后,又命仆人去拿东西来。
“子修聪明又孝顺,不止孝顺我和夫人,也记得你们这些叔伯和家里的弟弟。”
仆人举着漆盘而来,曹操拿起上面的纸张,介绍道:“这是此次长安太学考试的考卷,还有太学给学生出的学前书,子修给他的弟弟们可是买了不少,还特意嘱咐我记得拿给你们,让你们回去压着自己孩子念书!”
听见曹操这话,本来就很高兴的客人们更是惊喜,拿着曹操分到手的卷子的学前书,对曹昂和曹操的夸赞更是真诚。
也有人大大夸赞曹昂的孝顺和对他们这些叔伯的记挂,然后说自家孩子木头似的怎么都念不了书,比不上曹昂厉害,都能去太学念书了。
曹操笑道:“新太学有卢公和蔡公教授经义,有朝廷的廷尉钟繇教授律法,还有盖太尉手下将军教授骑射,太史局教授天文和数学,甚至陛下都会时不时亲临,考察学子们功课……
我要是年轻十岁,也定要去太学求学去!”
他年轻时候,要是能碰上这种展示才能的机会,上头的皇帝还不是刘宏而是现在一看就贤明的刘皓,曹操是很乐意过去尝试的。
尤其是看见曹昂考上第一,压在了第二名,着名经学世家荀家出来的荀攸身上,曹操更是为儿子骄傲。
于是他看向自己其他的儿子,主要是五岁的次子曹丕,因为三子曹彰才出生三年,四子曹植刚生下来。
“子桓,你大哥是陛下新太学第一届学生的头名,以后你长大了更要努力读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