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的阿飘们想了很多太子小白会劝谏秦始皇的话,会如何从各种理性的角度出发,理智地拿出道理来劝谏皇帝。
谁也没想到,太子的劝谏方式居然会如此简单粗暴。
就一句话,把地上和地下的人全都干沉默。
最后还是最豁达的庄子发声,“的确,只要太子不换人,现在君王有什么政策,以后的君王也全都可以换掉。”
劝诫太子是不劝诫的,反而直接威胁嬴政。
庄子哪见过这种的太子啊,这会儿是真看呆了。
他的学生跟着附和道:“话虽浅白,但的确有用。”
儒家那边有弟子在纠结:“这……会不会不孝?”
一个弟子说:“毕竟太子年纪还小,不知者无罪。”
孩子真的还小,这才垂髫之年呢。
另一个弟子否认道:“你看看太子,年纪是小,哪里无知了?”
他什么都知道好吗,连《易》这么难的书都懂,哄他爹的时候,一个“九五之尊”让地下这一群国君们嫉妒的不得了。
孔子的弟子曾参有发言权:“这叫‘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为了不让父亲陷入不义,太子宁可不孝也要阻止父亲的不仁义之举,此乃大孝也!”
他是过来人,这事他有经验。
孔子点头,欣慰地看着曾参,对他的话表示赞同。
没错,就是这样的,为了不让皇帝成为暴君,太子出声阻止,这怎么能是不孝呢,这可是最大的大孝!
嬴稷:“此子……算了,这是政的孩子。”
跟我们这些阿飘没关系。
这话题,做君王的和老嬴家人最有发言权。
他们做君王的,除了完全混吃等死的那种,大家多少也会有一些政治抱负,平时儿子在自己跟前那都安分的不得了,哪里见过小白这种直接对着君父贴脸开大的太子。
换个儿子来说这种话,他们要是还有别的儿子,那是会二话不说,直接换太子的。
但是小白情况特殊,他这样的出身,就算是离谱的造反了,那也都不妨事。
看看,嬴政自己再生气,看在是这个孩子说的份上,都得捏着鼻子先忍气,然后问他为什么不赞同李斯提议。
做过君王的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有小白这样的天赐之子,那就算是生气,也确实得忍着。
身为祖父的嬴子楚勉强说到:“他只要好好说话就行,万不可学臣子进谏。”
这可是一弯腰老天都不让他受委屈的人,万一给他逼急了,孩子直接对着你跪拜磕头,甚至以死威胁,那怕不是你这做君王的直接能被天雷给劈了。
然后你国君无德,引得上天收拾,太子直接就继位了,以后国君在史书里的记载可想而知。
做过国君的都被臣子进谏过,瞬间就回忆起了过去的时光,秒懂嬴子楚是什么意思。
国君阿飘们纷纷点头,表示:“太子小白的话,他要说什么就什么吧,别进谏,有什么事都好商量。”
小白继续谏言。
【大秦以武一统六国,治理天下,该以文德化之。如《诗经》这些书,不止是七国贵族百姓之书,还是载录我华夏之地炎黄至今的文明之书,诸子百家之书亦是。
我大秦既已一统天下,就该继承、传扬华夏文明。】
诸子百家对这话纷纷举手赞同,点头称是。
没错没错,太子说得对,大秦该以文德治理天下!这可都是载录华夏文明之书,大秦现在作为华夏正统,你该继承并且发扬光大才是!
法家挺纠结的,他们是很想收书,但是作为诸子百家的一员,太子说他们的书也是文明之书呢。
荀子看看上边一脸被皇帝背刺表情的李斯,再看看临危不惧的小太子,心里感慨,大秦还真是碰上天赐之子了。
看着天下一统,地下的诸子百家阿飘们也不是没有期待大秦能为这片土地带来和平,郡县和分封这都是小事,关键是如何治理。
可是大秦先是改礼制,定皇帝制,后又是来收书的,着实看着也不像个好的。
好在大秦的太子是个例外。
荀子算是看出来了,这大秦朝堂意图治理天下,在乎天下人的,也就只有这一个小的能指望了。
嬴政给小白解释李斯要收书的原因,都是稳固我们大秦天下啊,而小白并不认可,两人辩了几句,他又“口出狂言”了。
【阿父,你不能只考虑你的大秦,不考虑我的大秦吧?】
【算了,你们要收书就收吧,苦一苦百姓,骂名你们来担,以后我会改的。】
地下的阿飘们再次被冲击到,跟着地上的大秦官员们一起陷入沉默。
以前做过公子做过太子的阿飘们,就算再受爹的宠爱,那也没人敢在爹的跟前就“你的国家,我的国家”这样说话。
嬴子楚想想自己,以前是个不出名的王孙,在赵国为质,回了大秦还需要靠华阳夫人,在养母、亲爹、爷爷面前都得装乖。
看看自己,在看看自己的孙子小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