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255章 黑板藏岁月:口述留真忆,伪声现原形

滨江高中的老教学楼里,阳光透过积灰的玻璃窗,落在三楼的1950年老黑板上。岳川踩着木梯,伸手拂去黑板上的灰尘,指尖触到凹凸不平的板面——上面还留着半道没擦干净的算术题,粉笔痕迹已经发黑,像被时光凝固的青春印记。

“这黑板的擦痕、粉笔灰的纹路,都是最好的‘校史素材’,”他对身后的夏晚晴说,“先录黑板擦的声音,再请老教师来回忆当年上课的场景,做成‘口述校史’音频,比星娱的假素材真实一百倍。”

夏晚晴立刻打开录音笔,李老师拿着块旧黑板擦,轻轻在黑板上擦拭——“沙沙”的摩擦声混着灰尘落地的细微声响,瞬间把人拉回几十年前的课堂。

“当年我第一次上课,就是在这个教室,”李老师的声音带着回忆的温度,“黑板擦还是木头柄的,擦完黑板,手上全是粉笔灰,学生们还笑我‘像刚从面粉厂出来’。”

这段录音,正是岳川借鉴地球“校史口述史”项目的核心思路——不做华丽的包装,只记录最真实的声音和故事,让校史有“呼吸感”。

可刚录完黑板擦的声音,周曼就收到消息:星娱宣布和“滨江教育科技公司”合作,推出“AI校史声音库”,声称能“一键生成90年代校园音效”,还放出段演示音频——里面的上课铃是电子合成的,黑板擦声像砂纸摩擦,连老教师的“口述”都是AI生成的,生硬得像机器人。

更过分的是,星娱还联系了几所郊区学校,说“免费小说网站提供AI音效”,想垄断“校园记忆工程”的声音素材。

“他们连真实的黑板擦声都懒得录,”林野看着星娱的演示视频,气得皱眉,“AI生成的‘老教师声音’连口音都不对,咱们滨江的老教师说话带点槐巷口音,他们的AI全是标准普通话。”

老教师张奶奶(李老师的前辈,1970年就在滨江高中任教)这时拄着拐杖走进来,手里拿着本泛黄的学生名册:“我有办法!咱们组织‘老教师座谈会’,让经历过不同年代的老师都来聊,录下真实的口述音频,再配上当年的学生照片、旧教案,星娱的AI再厉害,也仿不来这些故事。”

岳川立刻点头:“就这么办!凌薇设计‘口述校史’的记录表格,分‘50年代’‘70年代’‘90年代’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记录关键事件、课堂细节、学生故事;

夏晚晴负责引导采访,比如问‘当年怎么给学生批改作业’‘有没有难忘的课堂小事’;林野负责拍摄,把老教师翻名册、指认照片的画面都录下来,做成‘校史纪录片’片段。”

座谈会定在周末的老教室,十几位老教师围坐在1950年老黑板旁,手里拿着各自的“宝贝”——有1960年的学生成绩单、1980年的运动会奖状、1995年的元旦晚会节目单。

张奶奶翻着1972年的名册,指着一个名字:“这个学生叫陈建国,当年家里穷,总带着红薯来上课,我就把自己的饭票分给他,后来他考上了师范,现在也成了老师。”

她的声音哽咽,手里的名册被捏得发皱,录音笔里的声响,满是岁月沉淀的真实感。

夏晚晴边记录边擦眼泪,这些故事不是虚构的剧本,而是老教师们亲身经历的青春。

陆哲则在一旁处理音频,把老教师的口述和黑板擦声、旧上课铃混在一起,做成“年代声音切片”——50年代的片段加手摇铃音效,70年代的加广播体操声,90年代的加自行车铃,让听众能“听声辨年代”。

星娱的人听说后,又耍了新花样——伪造了段“1950年校长口述音频”,用AI模仿老人口音,编造“学校当年有豪华礼堂”“学生都穿西装校服”的虚假故事,还发在社交平台,说“川晴的口述校史是编造的,只有星娱的AI素材才权威”。

可没等团队回应,滨江高中的老校友就炸了——1956届的校友王爷爷发了段视频,手里拿着当年的学生证:“当年学校只有土操场,哪来的豪华礼堂?星娱的AI瞎编也不打草稿!”

更打脸的是,张奶奶当年的学生陈建国也来了,手里拿着保存了五十年的饭票:“这是张老师当年给我的饭票,上面还有她的签名,星娱的AI能编出这种故事吗?”

他对着镜头,给张奶奶深深鞠躬,这段画面被林野拍下来,发在工作室官微,24小时播放量破千万,评论区满是“这才是真正的师生情,星娱的AI永远不懂”。

“口述校史”音频刚完成第一阶段,滨江教育局的刘科长就带着好消息来——全省有十几所老校发来邀请,想请他们帮忙做“校史声音档案”,其中包括百年老校“苏州中学”“扬州中学”,还说愿意联合推出“全省校史声音地图”,让听众能在线收听不同学校的真实校史。

“苏州中学有个1920年的老礼堂,”刘科长指着资料里的照片,“里面的管风琴还能用,他们想请你们录管风琴的声音,再请老校友回忆当年的礼堂音乐会。”

岳川接过资料,翻到苏州中学老礼堂的照片——木质座椅、彩色玻璃、古老的管风琴,瞬间让他想起地球“百年名校口述史”项目里的类似场景。

“我们可以把‘口述校史’和‘声音地图’结合,”他对刘科长说,“每个学校选三个‘声音地标’,比如老礼堂、老操场、老教室,录下对应的声音和故事,再做成h5页面,听众点进地图就能听,还能看老照片、老视频。”

凌薇立刻掏出平板,开始画“声音地图”的设计稿:“用复古的手绘风格,每个学校标个小图标,比如苏州中学标管风琴,扬州中学标老银杏(他们有棵150年的银杏树),点进去能看到声音列表、口述音频、老物照片,甚至能预约‘校史研学’,让听众实地感受。”

就在团队准备下周去苏州中学踩点时,林野突然发现星娱的新动作——他们在社交平台放出“校史Ip开发计划”,声称已“独家获得多所老校授权”,要拍“百年名校网剧”,还说要请顶流艺人饰演“民国校长”“学霸校草”,把校史改成“青春偶像剧”。更气人的是,星娱还伪造了“学校授权书”,盖着假公章,误导网友以为官方认可。

“这些授权书全是假的!”刘科长气得拍桌子,“我们已经联系涉事学校,他们根本没和星娱签任何协议,现在就准备发声明辟谣。”

岳川看着星娱的“网剧大纲”,里面全是“民国爱情”“豪门恩怨”,连老管风琴都被写成“男女主定情信物”,忍不住皱眉:“咱们得赶紧联合学校发‘真实校史倡议’,强调校史Ip要尊重历史,不能为了流量瞎改编,再把咱们的‘口述校史’‘声音地图’推出去,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校史传承。”

周曼立刻联系全省参与“校园记忆工程”的学校,起草“真实校史倡议”,不到两小时,就有20多所学校联名签署。

夏晚晴则把老教师的口述音频剪辑成“校史真相片段”,配文“这才是我们的校史,没有豪门,只有黑板、粉笔和学生”,发在各平台。

当天晚上,“星娱伪造校史授权”的话题冲上热搜,涉事学校纷纷发声明,揭穿星娱的谎言。

苏州中学的老校长还特意录了视频,指着老礼堂的管风琴说:“这架琴是1925年的,当年是用来给学生上音乐课的,不是什么定情信物,我们只认可川晴工作室的真实校史记录,不会让校史被流量糟蹋。”

岳川看着视频里的老管风琴,又看了看手里的苏州中学踩点资料,知道下一段“校史记录”的旅程即将开始。凌薇这时递过来一张老照片——是苏州中学1950年的学生合唱队,照片里的学生穿着朴素的校服,站在老礼堂的管风琴前,笑容干净又明亮。

“咱们去苏州中学,就从这张照片入手,”凌薇笑着说,“找到照片里的学生,听他们讲当年合唱的故事,录下管风琴的声音,做成最真实的校史音频。”

周曼突然接到苏州中学校长的电话,语气带着期待:“我们已经联系到照片里的三位老校友,他们下周会回学校,想和你们一起录管风琴的声音,还想唱当年的校歌,你们一定要来!”

岳川接过电话,对着听筒说:“您放心,我们明天就出发,带好录音设备,一定把这段校史记录好。”

挂了电话,岳川看着窗外的槐巷——王爷爷正推着旧自行车经过,车筐里放着给学生修自行车的工具包;王婶的裁缝铺还亮着灯,隐约能看到她在缝补旧校服。

他突然觉得,这些真实的人和事,才是文娱创作最宝贵的素材——那些从地球“抄”来的“口述史”“声音地图”模式,不过是给这些真实故事搭了个舞台,让岁月里的温暖,能被更多人听见。

林野收拾好相机,对着岳川说:“明天要拍老管风琴,我特意带了广角镜头,能把礼堂的彩色玻璃和管风琴都拍进去,再配上老校友的合唱声,肯定能做成最好的校史片段。”

陆哲也举起音频设备:“我还带了便携调音台,能把管风琴的声音处理得更清晰,保留它的历史质感,不让电子音破坏味道。”

岳川点点头,把苏州中学的资料放进背包,里面还夹着张1950年老黑板的照片——上面的半道算术题,像在无声地提醒他:文娱创作的核心从不是流量和套路,而是对真实的尊重,对岁月的敬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