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254章 旧物映青春:巷陌搭展架,真忆破虚浮

滨江的周末清晨,槐巷的空地上还沾着露水,岳川正和学生们一起搬老课桌椅——这些是李老师从学校仓库里翻出来的90年代旧课桌,桌面刻着歪歪扭扭的“早”字,桌腿还缠着当年学生绑的跳绳。

“咱们的‘槐巷青春展’就搭在这儿,”他指着空地中央,“左边摆王婶的校服和周师傅的笔记本,右边放这些老课桌椅,中间搭个‘声音小屋’,让来的人能听音频剧片段,还能录自己的青春故事。”

这个想法源自地球“校园记忆展”的运营模式,却装作是和学生们聊“最难忘的校园物品”时突然想通的。

高三(2)班的林晓(和小说主角同名)抱着一摞旧课本,课本扉页上的字迹已经泛黄:“我把我妈妈当年的高中课本带来了,上面还有她的笔记,说不定能和展里的老课桌配成一套。”

凌薇已经开始画展架设计图:“展架用竹编的,像王爷爷编的竹筐,上面挂学生们的手账、老照片,比如李老师当年带学生春游的照片、槐巷老操场的旧影像;‘声音小屋’做成旧电话亭的样子,里面放个老话筒,按下按钮就能听《槐巷少年》的音频剧,还能录自己的故事。”

可上午十点,周曼突然匆匆跑过来,手里攥着张传单:“星娱在滨江老礼堂办‘青春星光展’,请了流量明星站台,还模仿咱们的展陈,说‘还原90年代校园’,但里面全是镶钻的校服、假的老课本,连课桌上的‘早’字都是印上去的!”

更气人的是,星娱还买了“滨**春展首选”的热搜,误导路人以为他们的展才是正版。

“他们这是换汤不换药,”林野刷着热搜,看着星娱展里的“假旧物”,“连老课本里的笔记都是打印的,根本没有手写的温度。”

李老师这时抱着一摞旧教案走过来,教案上的红笔批注已经晕开:“别慌,咱们有真东西!这些教案是我教第一届学生时写的,里面有学生的错题、上课的点名册,还有当年春游时学生给我画的小画,这些是星娱仿不来的。”

岳川看着教案里夹着的小画——画的是槐树下的老课桌,旁边写着“谢谢李老师”,突然有了主意:“咱们搞‘旧物众筹’,让槐巷的居民、滨江高中的校友都来捐旧物,比如90年代的书包、校徽、甚至是当年的电影票,让展里全是‘有故事的真东西’,和星娱的假展对比,观众一眼就能分清。”

消息刚在槐巷居民群里发出去,王爷爷就推着旧自行车来了,车筐里放着当年给学生修自行车的工具包:“这包我用了三十年,里面还有学生落下的小铜铃,捐给展里,让大家看看当年的学生怎么修自行车。”

纺织厂的老工人张叔也来了,手里拿着90年代的工作证:“我女儿当年在滨江高中读书,这工作证是她给我绣的校徽,也捐给你们。”

不到半天,展架上就摆满了真旧物:王婶的老式缝纫机(当年给学生改校服的)、周师傅的第一台抄纸机、李老师的旧教案、居民们的老校徽,甚至还有当年槐巷馄饨摊的旧招牌(上面还留着学生画的小笑脸)。

凌薇在每个旧物旁放了小卡片,上面写着旧物的故事,比如“这台缝纫机,1998年给32个学生改过大号校服”。

星娱的人听说后,又想搞破坏——派了几个水军来展里“挑刺”,说“这些旧物太破,没看头”“音频剧声音太小,听不清”。

可没等团队回应,来参观的校友就反驳了:“这破课桌才是我们的青春!当年我就在这桌上做过卷子,刻过‘加油’!”学生志愿者还主动给水军讲解旧物故事,听得水军都不好意思再挑刺,悄悄溜走了。

开展当天,槐巷的空地上挤满了人。老校友们围着旧课桌椅,指着桌面的刻痕回忆:“我当年就坐这个位置,旁边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一起在这桌上学英语。”

家长们带着孩子来“声音小屋”,录下自己的青春故事:“妈妈当年在滨江高中读书,最喜欢在槐树下背书。”王婶和周师傅也来当“讲解员”,给大家讲校服的针脚、笔记本的水印,脸上满是骄傲。

星娱的“青春星光展”却冷冷清清——来的人大多是流量明星的粉丝,看完明星就走,没人关注那些假旧物。

有记者去对比两个展,发了篇《真青春vs假星光:槐巷展满是故事,星娱展只剩流量》的报道,评论区满是“去了槐巷展,想起自己的高中;去了星娱展,只记得明星的脸”。

开展到下午,滨江教育局的刘科长突然来了,手里拿着份《校园记忆工程方案》:“你们的展太有意义了!现在很多学校都丢了自己的历史,我们想在全市推广‘校园记忆展’,请你们当顾问,帮其他学校整理老物、录制校史音频,让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青春档案’。”

岳川接过大纲,翻到“校史音频”部分——正好可以借鉴地球“校史纪录片”的制作思路,却装作是被展里的“声音小屋”启发:“我们可以帮每个学校录‘校史声音档案’,比如老教师的讲课声、旧上课铃、学生的课间操音乐,再配上老物展览,让校史既有画面感,又有声音记忆。”

刘科长立刻点头:“就按你说的来!下周我们先在滨江高中试点,你们团队来负责,后续再推广到其他学校。”

李老师笑着说:“我可以帮你们联系其他学校的老教师,他们肯定有很多老物和故事,比如隔壁的滨江二中,有个1950年的老黑板,上面还留着当年的标语。”

展快结束时,林晓突然跑过来,手里拿着本新的笔记本:“我们学生想做‘青春续笔’活动,把来展里的人的故事写下来,做成新的笔记本,明年再办展时展出,让槐巷的青春故事一直传下去。”

岳川接过笔记本,上面已经写了几页故事:有老校友的高中回忆,有家长的青春遗憾,还有孩子对未来的期待。

“这个想法好!”岳川笑着点头,“我们可以和周师傅合作,专门做‘青春续笔’笔记本,用他的槐树叶水印纸,让每个故事都有槐巷的味道。”

周师傅立刻响应:“要得!我明天就开始抄纸,保证赶在明年开展前做好。”

众人收拾展架时,刘科长又带来个好消息:“省教育厅也关注到你们的展了,想把‘校园记忆工程’推广到全省,还想请你们做全省的‘校园记忆主题曲’,用每个学校的特色声音当素材,比如有的学校有老钟楼,有的学校有老槐树,把这些声音都融进去。”

岳川看着手里的《校园记忆工程方案》,又看了看学生们写的“青春续笔”笔记本,突然觉得——那些从地球“搬”来的展览模式,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被滨江的老物、老人、孩子们的故事,酿成了新的味道,成了真正属于这个世界的“青春传承”。

周曼看了看时间,提醒道:“下周要去滨江高中试点‘校史声音档案’,咱们得赶紧整理今天展里的旧物故事,比如王婶的缝纫机修过多少校服、李老师的教案教过多少学生,这些都要放进档案里。”

林野立刻拿起相机:“我现在就去拍这些旧物的细节,比如课桌上的刻痕、教案里的红批注,放进档案的配图里,让档案更生动。”

岳川跟着林野走向旧课桌椅,夕阳把桌面的刻痕照得格外清晰,上面的“早”字像在诉说着过去的青春。

他捡起地上的一片槐树叶,夹进“青春续笔”笔记本里,心里清楚——槐巷的青春故事,还会在这些旧物、这些声音、这些故事里,一直延续下去。

刘科长突然指着远处的滨江高中:“明天咱们去学校看看那个1950年的老黑板,说不定能录到黑板擦的声音,作为‘校史声音档案’的第一个素材。”岳川笑着点头:“好啊,先从老黑板开始,慢慢收集每个学校的‘青春声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