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166章 红纸剪透岁月暖,钝剪裁出日常温

张婶的剪纸摊就支在老街的巷口,一块褪了色的蓝布铺在木桌上,摆着她用了三十年的铁皮剪刀——剪尖磨得有些圆钝,却比新剪刀更称手。

她手里正剪着冬至的“饺子窗花”,红纸在指间转着圈,三两下就剪出个带花边的饺子,边缘还留着细细的“牙纹”,“这是‘笑口纹’,贴在窗户上,看着就像饺子在笑,来年日子能甜些。”

岳川团队的“剪纸暖日常”项目,没搞复杂的包装,就想帮张婶把剪纸“融进日子里”:按节气做“剪纸小套装”。

冬至是饺子窗花 福字贴,小年是灶王爷剪纸 糖瓜纹样,每套里都夹着张张婶手写的小纸条,写着“饺子窗花贴北窗,挡寒;灶王爷旁摆颗糖,嘴甜”。

“巷尾文具店进了‘机器剪纸贴纸’,”帮张婶看摊的小玥举着一包贴纸,上面印着亮晶晶的福字和生肖图案。

“老板说‘张婶的剪纸要等,机器的随买随贴,还便宜’,昨天卖了好几十包,有人还说‘手工的看着旧,不如机器的亮’。”

张婶没停下手里的剪子,刚剪好的饺子窗花放在蓝布上,阳光照透红纸,“笑口纹”的影子落在桌上,像一排小月牙。

“亮是亮,不顶用。”她拿起机器贴纸,指尖蹭过表面的塑料膜,“这纸是机器压的,贴窗户上,风一吹就掉,过几天还掉色;

咱的红纸是陈年的,泡过米汤,剪之前要在太阳下晒半个时辰,贴得住,能留到明年开春。

他们那是‘贴个新鲜’,咱这是‘贴个念想’——去年李奶奶贴的福字,今年还在窗上,她说看着就想起去年过年的热乎劲。”

岳川蹲在摊旁,翻着刚打包好的“冬至套装”,每套里都有张婶剪的“迷你饺子”——比指甲盖大不了多少,却也带着“笑口纹”。

“我们不搞线上卖,就放在老街的杂货店、茶馆,让来的人能看见张婶剪,能摸着手感。”

他指着不远处的茶馆,窗上已经贴了张婶的饺子窗花,“韩流搞的那些网红贴纸,买回去贴几天就扔;咱的剪纸,贴在窗上是风景,收起来明年还能用,甚至孩子能拿着学剪,这才是能传的东西。”

项目没推进几天,就遇上个“较真”的顾客。年轻妈妈刘姐来买小年的灶王爷剪纸,嫌张婶剪的“灶王爷”衣服颜色太素,“人家机器贴纸的灶王爷,衣服是金的,还闪粉,孩子喜欢。”

张婶没急着辩解,从抽屉里翻出张泛黄的纸,是她奶奶传下来的“灶王爷样稿”,上面用铅笔标着“衣色用朱砂,帽檐描石青”。

“老辈说,灶王爷是管家里烟火的,衣服要素净,不然烟火熏着晃眼。”

她拿出朱砂红的颜料,用细毛笔在剪纸的衣角描了道细线,“你要是想让孩子喜欢,咱在灶王爷手里加个糖瓜,剪得圆滚滚的,孩子看着就高兴。”

刘姐看着张婶添剪的糖瓜,圆乎乎的,还带着道“糖霜纹”,突然笑了:“还是您懂孩子,机器贴纸的糖瓜是扁的,没这股子憨劲。”

后来刘姐带着孩子来学剪糖瓜,孩子剪得歪歪扭扭,张婶却把它贴在了自己的摊布上,“这是孩子剪的,比我剪的有灵气,看着就甜。”

巷尾的机器剪纸贴纸,原本以为会是个很受欢迎的商品,毕竟它既方便又快捷,价格也相对实惠。然而,没过多久,就几乎没有人再去购买了。

有顾客抱怨说:“这贴纸质量太差了,才贴了三天就卷边了,而且还牢牢地粘在玻璃上,怎么撕都撕不下来!”

还有人发现,那些生肖贴纸中的老虎,耳朵剪得简直像猫一样,完全不对版。

相比之下,张婶的剪纸摊前却慢慢又排起了长队。有些人是来预订过年用的窗花,有些人则是来学习如何剪出简单的“喜字”,甚至还有老人特意前来,请求张婶帮忙剪出“平安符”,他们都说:“把这个贴在孙子的书包上,肯定比机器印的那些管用多了!”

张婶的剪纸技艺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老规矩”。

比如,剪福字时一定要倒着剪,因为“倒福”谐音“福到”,这样剪出来的福字更有福气;

剪生肖时,每个动物都要留一个“气口”,比如剪兔子时,耳朵上要特意留一道小缝,说是“给兔子留气,才能活得起来”;

而如果是剪给孩子们的剪纸,边缘一定要剪得圆钝一些,以免刮伤孩子们的小手。

这些规矩,张婶并没有特意去强调,但在她剪纸的过程中,却会自然而然地传授给那些前来学习的人。

岳川团队没给项目做宣传,却有人把张婶的剪纸拍下来发了朋友圈——照片里。张婶坐在巷口,蓝布上摆着满当当的剪纸,阳光落在她的白发上,手里的钝剪还在红纸上游走。

配文写着“老街的张婶,剪的不是纸,是日子的暖”。后来有报社的记者来采访,张婶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只说“剪了一辈子纸,就想让人家窗户上有个红的,心里能热乎点”。

快过年的时候,老街的窗户都亮了起来——这家贴的是张婶剪的饺子窗花,那家贴的是灶王爷,还有人家把孩子剪的糖瓜贴在门上。

张婶的摊前,孩子们围着看她剪“春”字,她哼着奶奶教的老调子,剪子尖在红纸上慢慢走,“春字要剪得宽,像门开得大,春天才能进得来。”

岳川看着这满巷的红纸,突然觉得,“剪纸暖日常”从来不是什么项目,只是帮张婶把她的手艺,轻轻放进了老街人的日子里——不是摆着看的展品,不是卖钱的商品,是贴在窗上的念想,是握在手里的温度,是过年时能让人心头一热的那点甜。

巷尾的文具店,最后把剩下的机器剪纸贴纸都撤了架。老板路过张婶的摊前,也买了套冬至窗花,贴在自家的玻璃上,看着那带“笑口纹”的饺子,忍不住笑了:“还是这手工的好,看着就有过年的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