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165章 竹丝编就四时景,老篾织出日常温

老林的竹编作坊藏在竹林尽头,推开吱呀响的木门,满院都是新劈的竹篾香。

他端坐在那块青石板上,双腿自然下垂,双手则灵活地摆弄着手中的竹条。只见那竹条在他的指间翻飞起舞,仿佛有了生命一般。眨眼间,三根细篾就被他巧妙地编织成了一个巴掌大小的茶则。

这个茶则的边缘,被编织成了一种叫做“回纹”的图案,细密而紧凑,没有丝毫的缝隙,仿佛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然而,在这看似完美的编织中,却有一道细细的缝隙,宛如竹林中留出的那道风过的缝。

“这道细缝,叫做‘透气纹’。”

他微笑着解释道,“装茶叶的时候,它可以让茶叶透气,不会产生闷气,这样泡出来的茶味道才会更好。

就像竹林一样,如果没有留下风过的缝隙,竹子是无法生长的。”

这便是岳川团队“竹编四时记”的起点。

他们并没有制定复杂的规划,只是单纯地希望能够让老林的竹编技艺走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于是,他们决定按照二十四节气来制作一系列“可实用的小物件”。

比如,在清明节时,他们会编织青团托,让人们在制作青团时更加方便;

端午节时,则会编织香囊架,为传统的香囊增添一份独特的韵味;

到了重阳节,又会编织晒菊篮,让人们可以更好地晾晒菊花。

每一个物件都蕴含着老林的巧思和技艺。

青团托的底部,被编织成了“水波纹”的图案,这样在蒸青团时,就不会出现粘篾的情况;香囊架的挂钩,则被编织成了“葫芦纹”,不仅挂着稳当,还十分讨喜。

“隔壁文创公司的‘速编竹器’刚上了架,”帮工的小宁举着手机,视频里机器把竹条压成统一的宽度,几秒就编出个印着网红图案的收纳筐。

“他们说‘老林的竹编太慢,一天编不了三个,机器一小时能出一百个’,还说‘要让竹编变网红,就得简化’。”

老林没抬头,手里的竹篾换了个编法,茶则的侧面慢慢显出“芽纹”,像初春刚冒头的竹芽。

“简化?”

他把编好的茶则放进竹篮,旁边堆着机器编的收纳筐——机器编的纹路齐整得死板,竹条边缘带着毛糙的压痕。

“你看这机器编的,竹条没‘醒’过,硬邦邦的,用不了半年就裂;

咱的竹要在院里晾三天,劈篾时要顺着竹纤维,编出来的东西软乎乎的,能跟着手的劲弯,这才是竹的性子。

他们那是‘做筐子’,咱这是‘编日子’——青团托要趁清明前编好,赶得上人家包青团;晒菊篮要在重阳前备着,不然菊花开了没处晒,哪能随便赶工?”

岳川蹲在旁边,手里拿着老林编的端午香囊架,挂钩处编了个小小的“平安结”,不仔细看发现不了。

“我们不搞展览,也不做礼盒,就往老街的杂货店送。

”他指着作坊外堆着的竹器,每个上面都挂着张手写的小卡片,写着“青团托:蒸时垫纱布,凉后不粘篾”。

“香囊架:挂在通风处,香能散得远”,“韩流搞的网红竹器,买回去摆几天就扔;咱的要让人家能用着,用的时候想起‘哦,又到清明了’‘该晒菊花了’——文化不是摆着看的,是编在日子里的。”

项目推进时,冲突没来自外人,倒来自老林的徒弟阿伟。阿伟觉得老款竹器“不好看”,偷偷在香囊架上编了网红的“爱心纹”,结果编到一半,竹篾断了好几根。

“你以为‘爱心纹’好编?”老林拿过阿伟的竹篾,指着断口,“竹纤维是顺的,你硬要拐急弯,它能不断?

”他拿起自己编的“葫芦纹”,竹篾的弧度跟着手指的力度慢慢变。

“你看这葫芦的肚子,要先松后紧,编到腰那里要‘收篾’,就像葫芦长的时候,腰得细一点才好看。不是不能编新花样,是得顺着竹的劲来,不是让竹顺着你的劲。”

阿伟没说话,跟着老林学“收篾”,编到第三遍,终于编出个不裂口的“小葫芦”。老林看着点头:“这就对了,竹是活的,你对它软,它就对你软;你对它急,它就跟你较劲。”

文创公司的“速编竹器”很快出了问题。有顾客买了收纳筐,装了几斤水果就塌了底;还有人吐槽“竹条扎手,边缘没磨平”。

对比之下,老林的竹器在老街慢慢传开——杂货店的老板说,清明前的青团托不够卖,有人买了回去,不仅自己用,还带着孩子学编小竹圈;重阳时的晒菊篮,有老人买回去,说“比塑料筐透气,晒的菊花不发霉”。

有次岳川去作坊,正好遇到个妈妈带着孩子来学编竹蜻蜓。

老林教孩子劈细篾,孩子力气小,竹篾劈得歪歪扭扭,老林也不纠正,只是说“你看这歪歪的竹蜻蜓,飞起来说不定更稳”。

孩子编好后,拿着竹蜻蜓在竹林里跑,竹片转起来的声音,混着竹叶的沙沙声,像首小曲子。

“竹编四时记”没搞过宣传,却靠“口口相传”慢慢有了名气。

有本地的餐馆来找老林,要订竹编的餐具托,说“客人用着比瓷托有味道”;还有学校请老林去上手工课,孩子们编的小竹篮,虽然歪歪扭扭,却都被家长宝贝地收着。

老林的作坊里,现在常有人来“蹭竹篾香”——有老人来跟他聊天,说“想起小时候家里的竹编筐”;有年轻人来学编竹器,说“编的时候能静下心,比刷手机好”。

老林也不收费,只是让他们帮忙劈竹篾,“多个人劈竹,就能多编几个青团托,赶得上清明”。

岳川的新想法很简单,就是在作坊外搭个“竹编交换角”——有人来学编竹器,编好的东西可以留下,也可以换老林编的小物件。

有个大学生编了个竹编书签,换了个老林编的茶则,说“以后看书用这个书签,喝茶用这个茶则,都有竹的味道”。

深秋的傍晚,老林坐在竹林边编晒菊篮,竹篾在夕阳下泛着暖光。阿伟在旁边帮着劈竹,动作比以前稳了很多。

岳川看着满院的竹器——青团托叠在角落,香囊架挂在墙上,晒菊篮里还留着几朵没晒完的菊花,突然觉得,所谓的“振兴”,从来不是搞多大的动静,而是让像竹编这样的老手艺,能跟着节气走,跟着日子走,编出青团的香,编出菊花的暖,编出普通人心里那点踏实的温。

文创公司的“速编竹器”后来撤了架,仓库里堆着没人要的收纳筐。而老林的竹编,每个节气前都会被订光——不是因为多好看,是因为大家知道,这竹器里藏着老林的劲,藏着节气的意,藏着过日子该有的慢和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