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318章 田埂载戏声:真意连农忙,虚秀陷泥沼

雨后天晴的田埂泛着湿土的腥气,岳川踩着松软的泥地,把一块旧木板架在两个土坡之间——木板是村民从老房子拆下来的,边缘劈裂出参差不齐的木刺,背面还留着糊过报纸的残片,印着上世纪的粮价信息。

“就以这木板为‘车’,让孩子们拉着沿田埂走,”他回头对团队说,“农忙时的戏台,不用固定,跟着大人的锄头走。”

这话是借鉴前世地球“流动式乡野剧场”的逻辑——打破固定舞台边界,让演出融入劳作场景,只是把“流动舞台”换成了田埂上的旧木板,把“演出内容”换成“送思念画”,伪装成“踩田埂时的临场想法”。

凌薇立刻用麻绳把竹筐绑在木板上,筐里铺着洗得发白的麻袋片:“星娱要是来,肯定会用不锈钢架子搭‘移动舞台’,”她边绑边说,“可这劈裂的木板才沾着田埂的泥,孩子们拉着走,木刺勾住麻袋的声音都像戏。”

陆哲蹲在田埂边录环境音——锄头挖进湿土的“噗嗤”声、水渠里水流的“哗哗”声、村民吆喝老黄牛的“喔嗬”声,这些声音要混进剧场音效:“孩子们拉‘车’经过时,就把水流声调大,像田埂旁的水渠在跟着唱,星娱的电子音效哪来这股子湿土味。”

林野的相机架在老榆树上,镜头对准田埂尽头——几个戴草帽的农民工正弯腰锄地,裤脚卷到膝盖,沾着泥点。

“等下孩子们拉‘车’过去,就拍大人抬头的瞬间,”他对着镜头调试焦距,“那些没来得及擦的汗、沾着泥的手,比星娱精修的‘农忙写真’有力量。”

夏晚晴抱着吉他坐在田埂上,把之前的调子改得更“沉”——配合农忙时的节奏,每句结尾都拖长半拍,像大人锄地时的喘息:“木板车,拉呀拉,田埂弯呀,到咱家;竹筐满,装牵挂,爸妈歇呀,看我画。”

孩子们跟着学唱,声音里带着跑调的憨气,有个小男孩边唱边踩泥,溅起的泥点落在裤腿上,他也不管,只顾着跟着调子晃。

张武生扛着旧鼓跟在队伍后面,鼓面沾着雨珠,敲出的“咯噔”声比平时更闷:“农忙时的鼓点要轻,别盖过锄头声,”他对着孩子们喊,“你们拉车的脚步,就跟着我的鼓点走,一步一拍,像踩在自家地里。”

陈老人则坐在水渠边,胡琴拉得慢悠悠的,调子跟着田埂的起伏弯,时而高时而低,像风吹过麦浪。

周曼刚对接好第一个劳作点——五六个农民工正围着田埂锄草,看到孩子们的“车”过来,都停下了手里的活。

可这时,村口传来一阵喧哗——星娱的直播团队扛着设备来了,带着塑料麦穗、充气锄头,还有个穿格子衬衫的“顶流模仿者”,正对着镜头喊:“家人们,今天带大家体验农忙戏曲,感受乡野风情!”

他们的“流动舞台”是辆改装的电动三轮车,车斗里堆着五颜六色的塑料花,“模仿者”拿着充气锄头,对着镜头摆锄地的姿势,动作僵硬得像木偶:“家人们看,这就是农忙的感觉,辛苦但快乐!”

可刚下车,三轮车就陷进了湿泥里,工作人员手忙脚乱地推,塑料麦穗掉了一地,被泥水泡得发皱。

“别往这边来!”锄草的农民工挥着手喊,“你们的塑料玩意儿沾了泥,脏了咱的田埂!”

有个大爷放下锄头,走到星娱团队旁边,指着他们的充气锄头说:“真正的锄头能挖地,你们这玩意儿一捏就扁,演给谁看?”星娱的主播想辩解,却被孩子们的唱声盖过——木板车的“咯吱”声、胡琴的慢调、孩子们的童声,顺着田埂飘过来,比他们的直播音效动听多了。

这边的“田埂戏”已经开演了——扎羊角辫的女孩拉着麻绳,木板车在田埂上晃悠,竹筐里的思念画时不时掉出来一张,锄草的大叔弯腰捡起来,看到画里“爸爸在工地干活”的样子,突然红了眼:“这画跟我家娃画的一样,他也总说,等我回家看他的画。”

男孩们围着大叔,把竹筐里的画都掏出来:“叔叔,这张给你,上面有你锄地的样子!”“这张是我画的火车,能送你回家!”大叔接过画,小心翼翼地塞进衣兜,沾着泥的手轻轻拍了拍男孩的头:“谢谢娃,叔叔看完就好好干活,早点回家。”

陆哲的音效在这时混进了锄头的“噗嗤”声——孩子们拉车经过时,大叔们故意把锄头挖得更有节奏,“噗嗤、噗嗤”的声音和鼓点、胡琴声凑在一起,像一首田埂上的劳作歌。

林野的相机抓拍下这一幕:沾着泥的锄头、塞着画的衣兜、孩子们仰起的笑脸,画面里没有华丽的道具,却比星娱的直播画面暖得多。

星娱的直播彻底冷了场——直播间人数掉得只剩几百人,弹幕全是“快转去看川晴团队的田埂戏”“这塑料农忙太尴尬了,不如看真锄头挖地”,最后主播只能对着陷在泥里的三轮车苦笑:“今天的直播有点小意外,咱们下次再来。”

傍晚时,木板车已经拉着孩子们走了三个劳作点,竹筐里的画少了大半,却多了些村民塞的东西——半袋炒花生、几个刚摘的西红柿、一把带着泥的小葱。

陈老人的胡琴弦上沾了点雨珠,拉出来的调子更润了;张武生的鼓面沾了泥,敲出的声音更沉了;孩子们的裤腿全是泥点,却笑得比任何时候都开心。

岳川跟着木板车走在田埂上,指尖划过木板的劈裂处,木刺勾住了他的袖口,却没觉得疼——这粗糙的触感,比星娱的塑料道具真实得多。

周曼走过来,手里拿着张新的思念画,是锄草大叔托她转交的:“大叔说,让娃们下次演的时候,把这张画也带上,他想让更多工友看到,家里的娃在等他们回家。”

凌薇突然指着田埂尽头的草棚说:“咱们把草棚当‘临时戏台’吧,晚上让村民们聚过来,孩子们再演一遍,让那些没来得及看的大人也能看到。”草棚是村民们歇脚的地方,棚顶铺着茅草,里面摆着几块旧石板,正好能当观众席。

陈老人点点头,拉着胡琴往草棚走:“我再把调子改改,加段田埂上的风声,更贴合晚上的样子。”张武生则去村民家借了盏马灯,挂在草棚的横梁上,昏黄的灯光照在石板上,像当年槐巷戏台的油灯。

孩子们围着草棚,争着要先演“送画”的片段,竹筐里的小葱沾着湿泥,在灯光下泛着光。

林野的相机对准马灯,拍灯光下晃动的木板车影子,影子落在田埂上,像一条流动的思念路。

岳川站在草棚门口,看着忙碌的团队和孩子们,手里攥着那张大叔转交的画——画里的田埂上,有个小小的身影,正拉着一辆木板车,朝着远处的房子走去。

这时,村民们扛着锄头、提着水桶过来了,草棚下的石板很快坐满了人。有个大娘端来一锅玉米粥,放在石板上:“娃们演完戏,喝点粥暖暖胃,明天咱们再去村东头的田埂演,那里还有好多干活的大人等着看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