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310章 戏票存余温:真痕留岁月,虚造失本味

粮店的戏台记忆角刚刚搭建完成,凌薇便迫不及待地将张武生的旧戏帽摆放在了旧粮囤的顶端。

这顶戏帽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上面的绒球已经有些干瘪,但它却歪歪扭扭地朝着门口,仿佛在模仿当年张武生登台时的亮相姿势。

戏帽旁边,凌薇还精心摆放了一条水袖。这条水袖的青蓝色布料已经被磨得起毛,边缘处还留着一个小小的破洞,那是当年张武生在戏台上甩袖时,不小心勾住戏台栏杆留下的痕迹。

凌薇一边仔细地调整着戏帽的角度,一边自言自语道:“如果是星娱来布置这个戏台记忆角,他们肯定会把绒球换成崭新的,把破洞也补好。

但是,这个破洞可是张师傅当年甩袖时留下的,它承载着张师傅在戏台上的精彩瞬间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如果把破洞补上,就会失去那种演戏的‘劲儿’了。”

林野的相机对准戏帽,镜头扫过绒球上的细灰——是从阁楼带下来的,他特意没擦,“这些灰里藏着戏台的记忆,比精修的道具更有戏”。

刚按下快门,就看到个穿藏青色外套的阿姨走进来,手里攥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片,边缘已经泛黄发脆:“我有张1995年戏台终场的戏票,想捐给你们,跟老锣、戏服做个伴。”

阿姨是王桂兰,当年是戏台的忠实戏迷,戏票上印着“槐巷戏台《长坂坡》1995年6月18日终场”,字迹已经模糊,右上角还缺了个角——是当年挤着进场时,被检票员的剪刀剪偏了。

“那天我提前两小时就来占座,石凳上还留着别人坐过的余温,”她指着戏票的缺角,眼里泛着光,“张师傅演赵子龙,甩水袖时差点掉下来,台下观众喊‘稳住’,他反而借着劲儿翻了个跟头,全场都炸了。”

陆哲立刻掏出录音笔,王桂兰的声音裹着老戏迷的热忱:“终场锣响时,我哭了,手里的戏票攥得太紧,边角都捏软了。后来戏台拆了,这张票就夹在我的旧相册里,每次翻到,都像能听到当年的掌声。”

他把这段录音和之前的老锣声混在一起,特意保留了她说话时的轻微哽咽,“星娱的音频只会加标准化的哭腔,哪有这种从心里涌出来的情绪”。

夏晚晴坐在戏台记忆角旁,手里拿着张武生的戏文脚本,把王桂兰说的“翻跟头”细节编进了改编曲里——唱到“水袖飞,跟头翻,台下呼声震屋檐”时,特意加重吉他扫弦,模拟当年的掌声。

“不用刻意唱高音,”她对着林野的相机说,“就像王阿姨回忆时那样,带着点哽咽,带着点激动,这才是真的戏迷心情。”

可当天上午,周曼就收到粉丝发来的截图:星娱在戏曲协会的活动上,展出了“复刻版槐巷戏票”——票面上的字迹是电脑印刷的,清晰得过分,右上角的“缺角”是刻意剪的,边缘整齐得像机器裁的;

通稿里写着“顶流同款戏票限量发售,再现经典终场”,配图里的明星拿着戏票摆拍,连捏票的姿势都透着刻意。

“连戏票的缺角都抄不像,”张武生凑过来看截图,皱着眉说,“当年检票员的剪刀是旧的,剪出来的角是斜的,边缘还有毛边,他们这剪得比新剪刀还齐,一看就是假的。”

王桂兰也跟着说:“真戏票的纸是当年的粗纸,摸着发涩,他们这纸滑溜溜的,是新打印纸染的黄,连味道都不对。”

网友的吐槽很快就刷满了评论区:“刚在粮店摸了真戏票,纸边糙得硌手,星娱的假票比我的笔记本纸还滑”“星娱是不是不知道1995年的戏票没有二维码?他们的复刻版居然印了扫码领周边的码,笑死人”“对比川晴团队的真戏票、真锣声,星娱这是把‘怀旧’做成了‘小商品展销’”。

团队没理会星娱的闹剧,反而忙着完善戏台记忆角。

凌薇把王桂兰的戏票塑封好,挂在老锣旁边,旁边贴着手写的故事卡,上面是王桂兰说的“攥票哭”的细节;

林野则拍了段“戏票故事”短片——镜头里,王桂兰的手摸着戏票缺角,张武生的手敲着老锣,夏晚晴的手拨着吉他弦,三个镜头叠在一起,配着陆哲混的录音,比星娱的摆拍短片动人多了。

下午,戏曲协会的人如约来粮店考察——负责人李老师刚进门,就被戏台记忆角的老锣吸引,伸手摸了摸锣面的缺口:“这才是真东西,星娱给我们看的‘复刻锣’,连缺口都是粘上去的,一摸就掉。”

她听完陆哲的“戏台终场音频”,又翻了翻续集的插页样稿,指着“锣声互动区”说:“这个好!我们想把‘槐巷戏台故事’放进‘戏曲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们摸一摸老戏票、听一听老锣声,再学两句戏文,比单纯讲理论管用。”

周曼立刻拿出笔记本记录:“我们可以把张师傅的戏文脚本简化,改成适合学生学的短句;凌薇设计个‘校园戏台角’,用迷你粮囤当展架,摆上戏票、戏帽的复刻模型;陆哲把音频里的锣声单独剪出来,做成‘锣声小课堂’,教学生分辨不同情绪的锣声。”

岳川补充道:“再加个‘戏文创作环节’,让学生把自己的校园故事编进简化版戏文里,比如把‘翻跟头’改成‘跑操’,把‘锣声’改成‘上课铃’,这样更有代入感。”

这话看似是现场灵光一现,实则是借鉴前世地球“戏曲本土化改编”的教学模式——把传统元素和学生生活结合,降低接受门槛,只是换了“槐巷戏台”的载体,伪装成“从戏文脚本里延伸的创意”。

张武生听完,立刻从口袋里掏出支笔,在戏文脚本上改起来——把“常山赵子龙在此”改成“校园学子志气高”,把“锣响震戏台”改成“铃响进课堂”,字迹苍劲,带着老艺人的认真。

“这样学生更容易学,”他笑着说,“当年我学戏,师傅也是这么把老戏文改成身边事的。”

夏晚晴跟着哼唱改编后的戏文,用吉他弹着简单的旋律,李老师听着点头:“就按这个来!下周先在滨江小学试点,你们负责布置‘校园戏台角’,带老锣、真戏票去,让学生们亲眼看看、亲手摸摸。”

傍晚时分,团队送李老师离开时,王桂兰又带来了个旧相册——里面全是当年戏台的照片,有张武生登台的瞬间,有戏迷们举着灯笼看戏的场景,还有最后拆戏台时,大家围着老锣合影的画面。

“这些照片也捐给你们,”她把相册递给林野,“放在校园戏台角,让学生们知道,当年的槐巷戏台有多热闹。”

“泡面”猫蹲在戏台记忆角的粮囤旁,爪子扒拉着凌薇做的迷你戏票模型,模型上也特意剪了个小缺角,模仿王桂兰的真戏票。

林野举着相机,拍了张猫和模型的特写,说:“这张当校园活动的预热图,比星娱的明星海报有意思多了。”

岳川看着团队忙碌的身影——凌薇在整理相册里的照片,林野在导出短片素材,陆哲在剪辑“锣声小课堂”音频,夏晚晴在练改编后的戏文,张武生在旁边指导她的戏腔。

粮店里的老锣静静地立在角落,锣面的缺口在灯光下泛着暗光,王桂兰的戏票挂在旁边,缺角处还留着当年被攥过的软痕。

周曼突然指着笔记本说:“滨江小学那边刚发消息,想让张师傅明天去给学生们讲讲当年的戏台故事,咱们得提前准备下讲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