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309章 锣响续戏台:真声藏余韵,虚台失古腔

岳川拿着王师傅手绘的槐巷声景图,在“戏台”标注点站了很久——这里现在是片小广场,铺着新地砖,只有角落的老槐树还留着当年的影子,树干上隐约能看到绑过戏台幕布的铁环。

“张武生应该就住在附近,”周曼翻着社区给的联系方式,“居委会说他是当年戏台最后一场戏的武生,手里还留着当年的戏文脚本。”

林野扛着相机扫过广场,镜头停在老槐树下的石凳上——石凳边缘有磨损的凹痕,是当年戏迷坐着看戏时磨出来的。

“这些痕迹都是戏台的记忆,”他对着岳川说,“星娱要是来拍,肯定会搭个新戏台,刷上亮漆,根本不会注意这石凳上的凹痕。”

找到张武生家时,他正坐在院子里的竹椅上,手里攥着个褪色的戏服靠垫,上面绣的“虎头”已经磨得模糊。

“你们是来问戏台的事?”老人声音洪亮,虽然背有点驼,眼神却很亮,“那最后一场戏,我演的《长坂坡》,锣响的时候,台下的掌声能把槐树叶震下来。”

岳川接过张武生递来的戏文脚本,封面是牛皮纸的,边角卷得厉害,上面用毛笔写着“《长坂坡》1995年终场版”,内页的戏文旁有很多红笔批注——“此处锣响要沉”“亮相时停顿两秒”,是当年的导演标注的。

“这些批注太珍贵了,”凌薇立刻掏出平板扫描,“可以直接印在续集的插页里,读者能看到当年演戏的细节,比星娱的‘复刻版戏文’真实多了。”

陆哲则掏出录音笔,张武生的声音带着当年的戏腔:“最后一场戏的锣,是老周师傅敲的,他敲锣有个特点,收尾时会轻顿一下,像留着余韵,让台下的人回味。”

他边说边比划敲锣的动作,手腕抬起又轻落,“可惜戏台拆的时候,那面锣不知被谁拿走了,王师傅当年想录最后一声锣响,只录到了拆台的‘哐当’声。”

夏晚晴静静地坐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盯着张武生,仔细聆听着他口中念出的每一句戏文。当张武生念到“常山赵子龙在此!”时,她不禁被其中蕴含的豪情所震撼。

张武生特别提醒夏晚晴,在念“赵”字时要稍微拖长一些,以展现出战场上的豪迈之气。夏晚晴认真地重复着老人的教导,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直到她能够准确地把握那种独特的韵味。

接着,夏晚晴拿起吉他,轻轻地弹奏起来。她巧妙地将戏腔与流行旋律相结合,使得这首曲子既有传统戏曲的韵味,又不失现代音乐的时尚感。

“星娱的那些明星啊,只会对口型唱戏,哪能学到这种老戏的念白技巧呢?”夏晚晴心中暗自感叹道。

然而,就在当天下午,一则令人惊讶的消息传来——星娱的“戏台复刻展”通稿竟然发布了!通稿中大肆宣扬着“顶流重现槐巷古戏台”的壮举,不仅展示了全新搭建的戏台,还提到了 1:1 复刻的终场戏服以及全息投影还原的经典场景。

然而,当夏晚晴看到通稿中的照片时,她不禁感到失望。那所谓的戏台虽然崭新,但漆皮却亮得刺眼,完全失去了古戏台应有的古朴质感。

而戏服上的“虎头”更是明显是机器绣制的,比起张武生靠垫上的手工绣工,显得格外呆板。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扮演张武生的明星虽然身着崭新的戏服,却摆出一副僵硬的亮相姿势,连念白都带着浓重的偶像腔,完全没有体现出张武生所传授的那种豪情与韵味。

“他们连敲锣的姿势都错了,”张武生看到通稿里的照片,皱着眉说,“敲锣要手腕用力,不是胳膊甩,这么敲根本出不了沉厚的声音。”

陆哲也跟着说:“星娱的全息投影再逼真,也还原不了老周师傅敲锣的‘轻顿余韵’,那是几十年的功夫,不是技术能合成的。”

社区的戏迷很快就分出了高下——有几个当年看过终场戏的老人,去星娱的复刻展转了一圈,回来就去了粮店:“星娱的戏台看着华丽,却没一点当年的味道;还是你们这里好,能听到张师傅讲戏,能看真的戏文脚本。”

团队没受影响,反而加快了声音复原。周曼联系社区,帮忙打听当年那面锣的下落;

凌薇把张武生的戏服靠垫拍下来,作为续集插页的配图,旁边配着他的批注:“这靠垫陪我演了十年戏,上面的虎头被观众的掌声震得掉了线”;

林野则拍了张武生教夏晚晴念白的片段,镜头里,老人的手搭在她的手腕上,纠正她的姿势,比星娱的摆拍更有温度。

傍晚时,周曼接到社区居民的电话:“当年拆戏台的工人老李还在,他说那面锣被他收起来了,放在家里的阁楼,不知道还能不能用。”

团队立刻跟着老李去他家,阁楼里积满灰尘,那面锣放在墙角的木箱里,锣面有层薄锈,边缘有个小缺口——是当年敲多了留下的痕迹。

“就是这面锣!”张武生摸了摸锣面,“你看这缺口,是老周师傅敲坏的,当年他总说,这缺口能让锣声更沉。”

陆哲赶紧把锣擦干净,找了根旧锣槌(老李从阁楼里翻出来的),轻轻敲了一下——“哐”的一声,声音沉厚,尾音果然有轻顿的余韵,和张武生说的一模一样。

他立刻录下锣声,和王师傅当年录的“拆台声”混在一起,做成“戏台终场音频”——开头是夏晚晴的戏文念白,中间是张武生的回忆,结尾是锣声的余韵,混着隐约的戏迷掌声。

“这段音频要放在续集的最后,”岳川说,“让读者听完,像真的坐在当年的戏台下,听完了最后一场戏。”

凌薇则在续集的插页里,设计了个“锣声互动区”——读者扫码就能听到不同场景的锣声:演戏时的沉厚锣声、开场时的轻快锣声、收尾时的余韵锣声,旁边配着张武生的手写说明:“不同的锣声,对应戏里不同的情绪”。

张武生看着团队忙碌,突然从家里抱来个旧木箱:“这里有当年的戏帽和水袖,你们要是需要,就拿去用——放在家里也是落灰,不如让更多人看看当年的戏服是什么样的。”

戏帽上的绒球已经有点瘪,水袖的边缘磨得起毛,却比星娱的新戏服多了太多岁月的痕迹。

夏晚晴拿起水袖,跟着张武生学甩袖的动作——老人教她“甩的时候要轻,像云飘过来”,她练了几遍,就着锣声甩起水袖,陆哲的录音笔还在转,林野的相机对着她的动作拍,“泡面”猫蹲在旁边,盯着飘起的水袖,偶尔伸出爪子碰一下。

周曼突然接到出版社的电话,语气很兴奋:“续集的预售量已经超过第一部了,很多读者留言说,就等着听那面老锣的声音;还有戏曲协会联系我们,想跟你们合作,把槐巷的戏台故事做成‘戏曲进校园’的教材。”

岳川挂了电话,看着阁楼里的老锣——锣面的锈迹在灯光下泛着暗光,缺口处还留着老周师傅敲过的痕迹。张武生正拿着锣槌,给陆哲演示不同的敲法,“哐”“铛”的声音混着夏晚晴的戏文念白,飘出阁楼,落在社区的老槐树上。

凌薇把戏帽放在相机旁,说:“明天咱们把这些戏服、戏帽拿到粮店,摆个‘戏台记忆角’,让读者能摸一摸、看一看,再扫码听锣声。”

林野点点头,收起相机时,发现镜头里正好拍到老锣、戏帽和“泡面”猫的身影——三者叠在一起,像一幅藏着岁月声音的画。岳川走到阁楼门口,回头看了眼忙碌的团队,手里攥着那张扫描好的戏文脚本,上面的红笔批注,在手机屏幕上格外清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