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308章 笔记藏声迹:真墨印岁月,虚演露浮痕

社区居委会的电话打进来时,周曼正在粮店核对《槐巷声记》续集的素材清单。

纸上刚勾完“留声机修复细节”,听筒里就传来工作人员的声音:“王师傅的孙女王玥还在槐巷住,老房子就在李叔馄饨摊后面,她说家里确实有爷爷的修复笔记。”

岳川放下手里的旧唱片,指尖还沾着唱片边缘的细灰:“现在就过去,让林野带上相机,凌薇把展陈用的草图本带上——笔记里说不定有老物件的图纸,能直接用在续集的插页里。”

他这话看似随口,实则是借鉴前世地球“口述史 实物档案”的出版模式——把匠人笔记、口述回忆、声音素材整合进书籍,只是换了“槐巷老匠人”的壳子,伪装成“从修复笔记里延伸的创意”。

王玥家的门是竹编的,门环是铜制的,磨得发亮。开门时,门轴发出“吱呀”一声,和老茶馆的门声如出一辙。

屋里摆着张旧八仙桌,桌上摊着本线装笔记,封面是深蓝色粗布,边角磨得起毛,上面用毛笔写着“声修笔记”四个字,字迹苍劲,带着老派匠人的工整。

“爷爷走后,这笔记就放在桌角,”王玥拿起笔记,指尖轻轻抚过封面,“他总说,修老物件不是修‘形’,是修‘声’,每个螺丝、每根线,都藏着声音的记忆。”

林野的相机立刻对准笔记,镜头从封面的布纹扫到内页的宣纸——纸页泛着浅黄,墨迹有深有浅,是不同时期写的;有些页面还沾着点点油迹,是当年王师傅修留声机时,不小心蹭到的机油。

“这些油迹不能动,”他对着凌薇说,“星娱要是做这个,肯定会用漂白剂把纸页洗得雪白,再印上仿冒的字迹,哪会留着这些‘不完美的痕迹’?”

凌薇翻开笔记,里面除了留声机的修复图纸,还夹着些零碎的纸片——有1980年修留声机时的零件清单,上面写着“铜唱臂一个,从旧货市场淘得”;

有张手绘的槐巷地图,用红笔圈着几个点,标注着“弹棉花张师傅家”“补锅刘师傅摊”“戏台后台”,旁边还写着“各点声音特点:弹棉花声沉,补锅声脆,戏台声亮”。

“这是爷爷当年记录的‘槐巷声景图’,”王玥指着地图说,“他修完物件,就会拿着录音笔去这些地方录声音,说要把槐巷的‘活声’留下来。”

陆哲立刻掏出录音笔,凑近王玥:“这些声音还有吗?比如弹棉花的声音。”

王玥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个旧磁带盒:“爷爷录了不少,这盒里就有张师傅弹棉花的声音,还有刘师傅补锅时的‘叮当’声。”

陆哲接过磁带,盒身已经褪色,标签上写着“1992年槐巷声景”,是王师傅的笔迹。

夏晚晴坐在八仙桌旁,翻着笔记里的“补锅谣”——是刘师傅补锅时唱的小调,歌词简单:“补锅咯,叮当响,破锅补好盛米粮;槐巷风,吹得凉,补锅师傅走四方。”

她轻轻哼了两句,手指在吉他上摸索着和弦:“这调子太有烟火气了,改编时要保留原有的‘叮当’节奏,再加点吉他的扫弦,像补锅时的锤子敲在锅上。”

周曼这时刷到星娱的新通稿——“顶流演绎‘老匠人传奇’!复刻槐巷修声大师技艺,独家笔记首次曝光!”

通稿里的“修复笔记”是彩色打印的,字迹是电脑字体,连“机油痕迹”都是印上去的;扮演王师傅的演员穿着崭新的灰布衫,手里拿着的修表工具是网购的新款,连螺丝的型号都对不上。

“他们连修表工具都没认全,”周曼把通稿递给岳川,“王师傅笔记里写的‘老款螺丝刀木柄包浆’,他们的道具连木柄都不是。”

果然,没过多久,网友就扒出了破绽——有懂老物件修复的博主发视频:“星娱的‘修复笔记’纸是新宣纸染的,真正的老宣纸边缘会有自然磨损;

他们的修表工具是2020年才生产的,王师傅当年用的是上世纪的‘上海牌’螺丝刀。”

评论区里,之前去粮店听老唱片的居民留言:“对比川晴团队手里的真笔记,星娱这是把观众当傻子骗。”

团队没理会星娱的闹剧,反而加快了素材整理。

凌薇把王师傅的“槐巷声景图”扫描下来,放大后作为续集插页的底图,再用红色虚线把录音对应的地点连起来,读者扫码就能听对应声音;

林野则拍了王玥讲述爷爷修留声机的片段——镜头里,王玥拿着笔记里的零件清单,说“爷爷当年为了找这个铜唱臂,跑了三趟旧货市场”,背景里是陆哲播放的弹棉花声,画面和声音完美契合。

陆哲把磁带里的声音导进电脑,和之前的评书声、粮店晨曲混在一起——弹棉花的“砰砰”声沉厚,补锅的“叮当”声清脆,戏台的锣鼓声透亮,这些声音按“槐巷声景图”的顺序排列,做成“声景音频”,读者翻到插页时扫码,就能“顺着地图听遍槐巷”。

“星娱的合成声音只会堆在一起,”他戴着耳机调试,“咱们的声音有远近、有轻重,像真的站在槐巷街头。”

夏晚晴的改编也有了进展——她把“补锅谣”和吉他结合,弹唱时特意加了段“模拟补锅声”的扫弦,手指在琴弦上轻敲,发出“叮当”的轻响。

王玥听着弹唱,突然红了眼:“跟爷爷录的刘师傅唱的一模一样,连‘叮当’声的节奏都对。”

周曼对接出版社时,编辑刚看完“声景图”和音频素材,语气激动:“这比单纯的文字故事有沉浸感多了!我们想把‘槐巷声景’做成立体插页,读者翻开书,就能看到折叠的槐巷地图,扫码就能听对应的声音,星娱的书根本比不了。”

傍晚时分,团队准备离开时,王玥突然从里屋抱出个木盒:“爷爷还有个没完成的心愿,想把槐巷戏台最后一场戏的声音录下来。”

木盒里是盘未拆封的磁带,标签写着“戏台终场——1995年夏”,“那年戏台拆了,爷爷去录的时候,只录到了最后一声锣响,一直觉得遗憾。”

岳川接过木盒,磁带的包装纸已经泛黄,上面还留着王师傅的指印。林野的相机对准磁带,拍标签上的字迹——“终场”两个字写得有点重,墨迹晕开了一点,像藏着不舍。

“咱们帮王师傅完成这个心愿,”岳川看着团队说,“明天去打听戏台的老艺人,看看能不能找到当年的戏文,再把最后一声锣响补进续集的声景里。”

王玥点点头,把笔记递给凌薇:“这笔记你们拿去用,爷爷要是知道,肯定高兴——他总说,好东西要让更多人看到、听到,才不算白留。”

走出王玥家时,槐巷的路灯已经亮了,李叔馄饨摊的蒸汽飘过来,混着老唱片里的《槐巷小调》声。

陆哲手里提着那盒“戏台终场”的磁带,凌薇怀里抱着“声修笔记”,林野的相机还在回放刚才拍的素材,夏晚晴轻轻哼着改编的“补锅谣”,岳川走在最前面,手里攥着那张手绘的槐巷声景图——红笔圈着的“戏台”二字,在灯光下格外清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