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301章 声韵传旧忆:真音筑沉浸,虚响显空洞

岳川站在博物馆的“声音互动区”,仿佛被施了定身咒一般,久久没有挪动脚步。他的目光紧盯着眼前的调音台,上面正播放着各种老物件的录音。

纺车的“嗡嗡”声、绣线穿过布面的“沙沙”声、苏阿婆翻账本的“纸页摩擦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宛如一段尚未完成的老巷旋律,带着岁月的痕迹,在空气中缓缓流淌。

陆哲站在调音台旁,专注地整理着这些录音。他的手指在调音台上轻轻跳动,仿佛在弹奏一首无声的乐曲。

突然,岳川像是被某种灵感击中,他猛地按下暂停键,声音戛然而止。

“咱们把这些声音做成系列音频剧吧。”岳川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兴奋。

周曼恰好走进房间,她的手中还拿着企业团建的反馈表。听到岳川的话,她不由得一愣:“音频剧?是那种只有声音没有画面的?”

岳川点了点头,他的指尖划过调音台上的录音文件,仿佛这些声音已经在他的脑海中编织成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每一集讲一个老物件的故事,用真实的声音当背景音。”岳川解释道,“比如纺车那集,就用星娱员工捐赠的纺车录音当主线,再让夏晚晴配苏阿婆的回忆旁白,让听众‘听着声音就能看到画面’。”

没人知晓,这个构想源自他前世地球的“声音纪录片”。

那些靠环境音、人物口述构建沉浸式体验的作品,被他拆解成贴合团队Ip的形态:以博物馆的老物件为故事载体,用之前积累的真实录音为音效基底,连旁白脚本都照搬老物件主人的口述逻辑,只是换了“音频剧”的包装,伪装成“从老巷声音里提炼的创意”。

夏晚晴立刻拿起苏阿婆的账本录音试配:“那年绣坊的栀子花开得最盛,张阿妹蹲在门槛上绣枕套,线用完了就喊我,我从藤箱里翻出那缕绿线,她笑得眼睛都眯了……”

她的声音刻意放得轻柔,带着点老人口述的松弛感,和录音里苏阿婆的原声渐渐重合。

陆哲悄悄把夏晚晴的配音混进纺车声里,瞬间有了“祖孙隔空对话”的沉浸感,“星娱要是做这个,肯定让顶流用偶像剧腔配音,哪有这种贴故事的松弛感”。

凌薇轻轻地从背包里掏出平板电脑,然后熟练地打开绘画软件。她的手指在屏幕上灵动地舞动着,仿佛在弹奏一首优美的钢琴曲。

她的目光专注地落在屏幕上,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迟疑。她并没有像其他设计师那样,去设计那些华丽的明星头像,而是将每个老物件的特写都印在了海报的中央。

纺车的木质纹理在她的笔下显得格外清晰,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那木头的质感和岁月的痕迹;

账本的泛黄纸页则透露出一种古朴的气息,让人不禁想起过去的时光;

而那双布鞋的针脚更是细腻入微,每一针每一线都充满了生活的温度。

在这些老物件的旁边,凌薇用小字仔细地标注着:“声音素材来源:2024年x月x日苏阿婆捐赠”。这些字虽然不大,但却足以让人们一眼就明白这些声音的出处,以及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故事和情感。

“星娱的海报只会堆砌那些顶流的名字,”凌薇一边画着,一边自言自语道,“但我们的海报要让听众一眼就知道‘这声音从哪来’,这比任何流量都更有说服力。”

她的声音虽然不大,却充满了自信和决心。她相信,这样的海报一定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让人们对这个音频剧产生浓厚的兴趣。

林野扛着相机,对着老物件拍“声音可视化”素材——他给纺车拍了段慢镜头,记录纺线转动的轨迹;

给账本拍了纸页翻动的特写,连上面的墨点都清晰可见

这些画面会剪成音频剧的“视觉预告”,配合陆哲的音效,让听众在听之前先“看到声音的样子”。

“之前星娱的音频剧预告,全是明星对着镜头念台词,”他对着镜头说,“咱们的预告,老物件自己就是‘主角’。”

周曼当天就对接了音频平台——对方原本在跟星娱谈“顶流音频剧”合作,听了岳川团队的方案,立刻把档期空了出来:“你们的‘真实声音 老物件故事’太特别了,比星娱那种‘流量配音 罐头音效’有记忆点。”

她挂了电话,拿着平台的需求表对团队说:“平台要先听样片,咱们选‘纺车故事’当样片,夏晚晴负责旁白,陆哲混音效,凌薇做海报,林野拍视觉预告,三天后交。”

可第二天,星娱的音频剧通稿就炸了——“顶流云集《星光之声》音频剧!百亿流量保驾护航,顶级音效团队制作!”

通稿里写着“剧情改编自热门小说,顶流配音员全程在线,音效采用好莱坞级合成技术”,还放了段样片片段——明星用夸张的情绪念台词,背景音是明显的罐头音效,连“纺车声”都是电子合成的,僵硬得像机器人转动。

“这哪是音频剧?就是顶流的‘声音秀’。”

陆哲听完样片,把耳机往桌上一放,“咱们的纺车录音里有木轴的‘吱呀’声、线的‘缠绕声’,这些细节合成音效根本做不出来,星娱连纺车都没见过,怎么可能做出真实的声音?”

团队没受影响,反而加快了样片制作。夏晚晴为了配好苏阿婆的回忆,特意去博物馆找苏阿婆聊天,录下她说话的语气——比如提到“张阿妹”时会轻轻笑,说到“绣坊关门”时会停顿两秒;

陆哲把这些细节加进配音里,再混上纺车转动的“变速声”(纺线快时声音急,慢时声音缓),让故事更有层次感。

林野的视觉预告终于拍摄完成了!画面中,那台古老的纺车在温暖的灯光下缓缓转动着,线轴上的线也在一点点地变长。

镜头慢慢地扫过纺车旁边的旧针线筐,里面放着星娱员工捐赠时留下的那些小纸条,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温馨的故事。

最后,画面定格在了“音频剧样片3月15日上线”的字样上,而背景音则是夏晚晴轻柔的旁白:“这台纺车已经转动了整整三十年,每一声,都是岁月的呢喃。”

当样片提交给平台的那一天,对方的回复来得异常迅速:“听完直接定档!你们的样片比星娱的要好太多了——你们的声音里充满了‘呼吸感’,听众能够清晰地听到纺车在转动时会因为疲惫而减慢速度,也能感受到苏阿婆在回忆往事时声音中的哽咽,这些都是合成音效所无法呈现的。”

不仅如此,平台还提出了一个令人惊喜的要求:“能不能多做几集呢?把李叔的馄饨锅、老吴的泡面锅都写进故事里吧,我们会为你们开设一个专门的‘老巷声音专区’。”

周曼把消息告诉团队时,夏晚晴刚录完“馄饨锅”的旁白,陆哲正在混馄饨汤的“咕嘟”声;

凌薇的海报已经画好了“馄饨锅”那集,上面印着李叔煮馄饨时的旧照片;林野则在拍“泡面锅”的特写,准备剪进下一支预告。

“星娱那边刚发消息,说要推迟音频剧上线,”周曼笑着说,“估计是听到咱们的样片反响,慌了。”

岳川走到调音台旁,陆哲正在播放“馄饨锅”的样片——李叔的咳嗽声、馄饨下锅的“扑通”声、老茶客的聊天声,混着夏晚晴的旁白:“李叔的馄饨锅煮了二十年,汤里煮的不是馄饨,是槐巷的热乎气。”

“泡面”猫蹲在旁边,听到馄饨声,耳朵竖了起来,轻轻“喵呜”叫了一声。陆哲立刻按下录音键:“把这声猫叫加进结尾,当‘彩蛋音’,比星娱的‘顶流签名彩蛋’有意思多了。”

凌薇把“馄饨锅”的海报递给岳川,上面还留着点颜料痕迹——是她故意没擦干净的,“像老照片的污渍,更有岁月感”。

林野扛着相机,对着海报和“泡面”猫拍了张合照:“这张当‘馄饨锅’集的宣传图,猫和馄饨锅都有了,画面更活。”

周曼突然接到平台的紧急电话,语气很兴奋:“很多听众在后台问‘老物件在哪看’,我们想跟你们合作‘音频 博物馆’联动活动——听众凭音频剧收听记录,能免费参观博物馆,还能体验老物件互动,你们觉得怎么样?”

岳川挂了电话,看着团队忙碌的身影——夏晚晴在熟悉“泡面锅”的旁白脚本,陆哲在整理老吴的叫卖声录音,凌薇在修改联动活动的海报,林野在拍博物馆的互动区素材,“泡面”猫还在盯着调音台,像是在等下一个“彩蛋音”。

窗外的槐树叶在风里晃,阳光透过窗户,落在调音台上的录音文件上,那些标注着“纺车”“馄饨锅”“泡面锅”的文件名,在屏幕上闪着暖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