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274章 胡同声沸扬:真艺聚人气,仿展遇冷场

北京南锣鼓巷的老四合院刚掀开木门,晨光就裹着鸽哨声“呜呜”地飘进来。

张大爷提着鸽笼站在院口,鸽子扑棱着翅膀飞过展架上空,翅膀的“扑簌”声正好落在赵奶奶的京韵大鼓鼓点里——这是《巷声万里行》北京巡展的开场,没有剪彩仪式,没有明星站台,只有胡同里最鲜活的声音和手艺。

岳川蹲在“声音路径”旁,看着第一个观众踩上青砖上的“脸谱”符号——赵奶奶的老鼓“咚”地响了一声,紧接着是夏晚晴用京腔念的导览:“您现在听到的,是1950年的京韵大鼓,鼓皮是赵奶奶父亲当年亲手绷的牛皮,连鼓槌都是老枣木做的……”

观众是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她好奇地又踩了踩“银杏”符号,平江路的摇橹声“吱呀”响起,小女孩眼睛一亮:“这声音像小船在水里游!”

林野扛着相机,把这些互动都拍了进去。

镜头里,王爷爷的竹编摊位前围满了人,他正教一个大爷编京剧脸谱竹编:“这脸谱的眼睛得编得尖一点,像老生的眼妆,星娱上次找我做‘京味竹编’,让我把脸谱编得圆滚滚的,说‘可爱’,那哪是京剧脸谱?像个面团!”

大爷学得认真,竹丝几次缠错,王爷爷就笑着帮他理:“老手艺就得慢,慢了才出细活,跟星娱那些机器编的不一样,咱们这每个竹编都有自己的纹路。”

夏晚晴则在“胡同声音作坊”里,跟着赵奶奶教观众敲大鼓。

有个穿着汉服的姑娘总掌握不好鼓点,赵奶奶就握着她的手,一起落在鼓心:“你看,敲‘丑末寅初’的‘寅’字时,得稍微顿一下,像胡同里的老槐树,枝桠要慢慢伸出去,不能急。”

姑娘练熟后,兴奋地敲了一段,院外的鸽哨声正好飘进来,和鼓点混在一起,引得围观观众都鼓起掌。

凌薇在展架旁调整老槐树的枝干装饰——昨天修复的裂口处,王爷爷编的竹片上别了片新鲜的槐树叶,她特意在旁边挂了个小牌子,写着“这是展架的小秘密:枝干磕了裂口,王爷爷用竹丝和鱼鳔胶修好了,像给老槐树贴了块‘竹编创可贴’”。

有观众看到牌子,笑着说:“这才有意思!星娱的展全是光溜溜的模型,连个磕碰都没有,哪有生活气?”

陆哲则在“声音墙”前,帮观众录下他们的胡同故事。

有个老奶奶对着录音筒说:“我年轻时在这胡同里住,每天早上都能听到鸽哨声、炸酱面摊的吆喝声,今天听到这些声音,突然想起我家那口子当年在院里给我敲大鼓的样子……”

陆哲悄悄把这段录音混进赵奶奶的大鼓伴奏里,等老奶奶再听时,突然红了眼:“这声音里,有我家那口子的影子!”

可上午十点,周曼突然收到志愿者的消息:“胡同口有个临时搭的小棚子,挂着‘星娱京味声音展’的牌子,里面摆着塑料的京剧脸谱、电子鼓,还有人拿着传单,说咱们的展‘手艺不正宗,声音是拼接的’!”

周曼赶紧跟着志愿者去看,只见棚子里摆着几台VR设备,屏幕上是合成的“胡同场景”,电子鼓里传出的“京韵大鼓”节奏均匀得像节拍器,连旁边摆的“炸酱面模型”都是塑料做的,上面印着“星娱专属”的字样。

“这群人真是阴魂不散!”

李叔正好推着馄饨摊路过,看到塑料炸酱面模型就笑了,“我这馄饨摊的汤熬了三小时,他们的模型连热气都没有,还好意思说‘京味’?”

赵奶奶也跟着过来,敲了敲棚子里的电子鼓,“咚”的一声脆得发假:“这鼓连‘沉劲儿’都没有,星娱的人怕是没听过真的京韵大鼓!”

岳川没让团队去争执,反而让林野把四合院的热闹场景剪了段短视频——里面有观众跟着敲大鼓的笑声、王爷爷教编竹编的耐心、老奶奶录故事时的眼泪,最后配上周曼统计的“展场数据”。

“开展两小时,接待观众500人,录制胡同故事87段,售出手作竹编120个,没有VR,没有塑料模型,只有真声音、真手艺、真故事”。

这段视频刚发出去,就被北京本地的媒体疯狂转发。

有记者去胡同口对比两个展,发了篇《真京味VS假胡同:四合院的鼓点比VR更动人》的报道,里面写着“星娱的棚子里,VR设备前只有零星几个人,观众戴着眼镜头晕;

而四合院里,大人小孩围着手艺人,笑声、鼓点声、鸽哨声混在一起,这才是北京胡同该有的样子”。

展到下午,国家广电总局的工作人员突然来到四合院,看着“声音路径”上的互动、“声音墙”里的故事、手艺人的现场表演,连连点头:“你们这展把‘文化惠民’落到了实处!现在很多文化展都追求高科技,却丢了‘人’的温度,你们的展正好补上了这一课。”

工作人员当场提出,想和团队合作拍一部《巷声万里行》纪录片,记录巡展过程中的手艺人故事、观众反应,“让全国观众都看看,真实的文化展是什么样的,真实的老巷声音有多动人”。

岳川回头看了看团队:周曼正在和工作人员对接纪录片的拍摄细节,林野在给赵奶奶拍敲大鼓的特写,凌薇在整理观众留下的胡同故事纸条,陆哲在调试纪录片的背景音乐(把京韵大鼓和摇橹声混在了一起),夏晚晴则在教一个小男孩吹简易鸽哨。

“我们愿意合作,”岳川笑着点头,“纪录片就用‘声音’当主线,从槐巷的馄饨声,到平江路的摇橹声,再到北京的大鼓声,最后串联起全国的老巷声音,让观众跟着声音走一遍中国的老巷。”

赵奶奶听到这话,立刻说:“我要把我父亲的老鼓录音、这些年教过的徒弟故事,都放进纪录片里!让大家知道,京韵大鼓不是老古董,是能和年轻人对话的活文化。”

王爷爷也跟着报名:“我把每个城市编的竹编都带来,让纪录片里能看到,竹编上的纹路是怎么跟着老巷变的——苏州的编银杏,扬州的编评话醒木,北京的编京剧脸谱。”

傍晚闭展时,观众们还在“声音墙”前驻足,有的在听别人的胡同故事,有的在录自己的。

那个早上第一个踩“脸谱”符号的小女孩,抱着王爷爷编的脸谱竹编,对妈妈说:“我明天还要来,我要把幼儿园小朋友的故事也录下来!”

团队收拾展具时,张大爷提着鸽笼走过来,手里拿着个小录音机:“这是我早上录的鸽哨声,里面还有你们的鼓点,送给你们当纪录片的素材,以后你们去其他城市巡展,听到这声音,就想起北京的胡同。”

李叔也端来几碗刚煮好的京味馄饨:“你们明天要去西安踩点,带上这个,路上吃,西安的老巷肯定也有自己的味道,到时候咱们再琢磨个‘秦腔馄饨’!”

岳川接过录音机,按下播放键——鸽哨声、鼓点声、观众的笑声混在一起,清晰又温暖。

他抬头看向院口,胡同里的路灯渐渐亮起,炸酱面摊的吆喝声“面好了您呐”飘进来,和四合院里的余音混在一起。

周曼拿着刚拟好的纪录片拍摄日程表,走过来对岳川说:“西安的巡展场地定在回民街的老茶馆,咱们明天一早就出发,那边的秦腔艺人已经在等着咱们了,说要跟赵奶奶的京韵大鼓合作一段‘南北对唱’。”

林野收拾好相机,对着岳川说:“我把北京展的素材整理好,路上就能剪一段纪录片的预告,用张大爷的鸽哨声当开头,肯定能吸引观众。”

凌薇则把观众留下的胡同故事纸条放进一个木盒子里:“这个带着,等巡展结束,咱们把全国的老巷故事都整理成一本书,叫《巷声里的中国》。”

岳川点点头,把张大爷的录音机放进背包,里面还装着赵奶奶的老鼓照片、王爷爷的竹编碎片、观众留下的故事纸条。

团队慢慢走出四合院,胡同里的鸽哨声还在头顶飘着,赵奶奶的大鼓声、李叔的馄饨声,像在身后挥手告别,也像在为西安的秦腔声,悄悄铺垫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