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273章 京韵融巷声:老鼓传新韵,伪展露拙姿

北京南锣鼓巷的老四合院里,晨雾还没散,岳川就蹲在青砖地上,指尖拂过院角那棵老槐树的纹路——树皮上刻着模糊的“1982”,是当年住在这里的孩子留下的。

“咱们的北京巡展就以‘胡同声韵’为主题。

”他抬头对团队说,“把槐巷的竹编、苏州的苏绣、扬州的评话,跟北京的京韵大鼓、鸽哨、炸酱面摊的吆喝声融在一起,比如让王爷爷的竹编上编京剧脸谱,赵奶奶的京韵大鼓伴奏里加进平江路的摇橹声,不是简单拼贴,是‘对话式融合’。”

这思路脱胎于地球“跨地域文化共生展”的案例,但落地时全是京味的鲜活细节。

周曼早在一周前就联系了京韵大鼓非遗传承人赵奶奶,此刻老人正坐在院中的藤椅上,手里摩挲着一面1950年的老鼓——鼓皮是当年的牛皮,边缘已经磨出毛边,鼓身上刻着“赵记鼓坊”的小字。

“星娱上周也找过我,”赵奶奶敲了敲鼓面,“让我录段‘京韵大鼓’,却让我用电子鼓,说‘老鼓声音太闷,不好听’,我当场就拒绝了——这老鼓的‘闷劲儿’,才是京韵的魂,星娱懂个啥?”

夏晚晴立刻凑过去,学着赵奶奶的样子握住鼓槌:“奶奶,您教我敲一段《丑末寅初》吧,我想把这段加进展的声音导览里,用京韵大鼓开场,肯定有京味。”

赵奶奶笑着点头,手把手教她握槌的姿势:“手指要松,别攥太紧,鼓槌落在鼓心时要‘沉’,落在鼓边时要‘脆’,像胡同里的鸽哨,有高有低才好听。”

夏晚晴练了没几下,鼓槌就掉在地上,引得众人笑,她自己也乐:“原来敲大鼓这么难,星娱那些演员对着电子鼓假敲,肯定没试过这老鼓的重量。”

林野扛着相机,把这些细节都拍了进去——镜头里,赵奶奶的手布满老茧,却能精准控制鼓槌的力道;

夏晚晴捡鼓槌时,头发上沾了片槐树叶;院外传来张大爷的鸽哨声,“呜呜”的声音飘进院里,正好落在鼓点的空拍里。

“这些‘不请自来’的声音最珍贵,”林野对着镜头调整角度,“星娱的元宇宙展里,鸽哨声都是合成的,节奏均匀得像机器,哪有张大爷这‘忽高忽低’的活气?”

凌薇则趴在石桌上,画展具的设计图:“主展架用老槐树的枝干做框架,上面挂王爷爷编的竹编——有的编着京剧脸谱,有的编着南锣鼓巷的胡同地图;

展架中间挂赵奶奶的老鼓,鼓边绕着平江路的银杏叶标本、扬州的评话脚本;

地面用青砖铺出‘声音路径’,观众踩着砖上的符号,就能触发不同的声音,比如踩‘脸谱’是京韵大鼓,踩‘银杏’是摇橹声。”

她边画边补充,“连展签都要用老宣纸写,墨色故意调淡点,像胡同里的老对联,透着岁月的味道。”

陆哲的任务是混编“跨地域声音”——把赵奶奶的京韵大鼓、张大爷的鸽哨、李叔的馄饨汤沸声、张师傅的摇橹声,按“胡同晨景”的顺序串起来:开头是鸽哨声,接着是炸酱面摊的“面好了您呐”,然后是赵奶奶的鼓点,最后混进摇橹声和馄饨声,“像从北京胡同走到江南老巷,过渡要自然,不能生硬拼接”。

他刚混好一段,就听到院外传来争吵声,周曼匆匆跑进来:“星娱的人在胡同口发传单,说咱们的展是‘伪京味’,还伪造了您的签名,赵奶奶,说您‘授权星娱用真京韵大鼓’!”

赵奶奶一听就火了,抓起鼓槌就往外走:“我倒要看看,谁这么大胆子,敢伪造我的签名!”

众人跟着出去,只见几个星娱的人举着传单,上面印着赵奶奶的“签名”,还写着“星娱元宇宙展,唯一正宗京味声音展”。

“你说这签名是我的?”赵奶奶指着传单,“我签名的‘赵’字,走之底是圆的,你这是方的;还有,我从来没授权给你们,你们这是诈骗!”

张大爷也推着鸽笼过来,对着围观的游客喊:“大家别信!星娱的人昨天来拍我的鸽哨,连招呼都没打,还说‘这声音我们买了,以后只能我们用’,哪有这么不讲理的!”

林野赶紧把赵奶奶的真签名、老鼓的照片、张大爷鸽哨的特写,和星娱的传单拼在一起,发在工作室官微,配文“京味的真,藏在老鼓的牛皮里,藏在鸽哨的铜音里,藏在老艺人的签名里——不是靠伪造、诈骗能装出来的”。

星娱的人见势不妙,赶紧收了传单想走,却被胡同里的街坊围住——卖炸酱面的刘叔拿着勺子:“你们昨天还来我这拍‘炸酱面声’,说‘给五十块钱,录完就走’,我没同意,你们就偷偷录,这叫偷!”

最终,星娱的人只能当着街坊的面删掉偷录的声音,灰溜溜地离开。

展前准备到第三天,岳川突然决定加个“胡同声音作坊”:让赵奶奶教观众敲大鼓的基础节奏,张大爷教大家做简易鸽哨,王爷爷教编京味竹编,李叔则在作坊旁支起小摊子,煮“京味馄饨”(加了炸酱面的调料,是他和刘叔一起琢磨的新口味)。

“展不只是看的,更是玩的、学的、吃的,”他对着团队说,“让观众亲手做声音、做手作,比单纯听声音更有记忆点。”

夏晚晴跟着赵奶奶学编鸽哨,用的是张大爷给的老竹片:“这竹片得削得薄一点,吹的时候声音才脆,”张大爷在一旁指导,“星娱做的鸽哨是塑料的,吹出来的声音‘尖’,没有竹片的‘润’,一听就假。”

林野的相机对着作坊里的场景——有小孩跟着敲大鼓,鼓点敲得乱七八糟,却笑得格外开心;

有老人跟着编竹编,手指不灵活,王爷爷就耐心地帮着理竹丝;

这些画面剪进展的宣传视频,配文“在北京的胡同里,做一天声音手艺人”,很快就吸引了大量北京本地观众预约。

可就在展前一天,周曼突然发现展架的老槐树枝有点不稳——之前运输时,枝干被磕了个小裂口。

“这可怎么办?明天就要开展了!”

凌薇急得眼圈发红,这展架是她和王爷爷一起搭的,用的是南锣鼓巷老槐树的枝干,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替补。

王爷爷却没慌,从工具箱里拿出些竹丝和鱼鳔胶:“我用竹丝把裂口缠上,再用鱼鳔胶粘牢,外面编上小竹片,既能加固,又像特意做的装饰,看不出来是修过的。”

众人跟着一起动手,王爷爷缠竹丝,凌薇剪竹片,夏晚晴帮忙涂胶,林野则把修复过程拍下来:“这段可以当展的‘幕后彩蛋’,告诉观众展架的小秘密,更显真实。”

陆哲也趁机录下修复的声音——竹丝缠绕的“沙沙”声、鱼鳔胶涂抹的“黏腻”声、王爷爷的指导声,“这些声音加进展的‘声音墙’,就叫‘展架的故事’,让观众知道每个展具都有自己的小经历”。

傍晚时分,修复好的展架立在四合院中央,王爷爷编的竹片把裂口遮得严严实实,远看像枝干上自然生长的纹路。

赵奶奶坐在展架旁的老鼓前,敲了一段《丑末寅初》,鼓点混着院外的鸽哨声、炸酱面摊的吆喝声,飘出四合院,引得胡同里的游客纷纷探头往里看。

岳川走到展架旁,摸着王爷爷编的竹片,突然听到院外传来刘叔的声音:“馄饨煮好了!快来尝尝我和李叔琢磨的京味馄饨!”

众人笑着走出去,只见李叔的小摊子前冒着热气,刘叔正往馄饨碗里加炸酱:“这叫‘南北合璧’,既有槐巷的鲜,又有北京的香!”

夏晚晴端起一碗馄饨,刚尝一口就眼睛一亮:“太好吃了!明天开展,一定要让观众都尝尝!”

赵奶奶也端着碗,边吃边说:“明天我把我那台1960年的收音机带来,里面有我父亲当年说大鼓的录音,加进展里,更有传承感。”

林野扛着相机,对着馄饨摊拍:“我把这段‘南北合璧’的馄饨声也录下来,加进展的‘胡同晨景’片段里,让声音更丰富。”

陆哲则掏出手机,对着团队说:“刚才国家文旅部的人发消息,说明天会来剪彩,还会带北京的媒体来,咱们得早点来准备。”

岳川点点头,看着眼前的热闹——李叔和刘叔在收拾馄饨摊,王爷爷在检查展架的竹编,赵奶奶在调试老鼓,夏晚晴在练习大鼓的开场节奏,凌薇在整理展签。

四合院的槐树叶被风吹得“沙沙”响,和鼓点、鸽哨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提前奏响的“胡同交响曲”,也像明天开展的序曲,在南锣鼓巷的暮色里,慢慢散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