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270章 广陵藏余韵:评话续旧声,仿音露真章

扬州东关街的“听书茶社”刚掀开竹帘,王老先生的醒木就“啪”地拍在案上,震得案头的白瓷茶碗都颤了颤。

岳川攥着录音笔,蹲在第一排竹椅旁,指尖贴着笔身——里面正收录着醒木撞击木案的“脆响”,混着王老先生开口的第一句评话:“话说乾隆下江南,船到扬州城……”这声音带着老扬州的腔调,尾音拖得略长,像青石板上的雨痕慢慢晕开。

“这才是扬州评话的‘魂’,”岳川转头对团队说,“咱们不仅要录现在的声音,还要帮王老先生整理他父亲1950年的评话老录音,做成‘广陵评话声音档案’,附在《巷声纪》专辑里,让听众能听到‘跨时代的评话对话’。”

这思路源自地球“地方戏曲声音档案”的保护模式,不用改核心逻辑,只需把“戏曲”换成扬州评话,再加入老录音修复的环节(找专业团队修复老磁带的杂音),就能让档案既有历史感,又有实用性。

团队的动作带着扬州特有的“慢而细”:夏晚晴凑到王老先生身边,跟着学评话的“起腔”——“‘扬州’两个字,要咬得重一点,像牙齿沾着盐水的咸鲜,”王老先生边示范边解释,“星娱找的那些演员,只会拿腔拿调,根本不知道这‘重’里藏着扬州人的烟火气。”

夏晚晴跟着练了三遍,终于找到感觉,陆哲赶紧录下来:“这段‘学腔花絮’加进专辑纪录片,比单纯说‘评话难学’更有说服力。”

周曼则联系了扬州文旅局,申请调阅馆藏的评话老物件——1930年代的铜制醒木(比王老先生现在用的沉两斤)、1950年的评话脚本(纸页脆化,上面有王老先生父亲的批注)、甚至还有当年茶社的“听书票”(上面印着“甲等座大洋两角”)。

“这些老物件可以拍进声音档案的封面,”周曼对着平板里的老物件照片,“比如用铜醒木当背景,上面叠印老录音的波形图,一眼就看出是‘声音传承’主题。”

凌薇蹲在茶社角落,画“评话声音档案”的视觉设计图:“内页用老脚本的复印件当底纹,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评话的‘声音层次’——醒木声用红色,对白用黑色,旁白用蓝色,再配林野拍的王老先生握醒木的手的特写,让听众看着图就能‘读懂’评话的声音结构。”

她边画边补充,“老听书票可以做成贴纸,附在档案里,让听众像收藏当年的茶社记忆一样。”

林野扛着相机,重点拍王老先生整理老录音的过程——镜头里,王老先生戴着老花镜,用放大镜看老脚本上的批注,手指划过“此处要轻”的字样时,会下意识地放轻呼吸;

修复老磁带时,听到父亲的声音突然哽咽,抬手擦眼泪的动作,林野没喊停,而是悄悄拉近镜头:“这些‘不设防的瞬间’,是星娱的摆拍永远拍不出来的。”

可当天下午,周曼的手机突然收到几条“负面评论”——几个扬州本地的小博主发视频,说“川晴团队采集的评话不正宗,连‘扬州腔’都学不像”“王老先生的老录音是伪造的,根本不是1950年的”,视频里还放了段“对比音”,说是“星娱录制的正宗扬州评话”,其实是演员模仿的,腔调夸张,像在唱大戏。

“这些博主肯定被星娱买通了!”

茶社的老茶客张爷爷气得拍桌子,“我听王老先生的评话听了四十年,他父亲的声音我也听过,那老录音里的‘扬州腔’,跟现在的一模一样,星娱的模仿音,连东关街的口音都不对!”

王老先生倒没生气,反而从抽屉里拿出个铁皮盒,里面装着1950年茶社的老照片:“这照片里有我父亲在台上说书的样子,旁边的听书客里有我小时候,再加上老听书票,就能证明老录音是真的。”

岳川没急着删评论,反而让林野把老照片、老听书票、老录音修复的过程剪在一起,发在工作室官微,配文“扬州评话的‘正宗’,藏在1950年的老脚本里,藏在铜醒木的重量里,藏在茶社老客的耳朵里——不是靠演员模仿、博主抹黑就能定义的”。

视频最后,王老先生用1930年代的铜醒木拍了下案,“啪”的一声比现在的醒木更沉,老茶客们纷纷叫好:“这才是当年的味道!”

不到两小时,那些小博主就删了视频,有几个还发了道歉声明,说“是星娱的人让他们发的,给了五百块钱”。

扬州文旅局也发了声明,晒出老录音的鉴定报告(碳十四检测纸页年代为1950年左右),打脸“伪造”言论。星娱见势不妙,赶紧把“正宗评话”的视频下架,连提都不敢再提。

声音采集到第三天,岳川突然决定加个“互动声音”——在《扬州·午》的专辑片段里,混进老茶客的“搭话声”。

茶社里,王老先生说到“乾隆吃汤包”时,张爷爷突然喊:“当年的汤包可比现在的小!一口一个!”

其他茶客也跟着附和,夏晚晴趁机接话:“张爷爷,您说说当年的汤包是什么味道?”这段即兴对话被陆哲完整录下来:“加进专辑里,像听书时真的坐在茶社里,有说有笑,更有生活气。”

周曼对接的好消息也接踵而至:扬州文旅局想把“广陵评话声音档案”作为“扬州非遗保护示范项目”,在全国非遗展上展出

国家地理中文网的摄影师已经赶到,跟着团队拍早茶声音的采集——冶春茶社的李师傅捏汤包的“提褶声”(18道褶,每道褶捏下去的“吱呀”声都不同)、冲茶时热水撞进盖碗的“哗啦”声、老茶客用扬州话聊天的“叽叽喳喳”声,这些声音被一一收录,陆哲还特意用吉他模仿汤包提褶的节奏,做成“早茶配乐”。

傍晚采集结束,团队在茶社吃汤包,王老先生拿着老录音笔,放着1950年他父亲说评话的片段,夏晚晴跟着轻声和,陆哲用吉他伴奏,张爷爷等老茶客跟着哼,茶社里的评话声、吉他声、笑声混在一起,像一场跨越七十多年的“声音聚会”。

岳川看着这一幕,突然觉得——那些从地球“搬”来的声音档案模式,不是简单的技术复制,而是被王老先生的评话、李师傅的汤包、老茶客的笑声,酿成了有扬州味道的“声音老酒”。

凌薇收拾好设计图,对着岳川说:“明天咱们把评话声音档案的素材整理好,发给文旅局审核,顺便把早茶声音的片段剪进专辑预告片,用李师傅捏汤包的‘提褶声’当开场,肯定能吸引听众。”

林野也点头:“我把今天拍的老茶客搭话的片段,剪成专辑纪录片的‘扬州篇’,结尾就用王老先生和夏晚晴一起说评话的画面,温暖又有传承感。”

岳川走到茶社门口,看着东关街的灯笼渐渐亮起,王老先生的醒木声还在茶社里飘着,李师傅的汤包香气从巷口传来。他突然想起什么,回头对团队说:“明天采集完最后一段‘扬州夜声’(古运河的船娘小调、巷尾的剃头匠吆喝),咱们就回滨江,开始《巷声纪》的后期制作,争取下个月上线。”

夏晚晴立刻点头:“我今晚再练练船娘小调的发音,明天录的时候争取一次过。”

陆哲则抱着吉他,在巷口试弹“早茶配乐”:“我把汤包提褶声和冲茶声混进和弦里,明天录夜声时,再加点运河的流水声,让扬州的片段更完整。”

团队慢慢走出东关街,灯笼的光落在青石板上,像铺了一层暖黄色的碎金。王老先生站在茶社门口,挥着手里的铜醒木喊:“专辑上线了记得告诉我,我要给老伙计们都听听,咱们扬州的评话,也能让全国人听见!”

岳川回头挥手,手里的录音笔里,刚录的灯笼摇晃的“叮咚”声,正和评话的尾音一起,慢慢融进扬州的夜色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