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269章 巷声织成曲:摇橹载岁月,假音现匠瑕

苏州巡演落幕的清晨,岳川蹲在平江路古运河边,手里攥着录音笔——里面存着昨夜录的摇橹声。

老船工张师傅的橹桨划过水面,“吱呀”的木轴声混着“哗啦”的水声,在空荡的河道里格外清晰。

“这些声音太珍贵了,”他突然抬头对团队说,“咱们做一张《巷声纪》音频专辑吧,把槐巷的馄饨声、平江路的摇橹声、扬州的评话声串起来,像听一场城市老巷的‘声音电影’。”

这不是突发奇想,而是他照搬地球“城市声音档案”专辑的核心逻辑:不做华丽的编曲,只以“时间线”为轴,从凌晨到深夜,收录每个老巷最真实的声音——槐巷凌晨三点的煤炉声、平江路清晨四点的摇橹声、扬州午后的评话声,再配上夏晚晴的轻语旁白(不用复杂歌词,就念老巷居民的真实故事),让专辑成为“可听的老巷记忆”。

团队的反应比以往更鲜活:夏晚晴立刻掏出手机,翻出巡演时录的吴先生评弹片段,“旁白可以用评弹调开场,‘平江路的橹,摇醒了晨光’,软乎乎的,像声音在水面飘。”

她边说边试念,古运河的风卷着水汽吹过来,正好落在话音的尾端,陆哲赶紧按下录音键:“这段‘风的尾音’得留着,加在旁白里,比后期合成的音效自然一百倍。”

周曼的动作更快,直接联系了之前合作的音乐平台:“专辑要打‘真实声音档案’标签,和星娱那些合成音区分开。”

她刚报出想法,平台就来了兴趣:“现在年轻人就爱听这种‘治愈系真实声音’,你们把采集过程也拍下来,做成专辑纪录片,肯定能火。”

凌薇则蹲在河边,用速写本画专辑封面:“封面用古运河的俯拍图,水面上飘着透明的‘声音气泡’——里面画着摇橹、煤炉、评话的小图标,再用细线条把每个气泡连起来,像声音在河道里流动。”

她边画边补充,“内页不用文字,全用林野拍的‘声音采集花絮’——比如张师傅摇橹的背影、李叔添煤的侧影、吴先生弹三弦的手,让听众看着画面听声音,更有代入感。”

林野扛着相机,已经开始拍“采集第一站”——镜头里,张师傅站在乌篷船上,橹桨每次划过水面,他都会喊一声“当心撞岸咯”(老船工的习惯,提醒岸边的早起人);

岸边的早点铺老板掀开蒸笼,“白雾”裹着“包子香”的吆喝声飘出来;甚至有只猫从青石板上跑过,“喵呜”的叫声混着脚步声,这些“不完美的小意外”,林野都一一收录,“这才是老巷的声音,星娱的合成音里永远没有这些‘活气’。”

可当天下午,周曼的手机就弹出星娱的通稿:“星娱重磅推出《城市声景》音频专辑,邀国际音效团队打造‘沉浸式老巷声音’,还原千年水乡风情!”

通稿里附了段“摇橹声”试听——是电子合成的“吱呀”声,节奏均匀得像节拍器,连水面的“哗啦”声都是从音效库里扒的,毫无层次。更气人的是,星娱买了“年度治愈声音专辑”的热搜,还伪造了“声音设计师推荐”,说“星娱的合成音更纯净,更适合耳机聆听”。

“纯净个鬼!”

张师傅听到试听,当场就笑了,“我这橹桨用了二十年,木轴声里带着‘涩感’,阴天和晴天的声音都不一样——雨天木头发潮,‘吱呀’声更沉;晴天干燥,声儿更脆,星娱那合成音,一年四季都一个调!”

吴先生也凑过来,弹着三弦对比:“评弹的弦音里,得有手指按弦的‘摩擦声’,星娱的‘评弹片段’,连这点‘糙劲儿’都没有,像机器人在弹。”

岳川没急着发声明,反而让林野把张师傅“雨天vs晴天摇橹声”的对比片段剪出来,配上星娱的合成音,发在工作室官微,配文“老巷的声音,藏着天气的味道——雨天的橹声沉,晴天的橹声脆,不是电子合成器能算出来的”。

视频里,张师傅先在晴天摇橹,“吱呀”声清亮;接着镜头切到前几天下雨时的录音,声音明显更闷,最后定格在星娱的合成音波形图——一条平直的线,毫无变化。

这段对比视频刚发出去,就被声音爱好者疯狂转发。有音频博主分析:“真实摇橹声的频谱是‘不规则的’,星娱的合成音是‘规则正弦波’,一听就假!”

还有苏州本地人留言:“从小听着张师傅的橹声长大,星娱的合成音,连古运河的‘水味’都没有,还好意思说还原水乡?”

专辑采集到第三天,岳川决定加个“声音彩蛋”:在《平江路·晨》的片段里,混进吴先生用苏州话念的“老巷童谣”(吴先生小时候听奶奶念的,比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再配上早点铺的“包子香”吆喝声,“让听众闭着眼睛,就能想起清晨的平江路——有橹声,有童谣,有烟火气。”

夏晚晴跟着吴先生学念童谣,苏州话的“外婆桥”总念得不够软,吴先生笑着教她:“‘桥’字要拖半拍,像橹桨划过水面的尾迹,别念得太硬,要‘飘’起来。”

陆哲在一旁录音,把夏晚晴念错时的笑声、吴先生的纠正声都录进去,“这些‘小失误’加在彩蛋结尾,像街坊在旁边聊天,更有亲切感。”

周曼对接的平台传来好消息:《巷声纪》的预售试听片段(张师傅的摇橹声 夏晚晴的童谣)上线两小时,播放量就破了百万,很多听众留言“听着摇橹声,想起小时候在爷爷的船上睡觉”“想立刻去平江路,听真的橹声”。

更意外的是,国家地理中文网联系周曼,说想把《巷声纪》作为“中国老巷声音档案”的示范专辑,推荐给海外听众。

可就在团队准备去扬州采集评话声时,周曼突然收到星娱的“小动作”——星娱买通几个音乐博主,散布“川晴偷录老船工声音,侵犯肖像权”的谣言,还伪造了张师傅的“维权声明”,说“川晴没经过同意就录我的声音,要索赔百万”。

“这纯属瞎编!”

张师傅看到声明,气得直拍大腿,“我昨天还跟岳川说,要把我年轻时的摇橹声也录进去,怎么可能维权?”

他立刻对着林野的相机,录了段澄清视频:“我自愿给《巷声纪》录摇橹声,川晴的孩子们尊重老手艺、尊重老声音,不像星娱,连跟我打声招呼都没有,就用假声音冒充我的橹声!”

视频发出去后,谣言不攻自破。星娱见抹黑不成,只能偷偷下架了“摇橹声”试听片段,热搜也悄无声息地撤了。

吴先生笑着说:“他们这是心虚了,真声音不怕比,假声音一戳就破。”

傍晚时分,团队收拾好录音设备,准备出发去扬州。张师傅推着乌篷船送他们到巷口,橹桨划过水面,“吱呀”声混着夕阳的金光,落在青石板上。

“到了扬州,记得录评话先生的‘醒木声’,”张师傅对着他们喊,“那声儿脆,跟我这橹声是两种味道,加进专辑里,更热闹!”

夏晚晴趴在船边,对着水面挥手:“我们会的!录完评话,还会录扬州的早茶声——皮包水的汤包、烫干丝的吆喝,肯定跟平江路的味道不一样!”

陆哲抱着吉他,在船尾弹起刚编的《巷声纪》主题曲,吉他声混着摇橹声,像老巷在哼着自己的歌。

岳川坐在船头,手里攥着录音笔,里面存着张师傅的橹声、吴先生的童谣、早点铺的吆喝声。

他突然觉得——那些从地球“搬”来的“城市声音档案”模式,不是简单的声音堆砌,而是被张师傅的橹桨、吴先生的童谣、平江路的青石板,酿成了有温度的“巷声诗”。

周曼看着手机里国家地理中文网的消息:“他们想派摄影师跟我们去扬州,拍声音采集的过程,做成‘老巷声音地图’,让海外观众也能‘云听’中国老巷。”

凌薇立刻掏出平板,画扬州采集的路线图:“第一站去东关街的评话茶社,录王老先生的醒木声;第二站去冶春茶社,录汤包的‘提褶’声、茶水的‘冲壶’声;第三站去古运河,录扬州船娘的‘小调’声,每个声音都要‘带劲儿’!”

林野已经把相机对准了渐渐远去的平江路:“我把这段摇橹送别的画面,剪成专辑纪录片的转场,从苏州的橹声,过渡到扬州的评话声,肯定自然。”

船靠岸时,夕阳正好落在平江路的牌坊上,张师傅的橹声还在河道里飘着。岳川扛起录音设备,跟着团队往巷口走,夏晚晴在练扬州话的“你好”,陆哲在哼改编的《茉莉花》(加了摇橹的节奏),凌薇在改路线图——这些细碎的声响,像《巷声纪》的序曲,正慢慢朝着扬州的老巷,飘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